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夏,氣候宜人。
我和敦煌回春舞的仙女們來到敦煌,開啟了一次回歸敦煌的西北旅程。
為了這次敦煌游學,我和導師張芝華精心策劃了一年,設計行程,聯系與當地敦煌舞蹈的使者交流學習。
到達西北第一個城市是張掖,這是一個千年沒有改變名字的古郡。我們受到了當地接待人員的隆重歡迎,酒店的電子門楣上滾動著:歡迎張芝華老師帶領的仙女團。裕固族姑娘身著民族服飾唱起了民族歌曲,奉上奶茶!讓我們溫暖入心。熱情的儀式讓我們心生向往,充滿了好奇和喜悅。
豐盛的歡迎晚宴讓我們品嘗到了地道的西北羊肉和當地美食。
枕著祁連山的星夜入眠,晚風微涼,靜謐神往。
在綿延的祁連山脈腳下,我們滿懷興奮的走進了河西走廊。
我們首先來到馬蹄寺,參觀千佛洞,手腳并用攀爬摩崖佛龕,欣賞祁連風光和裕固族風情。
千年的洞窟虔誠的勞作,神奇的建筑造型讓我們驚奇和感慨!
仙女們在經幡下留影,隨手摘起蒲公英做道具,吹散的種子隨風舞動,時而飛揚,時而飄落,在佛崖圣地像個精靈。
張掖大佛寺有中國最大的室內大佛:釋迦牟尼涅槃像,感受當年虔誠的創造者留給我們的藝術瑰寶。我們繞著大佛環視,在涅槃的釋迦牟尼面前眾生的渺小如風中沙粒,正是這些沙粒聚沙成泥,匯江入海托起這個信仰,讓佛教流傳千古。
張掖聞名于世的是中國顏色最多的山脈七彩丹霞,大自然鬼斧神工把山脈涂成了七彩,仙女們也把七彩的服飾融進大自然,飄逸的紗巾隨風舞動,襯著歡笑聲,讓這里的晚霞生動七彩,攝影助理小周賣力的揚起一條條紗巾,引來一群抓拍的旅者,飄蕩的紗巾蕩漾在西北的晚風中,像一只畫筆,勾勒出一幅幅古典的畫卷,心隨風動,風隨心走,生命在彩石間靈動,彩石在舞動中炫爛。如果時空定格,這就是印在石窟壁上永恒的彩繪。歷史沒有拐點,此刻我們創造的屬于我們的歷史將順著我們的節奏流淌,七彩的石頭是她們孤獨的盛宴,多彩的人生是我們創造的歡樂精彩。
我們有幸生活的時代,讓我們享受著古人的藝術成就和現代交通的迅達。
敦煌伊始,從古城西安若要到達敦煌需要步行兩年多的時間,如今3小時就可以從上海飛到這里,如此的便利讓我們習以為常,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對獲得變得垂手可得,可想千年之前,一步一踏,一斧一鑿,一筆一劃就是一分一秒的濃縮。
甘肅是連接亞歐大陸絲綢之路的橋梁,我們踏上這座連接著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的橋梁,穿越在千年的古道之上,感受我們幾世輪回的人生。
曾幾何時我們是那牽著駝隊的使者,我們是那敦煌里孤獨的畫匠,這次回歸敦煌,不正是找尋前世的蹤影,讓記憶重現嗎?
沿著河西走廊,我們來到了明代萬里長城西部的起點-嘉峪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的古代關隘,從沒有土壤的戈壁變成了如今新興的鋼鐵和旅游為核心的工業旅游現代化城市。
嘉峪關在祁連山和黑山的交匯處,古道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既守住了軍式要塞,又要通關收稅,體現了古人的管理智慧。
雄關漫道敦煌舞,疑是飛天落九州。
在嘉峪關城樓上跳一次敦煌回春舞,那絕對是這輩子最難忘的記憶。仙女們飄逸的長裙彩袖在城樓上飛舞,紅綢舞動,綠秀藍天,在白云的映襯下,好似一群飄落的飛天,拈花微笑,佛指撫蓮,這場景是人間的美卷,又仿佛是印在石窟壁上的飛天圖景。
離開嘉峪關,我們來到瓜州,這里瓜果的甜度名副其實,干燥的天氣充足的日照保存了瓜果的甜度,仙女秒變吃瓜群眾,又吃又買不亦樂乎。
在瓜州我們去往榆林窟,榆林窟始建于北魏,歷經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建造和重修,窟內共存唐至元代800多年間的彩塑千余身,壁畫1000多平方米,其中以水月觀音作為出色。榆林窟的壁畫和彩塑記錄了供養人中的西夏、黨項、回鶻、蒙古人的服飾造型,生活場景和經變畫,佛像畫。置身洞窟,涼氣微微,穿越之感油然升起,幾百年的場景就在丈臂之間,洞壁上鮮艷的顏色都是與西域貿易得來的天然礦物質顏料,以至于千年不朽,好幾座洞窟是唐代原貌幾乎沒有改變,不知道當年李白,杜甫會不會也來過。
榆林窟因為資金短缺,擴展的規模和維護受到了影像,洞窟有些墻壁沒有壁畫,跟莫高窟的幾層壁畫相比,顯得有些樸素,但藝術的精湛造詣并沒有減弱,畫匠的虔誠依舊清晰可見。
