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家長群里討論輔導孩子做作業的情形,我原以為只有我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朝女兒吼。可當我看到群里的媽媽們說輔導孩子寫作業都會血壓升高時,我就放心了——原來同一個世界,同一種媽啊!
不僅如此,很多有倆娃的全職的媽媽也許都有過以下這些經歷:
掐著時間做午飯,結果炒著菜,二寶在客廳里便溺了,你不得不停火去給他擦屁股、換褲子、洗褲子、擦地,你想訓斥他,可是看他那么小,你又于心不忍。好不容易做好午飯,你趕忙去接上小學的大寶回家吃飯,臨出門時,二寶把鞋襪都脫了,你不得不重新幫他穿上,再帶他出門。
好不容易把大寶接回家吃飯,結果大寶說不好吃,不想吃。你勃然大怒,斥責她太挑食。老大含著眼淚勉強吃了小半碗,而你卻止不住地訓斥她。
你喂二寶吃飯,結果他吃著吃著就尿濕了褲子,你又不得不放下碗給他換干凈的褲子、洗尿濕的褲子。等喂完二寶的時候,飯菜都涼了,而你只吃了幾口。
孩子爸下班回家后不是“葛優躺”就是玩手機。孩子跑過去喊他一起玩游戲,孩子爸直接來一句“你的作業寫完了嗎”,孩子卻不管,非要和爸爸玩游戲。結果孩子哭鬧,爸爸利用家長的權威對孩子一頓痛批。
你假裝自己拉肚子,坐在馬桶上玩會手機或者看會電子書,任憑年幼的二寶在門外急著找媽,你就是不開門,希望他知難而退——去找他那個在陽臺上玩手機的爸爸。
孩子咬指甲,你一開始制止他,后來就不制止了,甚至想鼓勵他,這樣一來,你就不用每個星期給他剪指甲了。
你每天盡心照顧孩子,疲憊不堪,面對自己日漸衰老的容顏,看著梳妝臺上那個唯一的化妝品——9塊9一瓶的大寶SOD蜜,管用兩三年的那種,你心里就有種五味雜陳的無力感。你終于明白小區的老太太為什么總以為你是孩子的奶奶了。要知道在這個李佳琦直播賣上萬元的化妝品都能秒光的時代,只用大寶的女人簡直就是稀有動物。
你好不容易將倆孩子哄睡后已經是晚上11、12點,你打開手機想看會兒電子書,可是眼皮卻不爭氣地打起架來,你索性關掉手機睡覺。完全沒有精力和時間與老公聊聊一天的情況,導致夫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多,倆人相看兩相厭。
……
說好的學習,說好的自我成長呢?通通都敗給了困意。
你很多時候恨不得自己是個孫悟空,會七十二般變化:給孩子變一個完整的媽,給老公變一個完整的老婆,給自己一個完整的自己,再變一個廚師專門做一日三餐,變一個清潔工專門搞衛生……這樣就可以母慈子孝、夫妻恩愛——孩子能時時刻刻擁有一個精力充沛的、心平氣和的媽媽;老公擁有一個溫柔體貼的老婆;自己也能擁有一個積極樂觀、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自己;還有各種家務都做得無可挑剔。
但是,這都不過是白日夢。
生活逼你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你不是孫悟空,沒有七十二變,你只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女人,你也需要吃喝拉撒睡,你也會打嗝放屁發脾氣。你不是不想成長,而是每天累成狗,連睡覺都是件奢侈的事情;你不是不想學習,而是生活成了一地雞毛,更要命的是,每一根雞毛都能讓你情緒崩潰。
你不禁感嘆,做女人難,當媽更難!是孩子不夠好?還是我們做得不夠?明明已經很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為什么還是一點就燃?
