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記憶中一次不太愉快的溝通經歷。
我家有個九歲的寶貝,特別的喜歡看電視,而且是只要是電視無論什么節目都會看得津津有味的。我每次看見都很著急,因為小家伙對學習總是沒興趣,叫她讀英語做數學題都是說“我想睡覺” 。
這天剛回到家,小家伙又在看電視。于是我非常不高興的 “怎么又在看電視,你的作業做完了沒,有時間就讀讀英語嘛”。小家伙看電視是非常入迷,根本聽不到我說話,一點反應都不給我。連說了幾遍無反應,更加冒火的我走上去直接關了了電視,怒目對著小家伙,反了你了爸爸說話都敢不理睬。在家長的威壓下,她才委屈的說都做完了。“那去讀英語,爸爸陪你一起 ”我命令到,“不要”小家伙拒絕。“讓我看一會嘛 ”女兒很會撒嬌,“爸爸說過的話會不做數嗎?”我堅持自己的威信,“今天必須讀一個小時英語,英語的學習沒有捷徑,只有你自己努力多讀多聽,才能學好”我開始傳授自己的學習體驗,我以為自己是苦口婆心,但小家伙委屈的神情里,我知道她根本沒有聽我說。
有天小家伙對我說,最討厭爸爸陪她讀英語了,要求又多時間也長,她現在都討厭英語了。其實平心講我家寶貝是“乖乖女”類型的,一般都會很聽大人的話。看來和小孩的溝通我需要更多的技巧。
A2.怎么應用非暴力溝通的自4個要素:觀察(事實)、感受、需要、要求
第一、客觀說出觀察到的事實,不說帶有主觀色彩的判斷或推論 。
接受客觀存在的事實對所有人都是容易的,但讓人接受你帶有主觀色彩的判斷或推論則很不容易。
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察角度,即有利于觀察者自身的視角。個體利益不同,怎么會有相同的對事實的判斷呢?人怎么會接受對自己不利的視角呢?怎么會不首先產生防備和反感呢?你不顧慮人家的利益,誰會在意你的感受呢?
第二、平等的基礎上說出你對客觀事實的感受。
感受表達的目的是交流,是讓你溝通對像了解你對客觀事實的利益角度。所以不論是感受還是看法,只要是真誠的表達都是對方愿意接收的。
平等則意味著真實表達自己的同時認真傾聽對方的感受或者看法。并且知道只是利益角度不同而已,沒有絕對的對錯。
第三、需求就是自己的利益,表達完事實、感受之后說出自己的需求。會給溝通對方明確的利益訴求,當然少不了傾聽對方的需求。
當雙方都明白了對手的利益訴求,才有了去滿足對方的標的。溝通的意義就是為合理的滿足雙方需求做準備。
第四、請求其實是提出利益的交換,但在請求提出前千萬別忘了“互惠原則”。不平等的請求通常是不會被滿足的。
如前例,提出你遲到就20分鐘事實后,表達了我的感受和被尊重的需求,并請求對方按時到。但前提是我自己沒遲到,我先尊重了你,所以按照互惠原則,你也應該守時。(潛臺詞就是我也不需要尊重你,如果你不尊重我的話)
總結:
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基石是“互惠原則”:通過不帶個人色彩的客觀陳述,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真實的利益需求,同時認真傾聽對方的表達,最后按照互惠原則提出請求。最終得到對方的響應動作,至此非暴力溝通才算圓滿。
應用:
和我家小家伙關于看電視的溝通,首先表達看電視雖然可以增長見識,但時間長了就會占用學習時間的,同時女兒的英語沒讀好被老師留下來的這個事實。爸爸覺得女兒被留下來是很羞恥的,需要她先保證英語的學習時間。(起碼不能再被老師留下來)最后提出要求,現在先讀英語,學好了之后才能看會電視。
反思:在和小家伙按以上方式溝通時,她說了一句“爸爸又開始上課了”就跑開了。是因為沒有考慮小朋友的需求,她才會習慣性的拒絕和家長溝通?還是家長和小孩之間的不平等感,讓小孩習慣性不愿意溝通?現在很流行的朋友式的父女關系,真的可以平等的溝通嗎?長幼、上下級之間很容易出現的暴力溝通,是別人拒絕溝通的原因嗎?
我會持續的反思以上問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