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訪,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是學校與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橋梁。通過家訪能及時了解學生在家時的學習和生活的情況以及思想動態,耐心傾聽家長對學校及教師工作的反饋和建議,不僅取得了家長對學校和教師的理解和支持,同時還加深了教師與家長的感情。
在這段時間的家訪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要積極地指導家長,同時要和家長多進行交流,家長和教師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結成一個家庭學校的教育同盟。那么我們的教育會取得更大的成功。下面就談談此次家訪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一、家訪能讓我們和學生、家長打成一片,感情親切融洽。
我這段時間的家訪,都是利用每天下午放學后以及周末的休息時間進行的。家長對我的到來都感到十分高興,也很熱情。都認為,老師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來家訪,是對自己孩子的牽掛和關心。孩子也感到自己不是被老師遺忘了,自己在老師心中是有地位的,不是可有可無的。在家訪過程中,我也向家長們簡要介紹了學校的教育理念及當前的發展狀態。同時,也向家長介紹了我們班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是如何開展工作的。面對面的促膝暢談,家長對我們教師及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給予了充分理解和肯定。同時,對于學校放學時的秩序、孩子在校時的安全、課外輔導、老師對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等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二、這次家訪,使家長和學生感到十分親切,從內心感謝老師。
因為在每次家訪之前,我只是和家長進行了聯系。有的孩子事先是不知道我要去他家家訪。所以,咋一見到我,很是意外和緊張。比如我們班的張文希,當看到我的時候,站在門口不知所措,連打招呼都不知道了。在媽媽的提醒下,才弱弱的說了一聲老師好,就躲到屋里不敢出來了。后來才知道,她怕我來“告狀”的。當她聽到我在媽媽面前沒有提她的一些小毛病,而是表揚她學習態度比較認真,學習習慣越來越好,成績有所提高時,才走出房間來和我說話并給我的茶杯續水。在我的詢問下,也能向我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還和媽媽一起把我送出小區的大門。
三、家庭教育缺少時間和方法。
在家訪中,我還了解到有相當一部分家長(父母)忙于工作、生計,很少照看、督促孩子的學習。我們班就有一半以上的同學中午吃小飯桌,或者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以及親戚照看。有的同學甚至整天都難以和父母見面。孩子睡著了,父母才回家;孩子沒起床,大人已經走了,或者是孩子上學了,大人還在睡覺。這種情況,一方面使我們對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感到無奈,一方面也使我們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們沒辦法選擇家長和學生,只能盡我們的努力,對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來關愛他們,幫助他們。很多家長都說:“老師,就您的話我家孩子聽得進去。您一句頂我十句都不止!”這樣的話,在家訪過程中,我幾乎是每到一家都能聽得到,也很感動——老師的魅力無限。但是感動之余也感到自己的擔子更重了,需要付出的更多了。
在家訪的過程中,我看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學生個體。文化程度較高的家長知道如何對孩子進行學習、生活上的指導,這些孩子已經養成比較良好的習慣,有較強的自覺性;文化程度不高,但為人處事有原則的家長,他們在對孩子學習的指導方面辦法不多,但會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家長說的少,做的多。有相當多的家長對子女在生活和學習方面出現的一些不良傾向只會嘮叨,卻拿不出方法或狠不下心來采取措施,特別是一些隔代教育的家庭。這些家庭的家庭教育效果不佳。這類孩子需要在學習習慣、方法上多指導。還有少數家長本身文化程度低,忙于生計,對子女從小又過于溺愛,現在孩子年齡增長,膽子也大了,有些家庭已出現了不會管、管不了的局面。針對這些“有問題”的學生,我和家長用一分為二地觀點分析學生,同時把握實際,在輕松融洽的氣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問題,共同商量、探討教育措施,使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長也欣然接受。
四、學生在校表現與在家的表現存在“兩張皮”現象。
絕大部分學生在學校里各方面表現都良好,但在家里卻仿佛變成了另一個人一樣。放學(放假)后,不寫作業,不讀課外書,整天看電視,尤其愛看動畫片,玩游戲,愛吃零食,亂花錢,什么家務都不干。這些學生既不關心自己的學習,更不關心家事,這對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非常不利,直接導致其學習主動性差,課外知識欠缺,動手實踐能力相對較差,必將影響其未來的發展。
五、父母一方角色缺失。
我們班有幾位同學是單親家庭或是父、母親一方常年在外地(或國外)工作。在日常教學中,我就感到這些孩子既敏感又內向。孩子們急切需要的感情呵護被繁重的生計所吞沒,父母子女處在一種疏遠、缺乏情感交流的環境中,家庭溝通幾率日益減少。導致孩子生活上缺人照料、行為上缺人管教、學習上缺人輔導。
父母家庭角色的失位會導致孩子在幼小的心靈中不懂得什么是愛。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孩子看不到父母的辛苦,如何談得上愛?怎么談得上感恩?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主要扮演三個角色:智慧的啟迪、人格塑造和做人的引導。有父親陪伴的孩子人格往往更為健康——臉上有笑容、抬頭挺胸、精神振作、走路連蹦帶跳、內心陽光向上。父親還扮演者紀律教育、情感控制、做人監督等角色,引領孩子良好的品性。難怪《三字經》里說:“養不教,父之過。”
母親在孩子的成長中主要扮演兩個個角色:習慣的養成和情商的培養。由于母親哺育孩子,注定與孩子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孩子通過觀察模仿會習得與媽媽極為相同的生活習慣,而生活習慣都是要向學習習慣遷移的:好習慣是一個孩子終身享之不盡的財富。父母與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會有很多的社會角色模仿:女孩子模仿媽媽、男孩子模仿爸爸,無論是性別角色、家務角色、家庭教育角色等等都會得到潛移默化的滲透、熏陶與自覺定位,否則,角色意識、責任感等都會受到影響。
六、同伴的交流與互助,更有利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同伴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一個人沒有朋友,那么它不僅多了許多麻煩,還多了許多寂寞。我們班有四位女同學:何祥云、蔣雯倩、韋愷悅、李思璨,她們幾家住在一個小區。在家訪過程中我了解到,她們四人在家時經常在一起玩耍、交流。放學后,她們會在小區旁邊的街頭公園里玩一會兒,在此期間會交流自己在學習上的體會;平時遇到了學習上的問題,她們也會聚到一起互相討論交流,互相幫助。在交流與互助當中,她們學會了真誠的待人,學會傾聽他人,學會了別人的好的學習方法。這些都能幫助她們在學習中,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余。所以,她們四人在學校各方表現良好,成績優秀。
總之,家訪讓我受益非淺,既使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現和學校對學生的要求,又使我了解學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況及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通過家訪,能了解一些隱性的問題,找出學生不良行為形成的根本原因,這樣我們可以從根源著手,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