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四】春申君,黃歇
春申君,姓黃,名歇,楚國人。戰國四公之一,前三位皆為王室后代,而黃歇例外。他憑借著自身才華和政治智慧成功躋身楚國上流社會,一度官拜宰相,成為無數人勵志的典范。然而才華橫溢的春申君卻是四公子中唯一沒有得到善終的,對于他的慘死《史記》、《戰國策》中早有定論,然而民間卻有不同的聲音為春申君鳴不平。本文將順著《史記·春申君列傳》原文,解讀春申君輝煌傳奇的一生。
一、春申君的出生背景:楚衰,秦崛起。
春申君,黃歇,出生在由盛轉衰的楚國。黃歇在年少時就開始周游各地從師學習,他知識淵博且極富辯才。后來侍奉楚頃襄王,被委任出使秦國。
秦昭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秦昭王命白起向韓魏進攻,白起在華陽大敗韓、魏聯軍,并俘獲魏國大將芒卯,韓、魏向秦臣服。秦昭王準備聯合韓魏一起攻打楚國。
而秦國已經占領了楚國的大片土地,楚國的巫郡、黔中郡也被白起先后奪取,并攻破了郢都,向東直打到竟陵,楚頃襄王只好把都城遷往陳縣。楚頃襄王的父親楚懷王,曾被秦扣留并死于秦國,秦自然不把楚頃襄王看在眼里。春申君害怕秦出兵后會滅掉楚國,因此上書勸說秦昭王。
且看春申君是如何說服秦昭王,為楚國避免了一場一觸即發的禍事的。《史記》中關于黃竭的這篇論述有六大段非常精彩的記載,為了更直觀地了解黃歇,呈現《史記·春申君列傳》原貌,本文歸納整理為以下幾點。
(一)稱贊秦昭王功業,博取好感
天下沒有比秦、楚兩國更強大的了。現在聽說大王要征討楚國,這就如同兩只猛虎互相搏斗,兩虎斗而鬣狗趁機得到好處,不如與楚國親善。秦自先帝文王、莊王及秦昭王,三代不忘把秦國土地與齊國連接起來,以此切斷各國合縱聯盟的關鍵部位。秦昭王又派盛橋到韓國駐守任職,不動一兵一卒就把韓國的土地并入秦國,這是不動武力而得到百里土地的好辦法。后又出兵魏國,攻取河內,拿下燕、酸棗、虛、桃等地,魏國軍隊如風吹白云而四處逃散。兩年后,又再次發兵,奪取了蒲、衍、首、垣等地,結果魏國屈服降秦;又割取濮磿以北的土地,打通齊、秦兩國的通道,切斷了楚、趙兩國的聯系,使六國諸侯不敢聯合救援。大王的功績已經非常多了。
(二)、論述物極必反的道理與秦以武統天下所帶來的危害。
事物發展到頂點必定走向反面,冬季與夏季就是這樣;事物累積到極高處就會危險,堆疊棋子就是這樣。秦國的土地,占領了天下西、北兩方邊地,這是自有人類來,就是天子的領地也不曾有過的。如果大王保持功績、掌握威勢、去掉攻伐之心、廣施仁義之道,使得沒有以后的禍患,那么您的功業可與三王并稱,您的威勢可與五霸并存。如果大王依仗壯丁的眾多、軍備的強大,趁著毀滅魏國的威勢而想以武力使天下諸侯屈服,恐怕會帶來禍患。
(三)、論述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后果與滅楚的危害。
詩經上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經上說:“孤涉水,濡其尾。”這些話都是說開始容易,結尾難。
從前,智伯只知道攻伐趙襄子的好處卻沒有料到在榆次遭來殺身之禍。吳王夫差只看到進攻齊國的利益卻沒有想到在干隧被越王勾踐戰敗。這兩個國家不是沒有建樹巨大功業,由于貪圖眼前的利益,結果換了后來的禍患。吳王夫差因為相信了越國的恭維,所以才去攻打齊國,在艾陵戰勝了齊國,回來時卻在三江水邊被越王勾踐擒獲。智伯相信韓氏、魏氏,因而攻趙氏,進攻晉陽城時,成功指曰可待了,可是韓氏、魏氏背叛了他,在鑿臺殺死了智伯瑤。現在大王記恨楚國不毀滅,卻忘了毀滅楚國就會使韓、魏兩國強大。大王聽信秦與韓、魏兩國親善,就正如吳國聽信越國。我站在大王的立場上,認為不能這樣。
(三)、揭露秦若與韓、魏結盟所隱藏的危機。
大王對韓、魏沒有幾世的恩德,卻有幾代的仇怨。韓、魏國君的父子兄弟接連死在秦國刀下的將近十代了。他們國土殘缺,國家被滅,宗廟焚毀。上至將領下至士卒,剖腹斷腸,砍頭毀面,身首分離枯骨暴露在荒野水澤之中,橫尸遍野,國內四處可見。父子老弱被捆著脖子綁著手,成了任人凌辱的俘虜,一群一群的走在路上。百姓無法生活,親族逃離,骨肉分離,流亡論為奴仆,充滿各國,所以韓、魏兩國不滅才是秦國最大的憂患,如今大王卻借助他們攻打楚國,不是太失當了嗎?