看了心心媽寫的《童年不缺愛:如何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以下簡稱《童年不缺愛》)后,我想明白了這個問題。不是我們不夠好,而是我們還沒有學會愛自己。我們每天都在忙碌,為孩子、為家庭,卻沒有給自己的預留私人時間和空間,讓自己得以恢復和“充電”,以便保持平和的情緒與孩子相處,給孩子更好的愛和安全感。
心心媽是兩個女兒的媽媽,從銀行職員到全職媽媽,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養育孩子比離商業近的職場更能讓她獲得成就感。于是,心心媽開了自己的公眾號,在更新公眾號的同時,她成為凱叔講故事、成長樹等平臺的作者。
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一書里分享了自己的育兒故事和經驗,并從六個方面提煉了媽媽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關鍵點:一是“看見”并了解孩子;二是懂得孩子,合理給愛;三是給關注親子聯結,滋養關系;四是有效溝通,學會反思;五是媽媽要學會愛自己,以平和的情緒與孩子相處;六是要學會巧妙處理“養育合伙人”的關系,以獲得更多的支持。
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發現,作為媽媽,探尋情緒失控的真正原因,情緒失控之后的反思能力,以及學會體諒和關愛自己,讓自己及時“充電”,以“滿電”的狀態面對孩子、面對生活,才是每個媽媽急需學會的技能。
-1-
媽媽們情緒失控的真正原因
作為媽媽的我們,為什么總是容易情緒失控?因為孩子真的很差勁?還是因為自己不是個好媽媽?
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里揭示了我們情緒失控的四種原因。
第一種,借機釋放自己的緊張、焦慮、無力感、內疚和恐懼。
孩子早上起來磨磨蹭蹭,媽媽不停地催,孩子卻一點都沒有變快,反而讓媽媽覺得她故意跟我們作對似的。于是媽媽提高了分貝,開始指責或者數落孩子。孩子最后忍受不了開始大哭。孩子越哭,媽媽越是煩躁,連吼帶罵地拖著孩子出門,一路走一路數。孩子抹著眼淚走近校門,連早餐都沒來得及吃。
催孩子上學的場景,相信很多家庭都上演過。可是媽媽最后為什么從催孩子變成了情緒失控呢?
作者指出,我們情緒失控其實都是我們借機釋放自己的緊張、無力、焦慮和內疚感。
又比如,當孩子跟著媽媽過馬路的時候沒有跟緊而差點被汽車撞到時,媽媽的情緒激動地責備孩子沒有跟緊自己而差點出車禍。
為什么媽媽會責備孩子而不是自己呢?其實媽媽為自己沒有拉好孩子感到內疚,對可能發生的車禍感到緊張和恐懼,卻錯誤地通過情緒失控表現出來了。
第二種,周圍環境和他人的評價讓我們情緒失控。
我們總是容易受到周圍的環境和人評價影響自己的看法。如果過于在意別人的評價,就容易導致自己的家庭氛圍受到影響。正所謂“如果不看書,你的價值觀就由親朋好友來決定”。
老公因兒子走路的問題跟我吵了一架。兒子快一歲時還沒有會走路,老公著急得指責我沒有教他學走路。公公也打電話來說很多孩子十個月就會走了,還叫建議我們去買一個學步車。我不同意,因為我知道走路這件事,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育規律,在一歲三、四個月之前會走路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也不能太早,比如十個月走路就有點早,而且兒科醫生也不建議讓孩子走這么早。可是老公和公公太著急,認為兒子走路太晚了是我沒有教的原因。
好在兒子一歲剛過沒多久就自己學會了走路。
我分析了一下,老公之所以會情緒失控,是因為看到周圍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走路早,受這樣的環境影響,產生了焦慮情緒。同時,他也沒有主動學習關于嬰兒生長發育規律方面的知識,無法排解自己的焦慮,因而將焦慮轉到了我身上。
再如,人們普遍認為孩子小時候要胖要長得比別的孩子高,如果孩子瘦了,你就會被認為是一個不合格的媽媽。
孩子上學了,學習成績要好,還要養成好習慣,如果孩子沒有做到,你會被認為是一個不合格的媽媽……
媽媽們想做到完全不被這些所謂的標準和評價影響實在是太難了。有些時候,甚至孩子的其他親人說一句“孩子瘦了”,就想要抓狂。
心心媽在書里說:“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有一把清晰的標尺,別人的評價就會伺機而入,來定義我們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第三種,自我價值得不到體現帶來挫敗感。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針對社會的現狀批判道:“投身于物質商品生產的人會被計入社會的經濟指數中,而在自己家庭中投身于培養健康、快樂、自力更生的孩子的人卻不會被計入社會的經濟指數中。我們創造了一個完全顛倒的社會。”
出去工作的時候,媽媽們的價值可以用工資這種東西來衡量,而在家里帶孩子時卻沒有任何可靠的東西來衡量媽媽們的價值,導致媽媽們對家庭和孩子的付出得不到肯定的、穩定的像工資一樣的“收入”。
全職媽媽的價值得不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的媽媽們這種自我價值感得不到體現帶來的挫敗感,讓全職媽媽們處于焦慮之中。
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對一個做了全職太太來捐款的學生說:“滾出去!”
