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4年里,我自己做過項目創過業,進入過一個大公司內部參與過一個所謂 “戰略級” 的項目,也到創業公司扮演過一個產品合伙人的角色,前前后后跟過4個老板,帶過幾十號人,這幾年下來,我有一個特別深刻的感受:
“假如一個問題,你自己都沒有想清楚它的根本邏輯和解決路徑,就希望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努力可以全面擺平和搞定這件事,這往往是不現實的,一點也不靠譜。甚至,不客氣點講,這樣的心理,其實是一種推卸責任式的不負責的心理。”
舉一個例子:某考研黨,每天5點起床,背英語單詞看政治看專業課上培訓班,每天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十幾個小時,每天就睡5個小時。這個叫做戰術上的勤奮。然后你問這個考研黨,你為啥要考研呀,考上研之后打算怎么做呀?然后考研學霸微微一笑,說:我也不知道為啥考研,我媽讓我考的,考上研之后我也不知道干嘛,大概考博吧。這個叫做戰略上的懶惰。
戰略上勤快而戰術上懶惰——我們說這個叫做“眼高而手低”。
戰術上勤快而戰略上懶惰——我們通常形容為“優秀而無用”。
自己最基本的戰略都沒思考過,就開始投入到勤奮的工作中,過了幾年發現自己干不動了,結果也沒爬上去,而且還成為了一個螺絲釘也出不去了,你不失敗誰失敗?
記住,人最大的成本是決策成本,或者說是因為決策不當而造成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選擇比勤奮更重要,做正確的事兒比正確的做事兒更重要。
那么,在工作中究竟如何正確、高效、合理地偷懶,節省寶貴的時間?
以下都是我個人的經驗之談,貢獻出來希望對職場中人有所益處。
1. 用俯瞰一生的高度去看清自己和工作的方向
現在請你合上書、閉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心中最渴望的美好的未來生活,之后將這種生活用文字詳細地描述出來。這就是你的生活目標,也是你的長遠目標。所謂的效率并不是讓你一到辦公室,就馬上埋頭處理各項工作,更好的方法是自我審視,處理一天的工作之前,先確定自己的方向是否是正確的,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現在做的事究竟是否有利于這個方向。倘若方向錯了,那么行軍越久,將會離勝利越遠。
2. 目標拆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大目標都是通過無數小目標的成功鋪墊、積累而成的。
只有認識了問題,找對方法,確定了努力的方向,帶著問題去工作,設定計劃拆分目標來一步一步地減小差距,你的效率才是最高的。你才會成功。
3. 為制約因素松綁
學生時代,如果你計劃數學應該考130分,而現在的成績只能考100分,那么你就要分析試卷看哪些題型有待提高,制定針對不同的薄弱點的學習計劃,并按照計劃執行,加強練習。
職場上,一天初始,快速瀏覽自己的待辦清單和日程表,如果讓你快速給手頭上所有的工作,按優先級排序,你會怎么做?
著名的時間管理理論四象限原則告訴我們:把所有工作按照「重要性」和「緊急度」劃分,在「重要且緊急」象限中的事情,就是最需要優先解決的。
問題在于,客觀事實和主觀感受讓我們很容易知道事情的緊急性,但重要性卻沒那么容易劃分。我自己的做法,是把每一項工作,按照「復雜度」和「困難度」來進行劃分。
這樣講比較抽象。舉個例子:
想象一個城市的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一輛小轎車在早高峰期從城市這頭到另一頭,它最有可能堵在哪些地方?