敦煌回春舞回歸敦煌經典的重要活動就是與《絲路花雨》主創人員交留學習。雷總監帶著男女主角在敦煌大劇院門口早早的等待迎接我們,讓我們受寵若驚。排練室內,女主角瑛娘的扮演者給仙女們教受“反彈琵琶”造型,柔軟的身段,精湛的功底讓仙女們羨慕不已,芝華老師親自跳了一段“拈花微笑”讓在場的舞者也感受到敦煌舞蹈不同的表達,藝術在此刻碰撞,慢慢融合,又共同升華,讓流傳千年的石窟壁畫故事,落入凡間。男女主角又耐心的教大家排練“千手觀音”,錯落有致的手法規律的上下舞動,像菩薩的召喚,又像雕塑重生。
我們回歸敦煌,與敦煌舞者交流,是讓千年壁畫的又一次再現,是與遠古文明的對話,我輩禮佛之舞,修心養性,靜心習練,心達敬致。
我們帶著這份敬意觀看了晚上在敦煌大劇院上演的《絲路花雨》,一幕幕精彩的舞蹈敘述著神筆張與歌伎瑛娘的悲歡離合以及與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間的純潔友誼。也描繪了敦煌畫匠艱辛與執著,舞劇展現以敦煌舞蹈為“靈魂”,彩綢舞,反彈琵琶,千手觀音,也融入多民族與多國文化的多彩舞蹈文化為一體的結構元素,例如印度、波斯等傳統民族舞還原了內地與西域文化融合的盛景,以及當時市井繁華,歌舞升平的朝廷,頻繁的商貿往來,這場舞蹈盛宴,有凄美的離別,讓人落淚,有龐大的盛世群舞,心潮澎湃,每一個舞者用心舞動,讓藝術升華感動著我們。主創特意邀請我們敦煌回春舞的仙女與演員合影,芝華老師和宋燕給男女主角送上祝福的鮮花,讓整場舞劇圓滿收關,這是一次難忘的記憶。
《敦煌盛典》是我們感受的另外一場室外實景表演。耗資1.8個億打造,讓觀眾做主人,動態的座椅會隨著劇情變化旋轉或進退。
沙漠在你腳下,洞窟在你左右,星空在你頭頂,夜晚的沙漠風變得涼爽起來,鳴沙山朔朔風中西域商人的駝隊緩緩通過,沙丘上昔日張騫出使西域的旌旗排排掠過,此刻畫匠墨丁歷盡艱難險阻,一路向西,終于追尋到絲綢之路的重鎮——敦煌,只為曾經那愛的承諾。
場景變換著,故事更迭著,我們置身其中,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古城,巡城的燈火點燃了古城的闌珊,熱鬧的酒肆商賈們推杯換盞,座椅轉動緩緩進入洞窟,開窟造像的工匠日夜不停,壁畫和佛像變換的投影,傾訴著畫匠心中夢繪的斑斕,從天而降的飛天在空中飛舞飄落凡間,鐘鳴鼓樂,祥和萬象。煙花耀眼共享歌舞升平,彎月幽情映照七夕星空,藍色月牙泉托起墨丁心中的公主在月宮起舞,身著彩燈的使者在舞臺和觀眾中穿梭,如花仙子映耀古城,夢回敦煌。
“就在天的那邊很遠很遠,有美麗的月牙泉,她是天的鏡子沙漠的眼”月牙泉鳴沙山我們來了...
穿上紅綢,戴上俠女面紗斗笠,配上寶劍,打開油傘,仙女們裝扮起來。
綿延的駝隊漫步沙漠遠方,芊芊仙女舞動沙漠中央。沙漠對我們是陌生又向往,細沙暖暖的包裹著腳丫,內心在月牙泉邊慢慢融化,悠悠駝鈴勾起遠古的回憶,這一刻我們多想留下,陪鳴沙山風中作畫,讓月牙泉洗盡鉛華。
莫高窟我們來了。
敦煌是神秘的,敦煌又是接納的,1600多年來,她就靜靜守候在哪里,看河西走廊的滿天風沙,品味絲綢之路的萬千變化,等著你,直到你來。
走進洞窟,洞口并不大,洞身比我們之前的預想要大的多,整個洞壁畫滿了各種佛像和佛經故事,精妙絕倫的彩繪畫顏色鮮艷,彩塑雕像生動形象栩栩如生嘆為觀止,我們抬頭仰望,美輪美奐的藻井上均勻的幾何造型,實在讓我們感慨千年之前的藝術造詣。曾經如此聞名于世的藝術瑰寶就在那身邊,似乎連呼吸都要暫停了,怕驚擾眾神,佛國世界極樂凈土,精美的彩畫布滿的洞窟的每一寸墻壁。經變畫,是主要的繪畫內容,繁復的佛經講述著好多修佛,成佛,前生,轉世是故事,是當年神奇的畫匠把傳說變成精彩絕倫、惟妙惟肖的圖畫故事,人眾生易懂,傳頌,膜拜。洞窟的空間里矗立以釋迦牟尼和他的弟子迦葉和阿難居多的塑像,也有過去、現在、未來佛,還有釋迦牟尼的老師,已經一千年來個個當地民族對佛教理解的印記,文字,圖畫,雕塑記錄著歷史變遷,生動的場面為后入留下寶貴的史料。
佛像靜立在幽幽的洞窟中,無聲的訴說著過往的浮塵,曼妙的壁畫千姿百態,在虔誠者的心里飛舞,召喚著我們從八方歸來,來尋找心中的凈土。
面對敦煌,我們的一生就像風裹著沙粒一樣偶然。這樣的偶然,帶著我們對民族文化的向往,對佛教藝術的虔誠變成了一次必然,讓我們義無反顧的踏上了追隨遠古文明的征程。
不朽的敦煌演變了無數的文化藝術,滋養著華夏大地和全世界。我們有幸在這個時代接近她,用我們的方式舞動傳承,繼承經典,流芳百世。
? ? ? ? ? 感恩生命中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