從華坪女子高中誓詞來看,我能夠理解她。她的出發點是好的,她希望自己辛苦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做更有價值的事情,能夠靠自己的能力對社會做貢獻,而不是靠男人做起全職太太。
但是,張校長作為一個有社會影響力的人,否認全職媽媽的價值,我認為不妥。她的女子高中雖然與女德學校教育女孩的理念完全相反,但在我看來就是兩個極端,都有點偏激,不利于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
是否做全職媽媽是別人的選擇,我們無可指摘。相反,我認為社會更應該對全職媽媽多些尊重和認可,畢竟沒有哪個保姆能夠像媽媽一樣對待孩子。如果用工資去衡量全職媽媽的工作,我想,能負擔得起的家庭不多。
對全職媽媽的尊重和認可,可以促進家庭幸福和諧與穩定,小家幸福、和諧、穩定了,社會才會和諧與穩定。
第四種,因追求完美而苛責孩子。
是不是只要媽媽一百分,孩子就是一個完美的孩子呢?
答案是否定的。
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里指出,一個追求完美的媽媽會對孩子過于苛責。
比如,追求完美的媽媽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成績比別人差,哪怕孩子已經是班級第二名;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沒有別的孩子自信;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字寫得沒有別的孩子好,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歌唱得沒有別的孩子好……她們總是對自己孩子說“你看XXX比你厲害多了”“你看XXX就是比你多一分”。
其實,這類媽媽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付出與獲得不成正比,在她們的眼里,自己已經付出了這么多,孩子應該是完美的“別人家的孩子”。如果孩子沒有達到預期,完美媽媽們就容易情緒失控。
在完美媽媽的壓力和打擊下,孩子往往會形成“我不夠好”“是我不對”等不客觀的自我評價,進而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建立,也不利于構建健康的親子關系。
其實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的一百分媽媽,而是“足夠好的媽媽”,即“60分媽媽”。
作者在書里指出,失掉的40分是留給孩子的探索自由和獨立的生命空間。
例如,當年幼的孩子因為搭不起積木而鬧脾氣扔積木,你過去幫他把積木全搭起來,你就是完美媽媽。
看到孩子生氣,鬧脾氣,卻又努力重新搭,積木又倒下來,他又繼續一邊哭一邊搭的時候,你過去輕撫他的肩膀,鼓勵他“別著急,輕輕放”的時候,你就是足夠好媽媽。
當孩子發脾氣,躺地上大哭,你卻上前送給他一句“別人能搭起來你為什么不能搭起來,你真笨”,你就是壞媽媽。
完美媽媽會剝奪孩子每一次探索、思考和進步的機會,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
由上可見,其實足夠好媽媽應該看到孩子的努力,而非結果;應該鼓勵孩子繼續探索、繼續努力,而非打擊孩子。而孩子也需要一個能夠看到他的努力,并鼓勵他的足夠好媽媽。
-2-
學會關愛自己,以平和的情緒給孩子安全感
