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前,我用并不洪亮的聲音告訴全班同學:我很喜歡白巖松。那一年,他的《痛并快樂著》剛剛出版發行。站在講臺上的班主任調侃:喜歡誰?白老鼠?全班哄堂大笑,我笑得最開懷。
那些年,沉重的課業把我們一個個壓得喘不過氣,但生命是多么堅韌,青春的生命力更是蓬勃放肆。教室里常常爆發出陣陣笑聲,老師幽的默,同學出的糗,可笑不可笑,抓到機會一定會笑,從不冷場。不可笑的集體干笑,真可笑的恨不得笑得掀翻教室屋頂。
之后的這許多年里,我又買過一次白巖松的書——《幸福了嗎?》,大概因為在書里沒有找到當年迷茫的自己想要的現成答案,所以印象不深。
前幾天發現書柜里有一本《白說》,愛囤書的我都不知道自己何時把它買回家,猶豫了一下將它抽出來打算隨便翻翻,這一翻卻翻開了一篇又一篇關于青春的回憶,翻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心潮。而在書里,作者的筆端里,和作者思想的追隨和碰撞里,一次次地共鳴,一次次找回當年青春激蕩的暢快感覺。也不禁慨嘆,我走過了青春,走出了一大段路,而白巖松還是那個白巖松,溫度依舊,態度依然。
所以我不得不寫一篇關于青春的文字來抒發出胸腔里奔涌的暖流和苦澀,算不上《白說》的讀后感,大概注定只能是散落寄托在情感里的一些文字。
前幾天,June推薦給我一個《似水年華》的音樂劇本專輯(今天才發現那是她自己整理制作的,十分感動),黃磊的一段獨白,當我第一次聽到時,內心深處十分震顫。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在我心里正中靶心,好像孤寂了很多年突然在荒漠里遇見一個人,而那個人恰是你的知音,還未開口就心領神會,眼神流轉就入了心坎。
人生行將至此,青春已然落幕,少了年少時的青澀和莽撞,卻還余留些熱切和激情。如今總把青春掛在嘴邊自覺矯情,字里行間和傾談辭吐里盡量克制情感的肆意表達。而今天這篇,我想要盡興盡情一番,那些曾似云淡風輕卻烙進記憶的往事,終歸要化作文字被認真保存珍藏。
看慣了白巖松演播室里或采訪時的謹慎嚴肅,當在他的文字里看到他直抒胸臆,頻繁而毫不掩飾地表達他因為音樂,文字,故事,一瞬間的感觸而淚流滿面,熱淚盈眶時,我因為感受到一個人的真實和溫度而感動,因為那種直接和率真似乎只屬于青春年華。人到中年勇敢如他,令人贊嘆和敬佩。
音樂和書籍是慰籍和滋養靈魂的必須品,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一樣,在青春的歲月里更是不可或缺。我慶幸我們這一代的青春遇上了華語流行音樂的鼎盛時期,那時候傳奇人物都還活躍在樂壇影壇,幕后才子們還處在創作高峰期,粵語歌曲也還沒有落末,所有的經典旋律都是被音樂人和樂迷們精心打磨出來的,也是由歲月洗滌濾凈的。當看到學生問道,假如時光穿梭可以回到二十來歲,來不來?他答:不來,因為你們現在的歌太難聽了!看到這里,我感動不已。那是一種來自于時代的自豪感,原來逝去的,除了遺憾緬懷,也可以為之驕傲,原來我們的青春當初貧乏,如今也可以很富足。
談到往昔,就會有音樂響起。白巖松鼓勵兒子:就算全世界都向你背轉身,還有音樂……多么溫暖,多么詩意,這樣的人生態度飄渺嗎?其實真實得很。
高中時期,苦行曾般的生活,我們依然在刷題時,自習時,課間時,上下學路上,有隨身聽和磁帶作伴,有音樂滋潤。上了大學后,聽說了格萊美,開始聽歐美歌曲。而最溫情的記憶是,傍晚時分回到宿舍,其她三個舍友都在各自忙碌,收音機里播著music radio FM89.3兆赫。大學四年,我喜歡過很多流行音樂,而一大半是在音樂之聲的陪伴和引導下。離開校園后就不再聽廣播了,現在開車偶爾聽,卻更喜歡聽手機里收藏的音樂??蔁o論以何種形式,我從來沒有離開過音樂,它真的是歲月中陪伴我最長久最忠實的朋友。
