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才開始接觸水彩,斷斷續(xù)續(xù)畫過一些,也受到了很多粉絲朋友的支持,但由于個人原因后來就沒有再畫。這段時間里我收到了很多粉絲朋友的私信和評論,問我去哪里了?為什么不更新了?于是我痛定思過決定整改,以后不會斷更!所以,朋友們,我又回來啦~
總覺得繪畫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花卉更是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色彩的美感,相信沒有哪個小姑娘不喜歡花吧!所以我起始就從花卉入手,想要用豐富的色彩畫出富有生命力的花。我的老師常說藝術感是熏陶出來的,畫這種美麗的事物,不就可以提升你對于美的感知嗎!
傳統(tǒng)的色彩理論對于畫面的色彩構成更多的是依靠色彩的空間關系去表達(物體離觀者近則色彩鮮明突出,退遠則變淡變冷)。
畫花也是如此,近的花瓣深一些,遠的淡一些,還有光影變化,光線打過來的地方要留有高光。有高光就會有陰影,有亮處就會有暗處。所以說想要讓自己的花生動起來,還是要下一番功夫滴~
看了下粉絲,好像沒有減少,你們都是真愛粉,感動~
一、我的工具:
1、紙:寶虹300g細紋水彩紙16k;
2、顏料:吳竹顏彩36色;
3、筆:秋宏齋 : [秀意] 、[蒲公英];
二、作畫過程:
[一]底稿起型
起形前我先將花朵的位置確定了一下,這朵花大概要畫多大,于是我在草稿紙上面畫了一個框架,目的是畫草稿時能夠準確的掌握這朵花的大小;
因為我們有很多零基礎的小白,畫畫時很容易將形起大了或者小了,所以我們先量好尺寸,定好畫的大小再畫,就能夠盡大可能的避免這種情況。
對于很多沒有學過素描的人來說(包括我),畫線稿是個難題。不知道從何下筆,也不知道該如何畫,害怕自己畫的不精準,也怕自己畫壞。
我想說即使沒有學過素描又怎樣,我們照樣可以把型起好。
如下圖,我運用比例定位法將這朵花的位置都標了出來:
首先來看整朵花的總長度為10cm,而這朵花的花朵部位占據了7.5cm,花莖部位占據了2.5cm,
將大框架分好后我們再來看小框架,首先是花朵部分占據的7.5cm : 大花朵的寬是4.3cm,高是5cm,小花苞的寬是2cm(忘記標出來了),高是5.5cm。
再來看花莖部位占據的2.5cm,如圖所示:
畫的時候只要找好了點,知道了每一個部位的大致地方,起的型就不會差太多。
為什么還沒開始畫,我就直接知道了這朵花的長度及比例呢?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因為這朵花是我臨摹Billy《極致水彩花卉教程》這本書的封面上的一個分枝。只不過我將大師的花改變了顏色很多細節(jié)部位也改變了,原圖的花朵是紅色的。
其二是我每畫一次畫就會事先將這幅畫的大小給定出來,先對比一下畫出來的大小怎樣才合適。標出重要的點,用尺子量出來每個重要點的長短,若是不合適可以根據比例擴大或者縮小,然后再定稿起形。
所以,當我知道了每個部位的距離,按同比例放大后畫在紙上即可,就避免了"頭大腳輕”,"身子歪斜”這樣的畫。
這是畫好后的線稿,零基礎的朋友畫的時候一定要根據這朵花整體在哪個位置,花瓣位于什么方位,更精準的摳細節(jié)才會畫出更細致的畫。
接著我們拿出轉印紙將它覆蓋在線稿上描出來,如下圖 :
正面描好后將轉印紙反過來,沿著正面的痕跡再描一遍,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將線稿印在水彩紙上,所以我們拿剛剛描好的正面直接印,出來的效果就是反的,所以需要再反過來描一遍。
雙面描好后將轉印紙正面朝上固定放在水彩紙上,用夾子固定好,以防我們刮的時候亂動,出現重影。
我們身邊任何工具都是可以用來刮畫的,我之前總是用卡刮,這次我發(fā)現了一個特別好用的“刮畫器”——尺子。