媽媽們因為上述種種原因而對孩子“河東獅吼”,也深知情緒失控對構建孩子安全感帶來的負面影響,但還是有情緒失控的時候。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說過,打不打孩子其實并不是關鍵,如果與孩子有穩定、可預期的安全依戀關系,極其偶爾的吼叫打罵并不會帶來太大的傷害。”
穩定和可預期的安全依戀關系,就像是“心理創可貼”,能夠療愈孩子的心理上的小創傷。這就是為什么當我們還在為打了孩子而內疚自責的時候,孩子卻能夠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表現出對我們的愛和依戀。
即便如此,媽媽們也不能過度消化這種“心理創可貼”,而應該積極學習一些情緒控制的技巧,讓自己在“滿電”狀態下,以平和的情緒給予孩子穩定的安全感。
為了給孩子穩定的、可預期的安全依戀關系,媽媽們需要學會在日常親子互動中反思、管理自己的情緒,悅納自己的不完美,學會愛自己。
1.用薩提亞冰山日記反思
反思在個人成長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當親子關系出現問題時,我們需要反思,尋求解決辦法,以避免問題再次出現。這樣我們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孩子更喜歡的父母。
作者在《童年不缺愛》里提到利用薩提亞冰山日記進行反思。
著名的心理治療師和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認為,人的“自我”如同一座冰山,而人的行為只是能夠看到的冰山一角,更大部分則都隱藏在冰山之下。那是長期壓抑并被我們忽略的“內在”。在這些“內在”中我們會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因此,當我們情緒失控的時候,我們不僅要看到表面的情緒,而要學會看得更深入些,找到讓我們情緒失控的原因。
例如,有一次女兒想吃包子,我給她錢讓她自己去買,可是她不敢,一定要我去幫她買。我先是鼓勵她,可是她依然不敢去。我火了,開始數落她,她開始哭鬧。結果,實在被纏得沒辦法,我一邊數落和指責她,一邊帶著她去買包子。
在這件事情中,孩子不敢獨自去買包子:
我的應對方式是——數落和指責。
我的感受是——煩躁、生氣。
我感受的感受是——挫敗感和自我否定。因為看到同齡的或者比女兒小的孩子敢自己去商店買東西或者買快餐,而女兒卻不敢,讓我覺得很挫敗。
我的觀點是——我這么盡心盡力地帶她,她應該表現完美,應該勇敢。
我對自己的期待是——希望自己能夠情緒平和地鼓勵孩子自己去買包子。
我對孩子的期待是——希望孩子能夠自己去買包子。
我期望自己培養出來的孩子能讓我有成就感,希望自己的付出被認可。
我的自我評價——我自認為自己能夠把很多事情做好。
通過對“冰山”的填充,我們看到孩子的現實表現與我的期待有較大的差距,這是導致我情緒失控的原因。
但是如果我當時能夠意識到女兒其實還有很多優點,而她的膽小并不能說明我就是一個失敗的媽媽,這樣我或許會以平和的心態處理這件事情,比如滿足她的要求,讓她下次再試著自己去買。
值得欣慰的是,后來女兒敢去小區超市幫我買東西了。這讓我領悟到,不必強求孩子每次都勇敢,允許孩子偶爾的膽小,當他們心理準備好的時候,往往會有驚人的兌變。
爸爸媽媽們以平常心態對待孩子成長中的“慢”,給孩子足夠的心理準備時間,遠比逼孩子來得更“快”。
2.善用情緒觸發點覺察表管理情緒
新聞曾經報道,一個6歲女童摔暈后,其12歲的親戚因害怕受到家長懲罰,用木板擊打女孩頭部致其死亡。
這個新聞背后投射出家庭教育的悲哀,家長因各種不同類型的錯誤而無一例外地責備孩子,導致孩子害怕犯錯誤。案例中的12歲親戚寧愿選擇殺掉女孩,以此來逃避家長的責備和懲罰。
這是多么扭曲的心理。這難道不是家長的無差別的責罵教育造成的嗎?
