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ulus創(chuàng)始人Palmer Lucky曾經(jīng)表示,眼球追蹤技術會成為VR技術未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日,Oculus就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這一看法——收購了一家來自丹麥的眼球追蹤技術公司The Eye Tribe(并未透露具體金額)。Oculus意圖通過眼動追蹤穩(wěn)固VR頭顯巨頭位置,The Eye Tribe也打算通過向消費技術行業(yè)的供應商授權,成為眼控技術的領先供應商。
The Eye Tribe成立于2011年9月,由哥本哈根信息技術大學的4名前博士生創(chuàng)立,公司的技術主要圍繞眼球追蹤展開。目前,其眼控技術已經(jīng)在支持一系列VR頭顯,包括Oculus Rift、HTC Vive和Gear VR。并于今年1月,公司推出了199美元的Tracker Pro開發(fā)者套件。
The Eye Tribe創(chuàng)始人Sune Alstrup Johansen曾表示,Pro是第一款為殘障人士準備的價格親民的眼動追蹤方案,比市場上的其他方案要便宜10到100倍。Eye Tribe Tracker Pro眼動追蹤儀是一個長條狀設備,使用時只需將其放在電腦上,它就會記錄用戶看屏幕時眼睛的注意點位置。Pro套件中還包含開源屏幕軟件Optikey,可以讓行動不便者用眼睛輸入文字。
除了方便殘障人士,眼球追蹤技術還有很多用途,比如用于廣告領域和安全駕駛(分析消費者和司機的注意點)。那么,什么是眼球追蹤技術呢?眼球追蹤是屬于機器視覺的一種技術,它通過圖像傳感器來捕捉到眼球圖像,然后根據(jù)圖像識別用戶眼球瞳孔特征,從而計算出注視點位置。
作為開啟人機交互重大變革的VR,也需要這種順應人體日常的自然交互方式。相比于VR交互方式中的動作捕捉、手勢控制、語音識別和腦電肌電交互,眼控交互的速度是最快的。有測試數(shù)據(jù)表明,人眼的交互比其他的交互方式快10%以上。而且眼球追蹤的門檻低,無需復雜的外設,受環(huán)境影響小,也更加人性化。
一方面,眼球追蹤允許眼睛控制設備,可以簡化操作,增強用戶體驗,另一方面,眼球追蹤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目前VR出現(xiàn)的眩暈、渲染問題。人眼成像時,只有覆蓋視野1-2度的中央凹視野區(qū)是成像的清晰部分,而周邊視野成像是模糊的。眼球追蹤可以實現(xiàn)注視點渲染,即計算機只需要對用戶注視點所在的區(qū)域進行渲染,區(qū)域以外的位置按一定比例降低渲染的像素,這樣可以把GPU處理的數(shù)據(jù)量從原來的100%降低到10%,提升了普通配置電腦的渲染效率。
也因此,VR技術與眼球追蹤開始了聯(lián)姻之路:其中最富盛名的是眼球追蹤頭顯FOVE,F(xiàn)OVE通過紅外攝像頭和頭顯上的紅外定位標記點實現(xiàn)穩(wěn)定的定位追蹤,精準誤差小于1度;谷歌在10月份也通過收購眼球追蹤技術公司Eyefluence搶道占位;此外,德國老牌眼球追蹤技術公司SIM與三星聯(lián)合發(fā)布了套裝中內(nèi)置眼動追蹤相機的Gear VR,其高管Christian Villwock還表示,“我認為所有第二代VR 頭盔都會把眼球跟蹤技術結合到其中。”
雖說眼動追蹤可能是下一代VR的主要交互方案,但在具體的技術實現(xiàn)上,還是有幾大難點,主要體現(xiàn)在高精度、低延時和大視野范圍三個方面。國內(nèi)眼球追蹤技術廠商七鑫易維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彭凡曾做過具體解釋:
“高精度方面,由于每個人的眼球狀況有非常微小的差別,因此要精確識別人眼特征,需要整合更多眼球追蹤樣本,并結合深度學習,通過大量樣本積累,不斷提升精度;低延時方面,眼動數(shù)據(jù)用于渲染控制時要求延時非常低,這就要求更高頻率的硬件、更高規(guī)格的圖像傳感器,并結合軟件在算法層面的優(yōu)化;大視野范圍層面,由于眼動范圍大,幾乎達到人眼轉動極限(垂直30度,水平50度),這也增加了眼動追蹤的難度?!?/p>
不過,技術難題始終都會在產(chǎn)品迭代中得以解決,七鑫易維CEO黃通兵認為,眼球追蹤技術與VR的關系就像鼠標與Windows的關系,參照目前VR顯示方案的快速迭代,該技術將會成為VR設備最不可或缺的技術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