第一個,必然是交通樞紐。也就是上班便捷度與人口密度(住房密度)交匯的點。來自四面八方的車或者人,全部擠在這里,這是最容易造成擁堵的地方。
第二個呢?肯定是商業區、學校,這種高人口密集度的鬧區。這里人員較多,可能有些紅綠燈時間過長或不合理設計,或者經常有一些小商販和黑車拉客占著路子兩邊,降低車速,所以一到下班或者放學,必然人滿為患。
這其實就是「復雜度」和「困難度」。復雜度,指的是同樣的輸入,所需要的操作次數。或者說有多少條項目路徑,交匯在這個任務。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不完成,會有多少人需要等你。
這種任務必然是要優先完成的。高復雜度的任務,往往是項目中的關鍵路徑。如果不完成,影響的不只是你一個人,往往整個項目都會受波及。
在 TOC 理論中,這樣的任務就稱為整個項目的「制約因素」。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它們松綁。困難度,指的則是,完成這個任務,本身所需要耗費的時間和精力。
為什么要優先完成高困難度的任務呢?非常簡單,因為在一個項目中,能夠拉開差距的,能夠跟競爭對手有所區隔的,不是那些毫無難度誰都能完成的小事,而是這些高困難度的任務節點。
這幾個節點,做到60分,80分,100分,所體現出來的差距,可能是天差地別。
4.? 讓任務交付人「安心」
很多職場新手在匯報任務進度的時候,會在寫郵件的時候寫一個諸如此類的東西:“XXX,XXXX工作已完成,請及時查收。收到請回復!”
然后甩一坨文檔PPT之類,就不考慮人家下載打開很煩嗎?完全可以把附件里面的重點內容貼到正文里,方便別人快速瀏覽,有需要的再下載附件方便查看詳細部分。像一個產品經理一樣,時時刻刻注意跟你交互的每一個人的用戶體驗,是起碼的職業精神。
很多時候,當老板(或者客戶)向我們催要工作進度時,他們要的是什么?真的是要我們加班加點盡快做出來嗎?
其實未必。你會發現,即使你加班加點趕出來了,交給他,他多半也不會立刻看 —— 因為還有一堆會議和瑣事要處理。很可能,你周一提交的匯報,到了周四他才有進一步的指示給你。
你可能會犯嘀咕:既然如此,那周三交不也行嗎?干嘛要一直催?其實,很多時候,老板催進度,他想要的,只是一種「安心」的感覺。
他需要確認:整個項目是有進度的,是在進行中的,沒有停滯不前,你沒有在怠工。明白了吧。真正非常趕的任務,是極少數的 —— 如果真的很趕,老板一定會再三跟你確認截止時間,而且這個截止時間通常是當天。
因為,老板也會拖啊。其他大多數工作,你只需要讓他安心就可以了。如何才能讓老板安心呢?最簡單的原則,就是保證,每次匯報時,每次老板問你進度時,你都能講出新的東西 —— 而不是「還沒做完」或者「很快就好」。
這個新的東西,可能是一些小的進展,可能是一些嘗試,可能是新的進度,等等。
總而言之,你需要讓老板知道的是:項目正在順利進行,請您放心。掌握了這一點,你就可以不用再急著趕工了。
這個新的東西,可能是一些小的進展,可能是一些嘗試,可能是新的進度,等等。
總而言之,你需要讓老板知道的是:項目正在順利進行,請您放心。掌握了這一點,你就可以不用再急著趕工了。
5.? 利用 Deadline,清空大腦
很多人的「忙」,其實不是忙于工作,而是忙于煩惱。煩惱什么呢?今天還有這么多事情沒做,明天還有一大堆東西,后天,下周,下下周……感覺自己的未來一片灰暗。
當我們大腦中存放了太多負擔,這些負擔,就會造成認知盈余 —— 它們會壓縮我們的大腦空間,從而影響我們投入工作的精力。
簡而言之,這些對未來的擔憂,就是我們大腦中的垃圾文件。它們會拖慢大腦的運行速度。
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我采用的辦法,是采用減法思維,倒推 deadline,并將已經安排的事務清出大腦,以此來掌控自己的思維。