可見,家長們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理性對待孩子犯錯是多么重要。
作者在書里提到了一個情緒觸發點覺察表格。情緒觸發點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即觸發點,反應和反應來源。
心理學提到,負面的情緒之所以會控制不住,是因為我們的強烈反應并非基于當下的情況,而是過去的一些經驗。
比如說孩子哭是一個觸發點。如果孩子持續地哭,我們的反應是心情煩躁。若勸說失敗,孩子依然沒有停止哭鬧,那么我們的反應就是暴躁、指責甚至打罵孩子。反應的來源可能是我們小時候哭鬧被父母禁止,甚至懲罰。因此,當我們的孩子哭的時候,喚醒了我們小時候難過的記憶,讓現在的我們格外的難受與煎熬。
這個表格其實很實用,我發現我有時候已經在無意識中就使用了這個方法去管理自己的情緒。
比如,有一次女兒打破了一個碗,當我正要責備她的時候,我的理性腦立即將我小時候因打破一個杯子而被父母責罵,在清理的過程中又被玻璃扎破手指流血而委屈不敢對父母說的記憶重放,我意識到自己不能重蹈父母的覆轍。因此,對于女兒打破碗這樣一個無心的小錯誤,我改變了自己的態度,對她說:“小心別割到了手,去陽臺上拿掃把過來掃干凈就好了。”女兒聽后,沒有害怕的表情,也沒有抗拒清理陶瓷碎片。待她清掃完大的碎片后,我又拿來透明膠將細小的碎片粘起來扔進垃圾桶里。
我慶幸女兒沒有像我小時候那樣,因一件無心的錯誤被父母責備而委屈難過。
想想那些因害怕犯錯誤而不敢回家,不敢尋求幫助的孩子有多可憐和可悲。
為人父母,對孩子多些包容和同理心,更能給孩子安全感和對父母的信任,同時,也更能容易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人。
3.悅納自己的不完美,學會愛自己
“愛自己是基礎,我們給不了別人自己都沒有的東西。”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沒有人是完美的,過于偏執,只會讓自己更累,也會影響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
有時候,女人學會悅納自己的不完美,包容自己,讓自己及時放空不良情緒,以“滿電”的狀態給孩子一生的愛和安全感,遠比追求完美、苛責孩子來得重要得多。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正因為有裂痕,我們才能找到愛自己的切入點。
心心媽在《童年不缺愛》里提到,“愛自己是了解自己之后的投己所好”;是“心安理得地滿足自己”;是“看到不足后對自己悅納”。
凱叔在他的微頭條里說:
“中年媽媽,要學會給自己減壓。
懶一點:
不必苛求事事完美,不必時時把家里打掃得一塵不染。
不必事無巨細地照顧孩子,他需要在嘗試、體驗和犯錯中長大。
你的心思、時間和精力可以用來關照自己的情緒,去做想做的事。
看開一些:
生活本有很多力所不及的時刻,生兒育女、貢獻于家庭不會失去自己的價值。
我們無法阻擋別人的眼光,就像無法擊退時間的流逝。
不開心時,哭和傾訴都不丟人。
停止自我懷疑 、自我否定。
無助低潮時,想象把自己丟給未來,他會怎么解決?
他一定會告訴你:
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沒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請一定心疼現在的自己,放松地做那個了不起的你。”
有時候,少拖一次地,少整理一次衣柜,少做一頓午飯,少盯著孩子的錯誤不放,少理會那些閑言碎語,我們就能夠多做一次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讀幾頁自己很想讀卻一直沒有空讀的書;打開放在櫥柜里許久沒有開的茶葉,沖一杯熱茶;畫一幅很久就想畫卻沒有畫的畫;聽一曲許久沒有聽卻一直惦記的老歌;喊孩子爸爸檢查孩子的作業或者洗洗尿濕的褲子;將周末約一個一直想見卻又沒時間見的朋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正是這些“偷懶”的事情,最能滋潤我們的心田,讓我們感恩生活的饋贈。稍作休息后,我們又成為一個能量滿滿的生活勇士、孩子喜歡的60分“足夠好的媽媽”。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是孩子教會我們如何做一個“足夠好的父母”,而不是我們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孩子。
如果你也有被每天的雞毛蒜皮和孩子的屎尿屁折磨到情緒失控的時候;如果你也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會影響孩子,那么,心心媽的這本《童年不缺愛》會給你很多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