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聽諶老師講課了,再次聆聽,諶老師的臺風依然激情四射,妙語連珠,而臺下的我與從前相比,少了一份焦慮與迷茫,多了一份認同與從容,無他,一路走來,我慢慢開始懂得蛻變貴在蛻時的痛與苦,不經涅槃何以重生,很多人都害怕和逃避苦難,卻不知道經歷苦難是一個人自我覺悟的契機。
“沒有任何一種覺悟是不帶著痛苦的。”現實的殘酷和內心的痛苦讓人無處安放,有人敢于面對,認真思考,有人一味逃避,假裝糊涂。人生滋味千百種,嘗到最后大都只留下無奈一種,人生一切花朵都會凋謝,一切凋謝都不可挽回,對此我們只好接受,人生本就不完美,沒有缺憾的人生不是真人生,人生于世不得不把缺憾連同人生一起接受下來,認識到這一點,心中就會產生一種坦然,無奈本身就包含著不甘心,可是當我們甘心于不甘心,坦然于無奈,那么無奈就成為人生中的一種境界。磨難與痛苦是孕育幸福的土壤,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磨難與痛苦如淤泥,幸福如蓮花,蓮花放在花瓶就成了擺設,美麗而短暫,而開于荷塘,扎根淤泥的蓮花是有生命力的,而這生命之源離不開那又黑又臟的淤泥。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可移。我們可以仰望圣賢,避免下愚,學習就是最好的途徑,學以致用就是最好方法。不同的思維方式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自然有不同的人生,沒有命運,只有選擇,我相信每個選擇都應該是當下權衡之后的最優之選,自己選的路,跪著也要走完,在原則與邊界之內,只要對社會無害,不傷及他人,多走的彎路也是人生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只要不入歧途,通往大道終有時,人生大事莫過于生與死,生即起點大致相同,死即終點各不相同,我不能決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可以決定怎么愛,怎么活。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周國平先生曾說過: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來,你的人生是否有意義,衡量的標準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對人生意義的獨特領悟和堅守,從而使你的自我閃放出個性的光華。人生在世,最寶貴的還是你自己,“悟”即我心,由內不由外,我心不開,無人能進,我心若開,陽光自來。
“一切配我剛剛好!”每次聽到都讓我為之動容,不由想起第一次在諶老師課堂聽到這句話的心情,那時的我焦慮、迷茫、自責、無助一起涌上心頭,無以言述,只能化作兩行淚水。“擔心即咀咒”,作為父母擔心孩子是天性所然,有時我會想父母的擔心是否有點過于杞人憂天?相對于我們那代人,現在的孩子比我們起點高,學習強,我們尚能活出個人樣,為啥就擔心孩子前路不堪?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困難與機遇,愛需要有智慧,牽手是一種愛,放手也是一種愛,真愛是有溫度的,有交流的,有回應的,如果你的愛得不到對方的回應,那很可能是一種以愛的名義而強加于人的“強勢真愛”。
在性格類型分享環節,我被現場的活躍氣氛感染到了,看著這群與自己孩子年齡相近的年輕人,如此的陽光自信,處處散發著青春朝氣,真是讓人向往。性格無好壞對錯之分,各有優劣,性格會隨著人的年齡、環境、經歷、閱歷等變化而變化,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以善為本,良習相隨,福未至,禍已遠,那是大概率的事情。走自己 的路,別人說什么管不了,也不在乎!多么自信又灑脫的年輕人,很是可愛!路還得自己走,理還得自己悟,閑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已過,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不曾反思內觀的人生等于白過,行坐立臥皆修行,修身悟道,就是走自己的路,悟自己的人生,不愧于人,不負于已,此生值得。
我很慶幸自己這次沒有錯過諶老師的課程,再次重溫,心情別樣,鞏固認知,開拓思維,收益良多,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感謝諶老師的精神彩演講,感謝領先未來團隊提供的學習平臺,下次分享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