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我每次帶崽來體育館學乒乓球的時候,總會在這“乒乓乒乓”聲中寫一篇文章。
很多時候,夜很深了,外面很安靜,本以為在寧靜的環境中可以寫出東西來,可我總會心神不寧,東想西想,寫的時候會表現出急躁,可是反而在這嘈雜的環境中,我的心卻是安靜的,不慌亂。
小朋友們在教練的訓練下“乒乓乒乓”地打球,教練在訓練時經常會講到“注意節奏,注意接球的節奏,注意發球的節奏”,每次聽到這些話時,我也在想,寫作時也需要把握屬于自己的節奏。
我拿著手機邊走邊打字,踩在這斑駁的有一定年份的地板上,我就會有興奮感,邊想邊寫,思維馬上會活躍起來。因為耳邊也會響起乒乓球教練的“控制節奏”的聲音,他也提醒著我寫作也要控制自己的節奏感。
其實有時寫文章時心里有一點想法,可是寫著寫著仿佛又不是曾經的想法了,好像有一點點變化。這個就可能是自己的節奏感沒把握好,一心想把寫文章快點寫完,心太急了,就像打乒乓球一樣,心太急控制球的能力就會差些。所以,寫文章也是一樣,控制不了節奏,自然就會毛燥很多,為了寫而寫,純粹是為了完成一件任務。
我認為真正完成一篇文章的寫作需要幾個步驟,首先心里有想法有題材,然后醞釀構思,思考成熟后動筆寫作;寫作時要注意怎樣遣詞造句,很多詞語的使用也需要三思而后行,還有語句是否通順,標點符號的使用都要仔細斟酌;文章寫完后要自己通讀一遍進行修改,最后還有隔幾天后,隔幾個月后,甚至隔更久的時間后再去通讀文章,每次都要認真修改,最后的那篇文章才是真正的十月懷胎的產物啊!
這就是我認為的寫作的節奏感,可現在我們的寫作很多時候都是寫完了就很少再回頭去修改了,甚至寫完了就丟在那里,就像丟棄的物品。寫作的節奏感把握不了,寫作起來自然就會出現或這或那的情況;還有寫作的節奏感掌握不了,就出現急躁感,因為過多的追求產量而不注意質量,心里就會急,文章自然就成了不成型的產品。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年代,我們是不是也適應這種快節奏了,吃快餐,看快餐文化;每天瀏覽各種網頁,接收各種應不暇接的信息而忽略了自己的思考。有時純粹是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積極的思考問題,各種信息,真假難辨,養成了快節奏的思維,所以寫作的時候也控制不了自己的節奏了。
我認為寫作還是慢工出細活的好,仔細醞釀,認真寫,最后好好修改,修改后再出產品。
當然可能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每個人寫作的方式也不一樣,這都要靠自己認真思考,去摸索,去總結,去發現,好好把握屬于自己的寫作節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