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首先,我會計算出自己每天「能夠用于工作」的實際時間。這里的時間,是去除了吃飯、通勤、休息、放松,以及偶爾的開小差之后,一切能用于產出的時間。
如何計算呢?建議用記事本或便簽,當自己切換狀態時,迅速記一下當前時間 —— 比如,打開瀏覽器看起了網頁,記一下;重新回到PPT做方案,再記一下。等等。
通過這樣的操作,你就會發現,自己每天實際的工作時間,其實很可能只有3-4個小時。
這就是你「一天」里,真正的有效時間。然后,當我接到一個任務時,把它放在最晚的開始時間。
假設我平均每天的有效時間,是 4 小時。現在我接到一個約稿,估測需要 6 小時,而約定的截稿日期是下周三中午 12 點。
下周三中午 12 點,減去 6 小時,剛好是下周二早晨。那么,我就會把這個約稿,安排到下周二早晨,把它寫進 Todo List。
接著,直到這個時間點為止,在此之前,不去想它。
當到了下周二,起床,我看一下當天的 Todo List,就會知道,有一個優先級非常高的約稿,需要馬上著手去做。否則,就會拖延過 deadline。
這就可以保證讓自己用最集中的狀態,去全力以赴把這個任務做好。
與此同時,這段預定用于解決任務的時間,就被「鎖定」了。如果我再接到另一個約稿,同樣是周三截稿,我就得考慮放到下周一去做 —— 因為下周二已經沒有空位了。
就是這么簡單。
但這個方法,可以極大地提高你的效率。尤其可以防止你,把大量的時間耗費在憂慮、思索、準備、瞻前顧后上面。
實際上,觀察一下自己,你會發現,大量的時間,都浪費在這些邊邊角角和無謂的情緒波動上 —— 而它們對完成任務來說,是無關緊要的。
你要做的,是等到時機成熟,坐下,全力以赴,開工,完成,一氣呵成。最后補充一點。如果這項任務有一定難度 —— 比如接到的任務,主題不太熟悉,沒法一氣呵成完成,怎么辦?
我會先通讀一遍任務要求,列出幾個問題,寫成清單,記入手機,在碎片時間里,或者需要轉換思維、放松大腦時,用來思考。
然后,等到原定的開始時間(比如下周二早晨),無論得出了什么結論,都停下來,立刻切換成「執行」狀態,集中注意力開工。
不要花時間去憂慮、煩惱,也不要一直拖著不做,你要做的是:該思考的時候思考,該執行的時候執行。嚴格按照自己的規劃來。
能控制自己思維的人,效率都不會太差。完成以上幾點,你已經超過了職場上80%的人。如果想更進一步,可以參考以下經驗。
1.? 建立信息庫和標準模版:
我敢保證,你每天的日常工作和學習當中,一定有許多時間,浪費在來回搜尋信息上面。
如果你經常有這樣的困擾,那可以試試這個方法:建立一個專屬的信息庫。
在筆記軟件里,按照你負責的項目,新建一個筆記本。然后,所有跟這個項目相關的一切信息,都可以放進這個筆記本,再起一個易于辨認的名字即可。
另外對于有共性的事物,采用模版化的模板,需要使用的時候從Evernote里拷貝黏貼過來即可。對于一些重要的項目,在模版回復的基礎上可以再增加一些個性化的信息。
2.? 學會描述你的工作
在職場中,要做一個懂得邀功的人,要適時的讓別人看到自己為公司所做的貢獻。鞠躬盡瘁卻不懂得匯報的人,很難讓人看到你的努力。時間久了,本身忙得暈頭轉向,別人還以為你什么的沒有做,簡直委屈。
古往今來,許多古人總是將淡泊名利視為君子之舉。諸葛亮曾教導兒子“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但混跡職場不同于做人,自己的努力不該被自己的沉默所掩蓋。
適時的展示自己的功績,有利于別人看到自己對工作的態度。評價一個人是否有用武之地,主要看他做了什么,而一家公司對于員工的評價來自于員工為公司做了什么。雖然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但如果你不會自體發光,還不會邀功建功,那早晚被別人替代。
