從小生活在鄉下,唯一的精神生活主要來源于那個黑白電視和閑暇時奶奶給我出的謎語。因為缺乏,所以顯得格外珍貴。
小學的時候,每每新學期的第一天,我都格外期待。因為這一天可以見到好久不見的伙伴們,這一天老師給我們發新書。拿到新書,忍不住聞聞那股墨香。然后最愛看的就是語文課本,因為那本書里面有許多自己從沒有聽說過的故事。放學回到家,找出舊的美術書,找出比較喜歡的頁面,小心翼翼地撕下來當書皮。所以,一學期下來,里面都已經皺巴巴了,書的封面還很新,覺得特別有成就感。
我第一次擁有的課外書是《小學生優秀作文選》和一本特復雜的奧數《1234》。記得當時是老師推薦,同學們都買了。一向膽小害怕被拒絕的自己怯聲聲地對媽媽說,同學們都買了。然后第二天回到家,從媽媽手上接過那兩本新書。那墨香香氣襲人,讓人愛不釋手。一個下午,一個黃毛丫頭坐在柴垛旁如饑似渴地看完了那本作文書。今天還記得一個小朋友寫蜘蛛,開頭是“一天家里來了一個不速之客”。當時,不善言辭,語言匱乏的自己覺得這個“不速之客”用得簡直絕了。覺得那個小朋友完全就是神童,能夠用詞如此精妙。對于一個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圖書館和書店的孩子來說,看完那本作文只覺得空落落地,但是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書。
第一次走進閱覽室是上初中的時候。好像因為某位領導要來視察,老師讓我們幾個人去打掃。那是第一次走進那間屋子,看到里面一排排的架子上擺滿了雜志。雜志上落滿了灰塵。隨手翻開一本《收獲》,我瞬間被里面的小說給吸引了。沒多久老師過來催促催促我們,然后急急忙忙地打掃完了,離開了那間閱覽室。然后,心里一直惦記著為看完的那篇小說的結局。膽怯的我時常遠遠地望著那間大門緊鎖的閱覽室,期盼著可以進去。當然,膽小的我也不知道可以跟誰說可以走進那間閱覽室。多年后,學會上網了,想起那本《收獲》。特意百度了一下,才知道那是一本多牛掰的文學雜志。
終于有閱覽室向自己敞開是上了高中。周末,同學大多回家了。周末和長假,離家較遠的自己都是在學校渡過。不記得什么時候學校開放了閱覽室,孤單的自己便會去閱覽室。我最喜歡的是地理雜志。那時的我沒有坐過火車,最遠就是坐汽車從家所在的小城到學校所在的小城。從地里雜志里看到了大千世界,覺得世界原來這么大這么美。記得,晚上在宿舍磨牙,自己還在說,我這輩子會不會出國呢?就算偷渡去一下新加坡這樣很近的國家也可以。未曾想,自己因為工作的關系也去了很多國家。
真正意義地走進圖書館是在上了大學之后。那時學校的圖書管還很破舊。晚上,無聊的時候就會帶上課本去圖書館。翻幾頁書本,感到乏味了,就會去淘幾本閑書來讀讀。后來,學校蓋了寬敞明亮的現代化圖書館。江城那種夏熱冬寒沒有暖氣的城市,裝有中央空調的圖書館真是我這種單身憤青的絕佳去處。四年大學時光,每當自己覺得百無聊賴的時候,就會去圖書館。雜志閱覽室是我的最愛,其次就是小說。翻翻雜志和閑書,煩躁之心可以靜下來不少。實在依舊無法靜下來的話,自己就會跑到電腦室上網。只是后來好像去電腦室越來越多,書越來越不能讓自己安靜下來了。
畢業第一年買了一個筆記本,無聊的時光就靠追劇來消磨時光。只是越追劇越覺得空虛。后來認識了老公,我的空虛焦躁都變成垃圾情緒傾瀉了給他。聰明的老公知道我愛看書,就從福田圖書館借書出來給我看。有一次,去深圳他特意帶我去那里挑書。那是畢業以后,第一次走進圖書館。看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悠閑自在地穿梭在寬敞明亮的圖書館,看著埋頭在一堆書本里備考的學生,青春迷茫的自己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我特興奮地對老公說,我要生活在這樣的地方就好了。老公說,這里幾萬一平呢。突然覺得原來書也是和金錢相掛鉤的,有點傷感。那天,坐了很久的公交車回到老公住的城中村,有種從理想跌落到現實的空虛。
再后來各種忙碌,我再也沒有去過圖書館。老公借了幾次書以后,也沒再給我借書了。每當追劇不足以填補內心的空虛,焦躁不安卻不知如何平復的時候,百度尋找一些勵志書或者口碑很高的書,希望可以在這里找到靈丹妙藥。確切地說,畢業以后,我很浮躁,我讀書都是帶著功利之心。最近看《人民的名義》有一段就是陸亦可和趙東來去參加一個一個讀書會。陸亦可說,現在的人看書都那么功利還有什么意思?瞬間覺得自己有被打臉的感覺。
對我這樣外表大大咧咧,實際卻心思敏感脆弱的偽文青來說,讀點閑書才是修心養性的靈丹妙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