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宥嘉有一首歌叫“另一個自己”,讀完這部作品又在列表里翻出來聽,“不被誰了解,有什么重要,這世界上有你,就好……”你遇到了這個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她彌補你生命中的遺憾和不完美,你們彼此羨慕,卻又努力過好當下。
紙質書最不能和電影媲美的地方就是你無法透過書頁看到那個沒有螢火蟲的螢火蟲小巷,所有的情節只能靠自己想象。理性的來講,這是隨著作者的引導憑空創造出兩個形象,在架好的結構中看故事一步步發展,感性的來講,這是我和另外一個世界的兩個女孩的相遇,她們的故事里有我們每個人的故事。寫書評最難的就是如此了吧,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尋找平衡,再把笑聲和眼淚變成一種力量寫出來,以下內容但愿有人感同身受。
世間有相似命運的的人幾乎為零,我們遇到生命中的知己是因為骨子里有著相似的靈魂,所以我們才會對其傾其所有,才會一次又一次為她義無反顧。小說的情節集合了所有電影的姐妹掐架和好,再掐架再和好的老情節,那為什么還能贏得那么高的評分?賺那么多人的眼淚?這是看簡介沒看書的時候我問的問題,也是催使我讀這本書的原因,兩個晚上連著讀下來,我從作者獨特的表達技巧里找到了答案。
塔莉和凱蒂在十四歲時相遇,一個個性張揚卻渴望被愛,一個從小集各路寵愛于一身卻厭倦千篇一律的生活,她們既在性格上互補,又在靈魂上互補,這就是這個故事超越那些“老情節”的地方,當情節不僅僅是建立在簡單的矛盾碰撞而是意義的延伸上,它就具備了感染人的力量,讀者不再只是留過眼淚后就把它擱置一旁,而是在她們的故事中思考和成長。不管最后結局如何,讀者都不會謾罵作者的圈套結構,而是在理解中成全了主人公,同樣也成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