之所以喜歡白巖松,最早就是因為他代表了知識,力量,方向和態度。柴靜,水均益,敬一丹這些央視記者,在一切我們所關心的事件中又客觀又個性的聲音,是我早年追隨和景仰的理由。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舉國震驚,這一國際事件從此啟發了我對祖國的情感和對時代的感知。恰巧白巖松在書中也提到此事。這么多年,我們在時代的洪流中一同經歷了更多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也走過了坑坑洼洼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曾經一度連自己都以為愛國只是一句口號,后來連口號都是多余。然而在汶川地震期間,我整日流淚守候新聞更新最前方的信息,等不及公司組織捐款獨自跑去銀行匯款,滿大街尋找獻血車被告知血庫已滿時滿心失望……在去年中國女排奪得奧運冠軍時,我極力掩飾著內心的狂喜,過后思索興奮的根源時有一絲惘然不知何以寄托。
讀到白巖松這些滿有溫度的文字時,我終于可以承認,熱血青年時的愛國情懷并不魯莽,被自己掩藏多年的情感并未消失,這期間所有的激動,失望,憤怒,鄙視,厭惡,難過,驕傲……都緣于愛。如今談愛國不免感覺傻氣和虛無,可每一次的關注,每一次的動情不都是因為在乎嗎?也許我們總是被政治左右了情緒,其實更多的是寄情于這片土地,這片根植了幾千年流動在我們血液里的文化。歷史,語言,傳統,品質,意識形態,這才是實實在在關乎我們痛癢和情感的所在。
坦然自若地面對之后是前所未有的輕松,我明白白巖松所吸引我的是什么了。就是那份坦然和坦然之后所秉持的態度,這份不卑不亢的態度是他當初所堅持的,今天依然在堅持,這是我當年讀《痛并快樂著》和今天讀《白說》同樣感受到的,并無二致。所以我為之感動并肅然起敬。
人生行將至此,青春已然落幕,人生的姿態最重要的是什么?此刻直面內心,那便是態度。人生之路走著走著便容易隨波逐流,心就容易麻木,不但丟棄了過去在乎的,甚至還會否定曾經堅持的。
很多往事都隨風飄散,我卻依然十分清晰地記得大學畢業的那一天。整棟宿舍樓像被掃蕩過一樣狼藉,我四十塊錢賣掉了全部床品,稱斤買掉全部書本,打包好行李等待離開的時間。坐在光板床上,風再一次地從陽臺門上吹進來,我的雙腿垂懸在半空中,俯視著整個宿舍和樓下過往的行人。四年來我無數次這樣看著下面的來來往往,這一次是最后一次。畢業季進行了很長時間,實習,寫論文,回校答辯,吃散伙飯,最后的朝夕相處,徹夜長談……有了這一切的鋪墊,分別那一天大家都顯得平靜,而我內心卻極其失落和傷感。當我和男朋友分別時,我們彼此都知道見面只是幾天后,什么都不會改變,而我依然紅了眼眶。他拍拍我的肩膀,一副輕松自信的樣子,他相信一切都不會改變,我也相信。而故事的結局,放在那天我們誰也不會相信……宿舍四個人,我第三個離開。游俠送我下樓,上車前我們相互擁抱,我極力克制卻在擁抱的那一刻松不開手臂。游俠像哄小孩子一樣安撫我,我用了極大的力氣才平靜下來。回家的路上,我聽的是梁靜茹……
寫到這里我已淚流滿面,這一天在一生中刻骨銘心,直到今天時隔十二年,我第一次認真回憶。那一天,我們分離,我們出發,那是我們人生的重要節點,我記得那一天是陽光燦爛的日子。
十二年間,我送走了青春,許多東西都打包起來藏在心底,時光歲月里任由它們被塵封。我忙忙碌碌地過日子,顧不上回憶,忘記了紀念,曾經的老歌換成了兒歌,同學聚會一再缺席。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未來,我們各自懷揣的夢想,許多年來寫過的日記,留下的合影,都散落在天涯……
一切似乎盡失當初的模樣,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你和我,這都不重要了。以為過去只剩下回憶,回憶僅僅是回憶時,我不抱著什么期望再一次打開白巖松的書,卻讀到了當年熟悉的感覺,那是這些年來不曾改變的溫度和態度。
人生行將至此……
青春落幕,感慨無限。仔細想想,我是哪一天揮別了青春?哪一天正式和青春時的自己作別?似乎從來沒有。我好像一直在拖延,似乎我不道別,歲月它就不會走。然而,結束一個時代并不可怕,如何開啟下一個時代倒是值得認真思索。
那么就在今天吧!正式和青春道別,告訴自己,青春已是昨天。
說出來還是有點傷感,但不說出來就不會知道自己有多勇敢。
雖說傷感,卻也沒那么沉重。結束可以云淡風輕,是因為我明白明天該如何開始——
依然有溫度,有態度。
Esther
2017.3.12 凌晨
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