(四)、假設攻打楚國按不同地理位置發兵,論證進攻楚國的不合理之處。
進攻楚國怎么出兵?若向韓、魏借路,若出兵之日,就是大王憂慮秦兵不能返回之時,這相當于把軍隊借給仇敵韓國、魏國。大王如果不從韓、魏兩國借路,那就必定攻打楚國隨水右邊的地區。而隨水右邊地區都是山川大水,深溪幽谷,這樣一些無糧地區,大王即使占領它也等于沒有得到土地,大王還落了個毀滅楚國之名。
(五)、假設攻打楚國,楚國滅亡,秦國將面臨的危機。
一旦進攻楚國,韓、趙、魏、齊必將發兵對付秦國。秦、楚交戰便會兵連禍結不會罷休,魏國將出兵攻打留、方于、铚、湖陵、碭、蕭、相等城邑地方,原先戰領的宋國土地將全部丟失。齊國向南攻擊楚地,泗水地區必定攻克,這些地區都是平坦開闊肥沃的土地,卻讓他們單獨占領。大王擊敗楚國,卻使韓魏兩國在中原地區強大,又使齊國強勁。韓、魏兩國強大完全可以與秦抗橫。而齊國南以泗水為邊境,東背靠大海,北面依托黃河,便沒有了以后的禍患,天下沒有比齊、魏兩國更強大,而齊、魏兩國得到土地,勵精圖治,用不了多久,即使不能稱帝天下,但阻止大王稱帝也綽綽有余了。與楚交戰結下仇怨,而使韓、魏兩國尊齊稱帝,這是大王的失策。
(六)綜述與楚聯盟的好處
秦、楚聯盟而進逼韓國,韓必定不敢輕舉妄動,大王再設置東山的險要地勢,利用黃河環繞的有利條,韓國則必定成為秦國的臣屬,這種趨勢一旦形成,大王再用十萬兵力駐守鄭地,魏國則心驚膽戰,許、鄢陵退縮固守不敢出擊,那么上蔡、臺陵與魏國的聯系就被斷絕,這樣魏國也會成為秦國的臣屬了。大王一旦與楚國交好,那么關內兩個萬乘之國——韓與魏就要向齊國割取土地,齊國右邊濟州一帶廣大地區便可輕而易舉得到。大王的土地橫貫東、西兩海,約束天下諸侯,這樣燕、趙沒有齊、楚作依拖,齊、楚,沒有燕、趙相依傍。而后以危亡震懾燕、趙,直接動搖齊、楚兩國,這四個國不須急攻便可制服了。
秦昭王讀了春申君的上書后,阻止了白起出征并辭謝了韓、魏兩國。同時,派使臣給楚國送去賀禮,秦楚盟約結為友好國家。
二、虎口脫險,返回楚國
黃歇接受盟約返回了楚國,楚頃襄王派黃歇與太子去秦國做人質。秦把他們扣留了幾年。后來楚頃襄王病了,太子不能回去,但太子與秦相國應侯范睢關系很好,于是黃歇便對范睢說:“如今楚王恐怕一病不起了,秦國不如讓太子回去,如果太子能立為王,他不僅能厚重的侍奉秦國,對相國的恩德也將銘記于心,還為秦將來保留了一個萬乘大國的盟友。如果不讓他回去,那他充其量只是咸陽城里的一個百姓,楚國將改立太子,楚國必定不再侍奉秦國。那樣就會失去友好國家的信任,失去一個萬乘之國的盟友,這絕非上策。希望相國能慎重考慮。”
應侯把黃歇的話,報告給秦王。秦王并未讓太子回楚國,而是叫太子的師傅黃歇回去看一下楚王的病情,等他回來再做計議。黃歇為太子謀劃說:“秦國扣留太子是想借此索取好處,而太子現在卻無能為力,我為此感到憂慮。文陽君的兩個兒子在國內,大王如果不幸辭世,而太子又不在楚國,文陽君的兒子必將立為繼承人,太子就不能接受國家了。不如逃離秦國,跟使臣一起出去,請讓我留下來,以死來擔當責任。”太子于是穿著車夫的衣服跟著使臣出了關,而黃歇留在客館,以太子生病為由謝絕會客。估計太子已經走遠秦兵已經追不上了,才對秦王報告,愿以死請罪。秦王大怒,令黃歇自殺,應侯進言道:“黃歇作為臣子為他的主人獻出自己的生命,無可非議。但是如果太子立為楚王,必定重用黃歇,所以不如免了他的死罪,讓他回國,以此來表明與楚國的親善。”秦王聽取了應侯的建議,派遣黃歇回到楚國。
