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B站里看了兩部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和《都在酒里》,都是我平淡生活里的麻醉劑。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但是還有書籍
對于我來說,《但是還有書籍》是非常合適在睡前觀看的紀錄片,因為很容易讓人抵達靜謐安然的狀態,可能也與胡歌的配音有關。
這部紀錄片總共有5集,每集20分鐘左右,記錄了和書有關的人和事,推薦那些遺落人間、寂寂無名的書籍,也分享愛書之人形形色色的故事。從圖書編輯如何編譯一本書到二手書的奇幻漂流,從繪本的創作到快時代里的閱讀人,每一集都帶你發現書山墨海里的新世界。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高樓大廈的便捷社會,到處都是成年人面無表情的心碎現場,而我們可“避難”的地方真是少之又少。
你走到陽臺發呆、躲進出租車后座睡覺、在樓道里駐足發呆、鉆進被窩封鎖身體,這一切像是一場寂寞的游戲,又帶著徒勞的結果。
最終,你打開了一本又一本的書,在字里行間完成了只屬于一個人的避難行為。
如此看來,喝酒抽煙蹦迪寫詩,都是搖頭晃腦的幌子,向書籍投降,才是最好的治愈方式。
我想,人天生就喜歡躲藏
《但是還有書籍》的第一集就推薦了臺灣作家袁哲生的《寂寞的游戲》——
“我想,人天生就喜歡躲藏,渴望消失,這是一點都不奇怪的事”
“人一旦開始躲藏就很難停下來了,這點我始終深信不疑。”
我深信不疑,因為生活之外溢出的瑣碎思想,像小時候玩捉迷藏一樣,躲起來的時候,既怕被找到,又怕找不到。
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以為孤獨感是個不可公開討論的話題,人與人之間的悲喜并不相通,即便是拿出來討論,也有難以消化的風險。
我為此找過很多借口,我說我喜歡宇宙太空人的形象,迷戀那種獨自漂浮的狀態。我說我熱愛喝酒,不僅是酒精本身讓人偷偷的愉悅。
但最后發現,我只是喜歡躲藏,不論是望京還是立水橋、504室還是302,不論是博客還是微博、乙醇還是咖啡因,我只是習慣躲藏,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都留下很多縹緲的情緒,這情緒升騰如煙,隨青春漸滅。
暗自成長的路上,不是接力賽,而是如躲迷藏般的,寂寞游戲。
這本書里印象最深的是《密封罐子》,一個夜里,妻子提議,在紙條上寫下對彼此想說的話,再裝進罐子里,埋到院子里的大樹下,二十年后再打開。但丈夫瞞著妻子,當時什么都沒有寫,把一張空白紙條放進了罐子。幾年后妻子不幸離世,某天丈夫想起樹下的罐子,挖出來想看妻子當年寫了什么。
當他看到罐子里只有一張空白紙條的時候,就明白了,妻子曾偷偷挖出罐子打開看過,當她看到丈夫的空白紙條的時候,就把自己寫的那張紙條取了出來。
丈夫明白了眼前的一切之后,他笑了。
這不是關于埋怨和恨意的愛情小說,這分明就是一個生而為人的、可憐的寂寞游戲。
本書作者在三十九歲的年紀自殺,但正如張大春的代序里寫的那樣“即使盡我余生所有的時間與經歷重讀他所有的作品,仍然不可能找到他放棄活著的原因。”
另外《但是還有書籍》里還推薦了一些書,我比較喜歡童偉格的《王考》以及張愛玲的《流言》。
人間歡愉,都在酒里
《都在酒里》是機核的老張和西蒙帶來的一場關于啤酒的體驗之旅。
從精釀的體驗到起源的探索,老張帶你去北京上海的精釀酒吧溜達一圈,在北平機器喝一杯百花深處IPA,再去三里屯的悠航點一份東四豆腐,配一排flight,讓精釀啤酒和美食的搭配下,充分爆發出具有不同層次感的的味道。
再跟著老張跑到美國過美式周末,看美國人是如何在一年里吞下那么多啤酒的,滑雪滑到山頂要配一杯“冬日艾爾”,騎行之后在坐在后備箱上喝“琥珀艾爾”。
最后再次回歸到精釀啤酒本土化的發展,看一個歪果仁老高給自己的胡同酒吧起了一個特有詩意的名字-大躍啤酒,出自詩句「乘肥大躍須年少」,意思是年少需盡歡,別管老子想干嘛。
就這樣坐下來,在胡同里吹著風,向老板點一杯“北京隱士”,從此做一個寡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