3. 利學會使用Blog,公開一些你需要不斷重復跟人將的話
比如你的工作方法,你對一些熱門方向的看法,你的核心技能,任何你認為需要大家知道的相關信息都可以發布在這里。另外也要學會用微博,在更大范圍內傳播你的工作理念和核心技能,推銷你的個人品牌。
使你變得更值錢的,不是勤奮,而是你的稀缺性。你掌握的技能越深入,越稀缺,越供不應求,越難以被他人取代,你的時間就越值錢。
4. 請比你有錢且大方的人吃飯
可能你會奇怪,為什么不是請比你有經驗的人吃飯,請教職場經驗。因為,有經驗不代表人家會告訴你。大家可以仔細觀察下,一起吃完飯,經濟條件比你差的人會覺得你結賬是理所應當的。而比你有錢的反而會記得你結了本來應該是他結的帳(太拗口了),會覺得這人還真不錯,會在以后可能的時候給你更多。況且,有錢本身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5. 學會利用資源
我們工作中都是有各種資源的:百度、谷歌、專業論壇、圖書館,老師、同學、同事、朋友、合作伙伴等等。
我建議職場新人們,時不時的盤點一下自己的資源,然后抽空好好的維護這些資源,學會利用資源。譬如業務上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到淘寶搜索相關服務(萬能的淘寶無所不有),然后冒充客戶虛心追問,比百度時效性和效率都要好,我經常這么干。
比如讓很多人抓狂的社保和公積金,養老保險需要交多少年?交不夠怎么辦?轉移城市了怎么辦?再次轉移城市了怎么辦?轉移城市會不會影響以后的退休金額度?公積金怎么貸款?怎么取?怎么跨城市轉移?公積金只能轉移個人部分還是全部可以轉?本地的政策是怎樣的?一大串問題讓人摸不著頭腦,百度出來的很多內容都過時了,或者因為發文者不專業而錯誤百出,但到淘寶上問一下,沒多會就把這個復雜問題弄清楚了,效率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花錢買服務不可恥。記住,職場上只講效率和結果。沒有人在意你的過程為你的錯誤買單。
6. 擁有個人的深度學習(工作)技巧
人的注意力資源是稀缺的,也是容易疲倦的。要學會制造自己安逸的時光。
明確在何處工作、工作時間多長,明確工作開始后的原則,比如不準使用任何網絡,或者每隔30分鐘設定必須完成的目標。同時你還要思考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比如可以從一杯咖啡開始。
最關鍵:戴上你的耳機。盡快從浮淺工作模式切換到深度工作模式。
這很棒,你會越來越沉醉于此。不必介意其它人的想法。人們,出于某種原因,會覺得打擾一個戴耳機的人更有負罪感。大多時候人們會走到你面前、跟你說話、注意到你戴的耳機、然后用很夸張的嘴型道歉、走開。這個好處是,大多時候人們跟你說話并不是真的有什么事情,而另一些時候,他們完全可以給你發郵件,而你可以稍晚統一處理。所以你不需要聽外部的任何事情,甚至耳機的另一頭也不需要連任何東西。
最后,借用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男一和男二的對話做個結尾。挺喜歡這個故事的。
我驚詫地注視永澤的臉。“在我看來,世人都在辛辛苦苦地努力工作啊。難道我的看法錯了?”
“那不叫努力,只是勞動而已。”永澤簡扼地說。
“我所說的努力不是這樣。所謂的努力,應該要有主題,更要有目標。”
“你的意思是,像你決定就業了,在其他人還在發呆時,你已開始學西班牙語之類?”
“正是如此。到了春天,我就可以完全掌握西班牙語了。英語、德語、法語我都懂了,意大利語也差不多通了。你想這些不努力可以達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