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老公有一種奇怪的特性,他出門前洗漱、換衣服都很利索,偏偏
卻總是在開門走出房間一瞬間想起很多事情。
手機的充電器沒有帶,跑過去拿,并且給留在家里的充電器充電。
或者突然沖到魚缸邊上去喂魚,或者突然決定要留下來剪完指甲再出門。
這種行為導致的結果是,我們每年一起看的幾十場電影、話劇之類的,我大概能有5-10部是沒看到過開頭的。
但奇怪的是除了他以外,我的朋友里面好像重度拖延癥格外多。
一般的程度比如一起看電影看不到開頭啦,你到了約定地點她剛出門啦之類的。
重度的到什么程度呢?
有個妹子,一群朋友約了周末中午聚會直到晚上,她快到中午才起床,等到下午3點多給她打電話,她還沒出門,八九點大伙準備散場的時候,她才出現,并且說“急什么,夜生活才剛開始!”
另一個妹子,學駕照,考完科目一就一直沒約車,直到駕校給她打了無數次電話提醒,她才終于磨磨蹭蹭的開始去約科目二的練習。等到她拿到駕照,離她第一次駕校報名還差幾天就2年,也就是說她是打著擦邊球,在駕校學習有效期內完成的。
你覺得和這樣的人相處能忍么?
但實際上,我好像也習慣了,沒覺得這些拖延的行為對我來說有什么影響。
二
有一天,老公去出差的,我自己出門。等我出門的時候,我看了一下表,發現我自己從準備出門到正式出門也花了一個半小時,并且我自己都說不清楚我這一個半小時在干什么。
我本來覺得這是一個偶然,但這樣的事情又發生了兩三次。
我竟然會坐在沙發上看電子書看得入迷而忘記出門。
我竟然會躺在沙發上睡著,錯過出門的時間。
我突然發現“老公拖延”這件事情也許并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我內心的需要。
甚至從潛意識來說,我是希望他拖延的;他拖延,我就可以把萬出門的責任推卸給他,然后給自己樹立一個“守時”的形象,把黑鍋給他背。所以其實對于他的拖延,我都是在默許甚至是鼓勵?!
這也許就是和拖延癥相處的第一個好處:
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
如果說我們倆都是不靠譜的遲到者,好像也并不公平,因為做某些事情上我們從不遲到,并且一定會有充分的提前量,比如趕飛機、趕火車、參加朋友聚會。
三
第二個好處就是:
當你發現你周圍的人是不靠譜的時候,你就得把自己變成一個靠譜的人。
這個其實在工作中比生活里用的更多,當和你配合的人有拖延的習慣的時候,你就必須嚴格的執行時間表,甚至把事情提前安排,多次反復的跟進和溝通確認,才能保證事情按照正常的進去開展下去。這中間是需要一點小技巧的,比如你希望一件事情是下周五完成的,你在事前就要求對方在周三就完成,剩下的兩天時間做buffer。當然,絕對不能讓對方知道“周五給也行!”
四
如果你可以習慣一個拖延癥患者,大概對你的洞察力和同理心會有很大的幫助。
你慢慢的會觀察和了解到,對方拖延的真實原因是什么,
因為相似的原因也可能在自己身上發生。
聚會晚到的朋友本來就是夜貓子型,晚上才是她能量的爆發點,所以她其實潛意識是覺得聚會的時間定的太早了,但是大部分朋友都已經同意了,她也就不發表意見了。反正大家都習慣了她的遲到,她晚到一點可以避開一些并不太熟的朋友,把和自己關系更好的朋友留下來做深度的交流。
至于拖著考駕照的朋友,可能她本身并不想考駕照,也不喜歡開車,只是家人一直催促著她,她才報名的。所以一直以“約不上車”為借口拖了一兩年。
我們有時候拖著不想出門,是因為覺得那本來就是一步可看可不看的爛片,反正本來也是準備用來打發時間的,那么晚點出門也沒什么。而我們真正想看的大片,一定會早早的去電影院等開場。
我這么說并不是幫拖延癥洗白,而是,既然人既然都無法避免有拖延的時刻,不如更坦然的來接受這件事情。并不是所有的拖延癥都需要治療,有時候拖延癥反而是我們心靈的治療師,幫我們看清楚什么是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
與其說,我們要學會如何與拖延癥相處;不如說,我們應該學會如何同自己的內心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