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十二點多的時候,小寶突然醒來哭鬧不止,一會要做手工,一會要畫畫,一會被子枕頭不能這么放,一會要到別的房間睡覺…….就這樣折騰了一個多小時還沒有結果。開始,我還能柔聲安撫他,照著他的要求做,就只希望他能快點安靜下來繼續睡覺,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第二天必須早起的焦慮,我爆發了,一氣之下把他關在房間外面,任由他繼續哭鬧。
最后是爸爸把他抱進來,也不知是哭累了還是被我嚇到了,反正他是繼續睡覺了。可我,卻失眠了……
是的,我因為把他關在門外而懊惱,也為自己容易暴躁的性格感到羞愧。
《重啟人生》這本書里面提到,幼兒期的孩子處在一個矛盾整合期,需要把與養育者的親密與疏遠整合起來。如果養育者的情緒較為穩定,充分接納孩子,孩子成年后的人際關系就能夠很好地處理愛與自由的關系相反,如果養育者心煩意亂、攻擊小孩、罵孩子,不接納孩子,那么孩子成年后的人際關系可能會在邊界問題上含糊不清。
當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回想起和孩子相處時的點點滴滴,不禁出了一聲冷汗,我想做一個好媽媽,但是有時候總會忍不住自己向孩子發脾氣,然后安慰自己:“是他們太淘氣了,只有大聲說話,我才能夠鎮住他們”,可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這樣大吼大叫的媽媽,將會在他們心中留下什么。
所以,我該好好反思自己,學著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或許,這并不是一件同意的事,但我相信,為了孩子,為了自己,是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