三、功成名就,封官賞地
黃歇回到楚國后三個月,楚頃襄王去世,太子完立為楚王,是為楚考烈王。前262年(楚考烈王元年),任命黃歇為宰相。封為春申君,賞賜淮北地區十二個縣。十五年后,黃歇以淮北十二縣靠近齊國不方便治理為由向楚考烈王進言,把該地區改為楚國的郡。并獻出淮北十二縣請求分封到江東去,楚考烈王王答應了他的請求。春申君于是便在吳國故都修建城堡,把它們做為自己的都邑。
此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他們爭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互相爭奪賢士,輔佐君王掌握國政。
四、春申君在位期間發生的大事及成就
春申君在位第四年,趙國爆發了長平之戰,四十萬將士被白起坑殺。第五年,秦國包圍邯鄲,邯鄲告急向楚王求救。楚王派黃歇帶兵前去救援,秦撤兵后,黃歇返回。
春申君擔任楚國宰相的第八年,為楚國北伐,滅掉魯國,楚國逐漸強大起來。
春申君擔任宰相的第十四年,秦國的莊襄王即位,呂不韋為相,奪取東周,東周滅亡,至此周朝將近八百年的歷史宣告結束。
在位的第二十二年,各諸侯國擔憂秦國對外征伐變得強大,于是互相聯合向西討伐秦國。由楚國國君擔任六國盟約長,楚考烈王讓春申君主事。六國聯軍到達函谷關后,秦軍出關應戰,六國聯軍戰敗而逃。楚考烈王把戰敗歸罪于春申君,從此對春申君漸漸疏遠。
五、移花接木,禍起蕭墻
楚考烈王沒有兒子,春申君為此發愁,就到處尋找易于生育兒子的婦女獻給楚王,雖然進獻了不少,卻始終沒有生出兒子。趙國李園,帶著妹妹李環來到楚國,打算把妹妹獻給楚王,可是聽說楚王不宜于生兒子,擔心妹妹因此不受寵幸,李園因此找機會做了春申君的侍從。
一次李園請假回家,并故意拖延了返回時間。春申君便問原因,李園回答說,因為齊王派使臣求娶他的妹妹,跟使者喝酒,所以延誤了返回時間。春申君得知還沒有收到訂婚禮物,便讓李園帶妹妹看看,春申君見了很喜歡,李園便把妹妹獻給春申君。沒多久,李園知道妹妹懷孕了,便同妹妹策劃一個“移花接木”的計劃。
李環便對春申君說道:
憑著楚王對您的敬重,就是連楚王的兄弟都比不上。楚王一直沒有兒子,如果楚王壽終正寢,一定會立他的兄弟為國君。而他們的親信便會尊貴起來,而你必將失去寵信。而且您擔任宰相多年,對楚王的兄弟難免有失禮的地方,楚王的兄弟一旦做了國君,殃禍便會降落到您的身上,您又怎么能保住宰相大印和江東封地呢?而現在我得到你的寵幸時間也不長,別人也不知道我懷有身孕。如果憑你的尊貴地位把我獻給楚王,一定會受到楚王的寵愛,如果上天保佑生的是兒子,那么您的兒子就是楚王,到時,楚國就全部歸您所有。這與遭受殃禍相比哪個更好呢?