用法 : 將尺子的一個角立起來沿著線稿的紋路去刮,既省力又好刮。如果是大片面積直接刮的話,容易將轉印紙刮皺刮破,還會出現有些地方沒有刮上的情況,所以我們拎起來刮是最省力的方法。(圖片是擺拍,應抵著紋路去刮)
印好后的線稿若是太深了,畫水彩就容易留下鉛筆印,不太好看,用可塑橡皮輕輕點擦線稿,吸走一點鉛,將它變淡一點。
[二]上色
畫花瓣;這朵花的花朵部位所用的顏色是吳竹顏彩的[藍]、[紫]色。深淺都是因為水份的多少,水份多了顏色就淡,水份少了顏色就深。
上色前我們先調好顏色,將[藍]、[紫]色按1:1的比例混合,調出藍紫色。
此次用到的技法為[濕畫法]。我們先在底稿上將要涂色的部位刷一層清水,將底稿打濕。在花瓣的邊緣點染上藍紫色,使顏料隨著水份流動。
因為顏料隨著水份在慢慢滲開,所以邊緣出現了很多小毛邊。趁水份還沒干,拿出一支干凈濕潤的毛筆將邊緣柔化一下,撫平毛邊,等干后就不會有太多毛刺了。
右邊花瓣同左邊一樣畫好,花瓣的中間部位要留出高光區(qū)域。
這時的花朵顏色還沒有畫到位,所以我們再次疊色,將藍紫色點染在花瓣邊緣,加深暗部區(qū)域。
這時我們用到的技法為干畫法:將顏料畫在所需區(qū)域,然后迅速的用另一支干凈濕潤的毛筆柔化邊緣。
畫脈紋,用細細的勾線筆將脈紋畫出來,從花瓣頂端畫到尾部,脈紋有些微微彎曲,見下圖:
接下來就是給花瓣的脈紋疊色了,采用的是干畫法,沿著脈紋的邊緣涂上紫色,迅速用水筆柔邊暈開,讓它自然漸變,不要有生硬的線條。
下面是過程圖 :
將脈紋全部疊色后:
其他花瓣全部按此方法畫好。
由于步驟都是一樣的,本想著不放圖了,但一想好多朋友都是零基礎,還是將過程圖放了出來吧。
畫花蕊時采用的技法還是濕畫法,濕畫法可以將兩種顏色更加融合的混合在一起,沒有生硬的邊緣線。
如下圖,最左邊的那個花蕊我采用的是干畫法直接平涂,然后兩種顏色的中間就出現了一條特別生硬的線條,沒有自然的過渡。
右邊的花蕊我用的是濕畫法,先刷水再用筆尖先后將兩種顏料點染下去,在水份的鋪底下,自然充分的融合在了一起。
所以說,想要畫的細致,任何一個特別小的部位都不能偷懶。
左邊這個小花苞也是采用濕畫法,先鋪水,再趁濕,點染上藍紫色和紫色,留出一些空白不要上色。
由于光線的原因,花朵的每個部位都不相同,有暗有亮、有深有淺。所以畫的時候我將較暗的區(qū)域點染上藍紫色,較淺的區(qū)域點染了淺紫色。
所以,刻畫脈紋的時候兩邊的顏色也是不同的,左邊的脈紋稍重,右邊的脈紋稍淺。
左邊脈紋 :藍紫色? ? ? ? ? ? ? 右邊脈紋 :淺紫色
畫葉子;先刷水,用吳竹顏彩中的若草,點染在葉片所需位置,留出高光。
趁濕,局部點染[蓬]、[焦茶]。
畫出脈紋,注意右邊翻卷著的葉子紋路是隨著葉子的卷曲而變化的,所以在畫的時候,筆觸也應有所變化。
畫花莖;先刷水,沿著花莖兩邊趁濕點染若草。
顏料會隨意水份的流動而往中間流,趁濕,擦去中間高光,等干。
用[蓬]疊色,繼續(xù)留出高光。
最后用[焦茶]在花莖頂端勾幾條脈紋。
總結:
1、這朵花大量采用濕畫法。其實所有圖案上色之初都會用到濕畫法,濕畫法的好處是可以一次上兩種甚至多種顏色,使其自然混合。用濕畫法作畫即使不小心畫錯了也可以趁畫紙未干將顏料抹去,便于修改。
2、本次教程現在為止就算完成啦,總結一下自己的畫法其實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畫畫就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留到幾個月之后再回頭看自己以前畫的畫時,就會驚喜的發(fā)現自己的繪畫水平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一大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