春申君認可,便把李環秘密安排在一個住所伺機獻給楚王。楚王把李環召進宮后很是寵幸,后來李環生了個兒子,被立為太子,李環立為王后。而李園也被楚王寵信,參與朝政。
李園也日漸驕橫,還在家暗中豢養刺客,因擔心春申君泄露秘密,便想把春申君殺掉以滅口。
春申君有個叫朱英的門客以“毋望之禍”、“毋望之福”、“毋望之人”提醒春申君要注意防范李園。認為李園不管兵事卻豢養刺客,必定包藏禍心,是想等楚王一下世,搶先入宮殺他滅口。朱英希望春申讓他進宮做郎中,等楚王一下世,李園入宮,便見機殺掉他。春申君認為李園是個軟弱的人,并且自己對他一直很友好,事情也不可能向那樣發展。朱英知道自己的進言不被采納,怕禍及自身便逃離了。
此后十七天,楚考烈王去世,李園果然搶先入宮,在棘門埋伏刺客,等李園一到棘門,刺客便將春申君刺殺,并斬下他的頭,丟到棘門外。同時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滿門抄斬。李環所生的兒子后來被立為楚王,是為楚幽王。
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率軍攻破楚國都城壽春,楚國滅亡,至此歷時八百多年的楚國歷史結束。
對于春申君的死因,民間有不同的說法,認為春申君的死是楚國政治斗爭的結果。首先楚考烈王,并非只有熊悍一子。楚幽王熊悍死后,同母弟弟熊狄代立,是為楚哀王,而異母弟弟負芻,在楚哀王即位兩月后襲殺了哀王,立為王。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王位,便捏造了幽王不是楚考烈王親生兒子的事實,春申君便成了背鍋俠,而已被滅族的黃家也早已沒人能證明春申君的清白,所以以訛傳訛也不是沒有可能。這樣,既然楚幽王不是楚考烈王的親生兒子,作為異母弟弟,楚考烈王親生兒子的負芻,才能名正言順的成為楚國的合法國君。
對此本文也提出幾點不同看法。
首先,如果三人真狼狽為奸,李園、李環、黃歇本來就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如果黃歇告發,不是自掘墳墓嗎?所以李園以害怕黃歇泄密為由而殺了他,有點站不住腳。其次,從旁征博引力勸秦王,維護楚太子不惜孤身涉險的心系國家、深謀遠慮的智者轉變成貪圖權勢不惜給楚考烈王戴綠帽子的目光短淺的小人,雖然人性復雜,但是春申君的前后行為出入太大,確實難以相信是同一人所為。再次,聰明的春申君怎么會冒著誅滅九族風險的不明智之舉。最后,自周代起,就有了嚴格的后妃制,用以確保和區分王室血統的純正和尊卑。所以,這么看,春申君的死好像真得沒那么簡單。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是太史公對春申君的評價。如果春申君當初能夠聽取朱英的諫言,也許就不會落得身首異處、家族被誅殺的結局了,可惜沒有如果,只留下無盡的惋惜。
史記·楚世家
二十五年,考烈王卒,子幽王悍立。李園殺春申君。幽王三年,秦、魏伐楚。秦相呂不韋卒。九年,秦滅韓。十年,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是為哀王。哀王立二月馀,哀王庶兄負芻之徒襲殺哀王而立負芻為王。是歲,秦虜趙王遷。
王負芻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二年,秦使將軍伐楚,大破楚軍,亡十馀城。三年,秦滅魏。四年,秦將王翦破我軍於蘄,而殺將軍項燕。
五年,秦將王翦、蒙武遂破楚國,虜楚王負芻,滅楚名為郡云。
主要參考文獻:《史記·春申君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