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生存。——尼采
《活出生命的意義》是一本尋找自我的著作,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作為猶太人,二戰期間他先后被關押在四個德軍集中營里,包括最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經歷過這段非人折磨的歲月后,他完善了自己的精神分析方法,并把這套方法論命名為“意義療法”。
在讀這本書,特別是第一部分描寫作者在集中營里遭受的苦難和觀察到的現象的時候,總讓我想起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情節,但書中描寫的更真實,更殘酷。進入集中營,囚犯們便立刻受到黨衛軍,監工,囚頭的各種肉體折磨和精神踐踏。你越珍視什么,他們就會越破壞什么,一層層的剝去你的榮耀,體面,身份,尊嚴……在集中營里,甚至名字都不許有,留下的只是一串代號。集中營的運轉是以“否定”為燃料的,它無情的否定著每一個進入集中營的犯人的前半生。
犯人在集中營里的心理變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驚恐,并且帶有一絲僥幸;隨著幻想一次次被破滅,會進入第二個階段:冷漠。漠視一切,也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通過情感的麻木,對別人的生死,遭受的折磨無動于衷。在這一階段,很多人自甘沉淪,喪失了活著的勇氣,變成了動物一般的存在,最終歸于死亡。在犯人們終于挺過集中營生活,得到解放之后,第三個階段的心里變化也會悄然而至。這個階段就像潛水員從深水的重壓之下突然來到海平面上會得減壓病一樣,處理不當會造成道德和精神方面的損傷。
在第一部分真實、客觀的講述之后,弗蘭克爾在第二部分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人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獲得生命的意義的途徑有三個:工作,體驗,和經歷困難的態度。苦難本身沒有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苦難的反應而賦予其意義。
作者所開創的意義療法,不同于傳統的精神分析。傳統方法總是將眼光放在前溯影響上,比如童年時代的陰影,原生家庭的關系等。意義療法著眼于未來,將患者當前所經歷的事情賦予意義,重建患者對生活的主動權和控制權。
弗蘭克爾指出當前社會最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存在之虛無”,具體表現是“厭倦”。此外,存在之虛無還會以追求權力,享樂等替代性補償方式呈現。對抗“存在之虛無”就需要幫助人們獲得生命的意義,這種意義可以非常具體,比如在某個特定時刻,某件事對個人的特殊意義。
作者認為自由是人的生命中的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每個人的經歷都有意義,這是生命向他提出的問題,他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在作者看來,“曾經存在”是最為確定的一種存在,因為它被固化在時間的長河之中,不可更改,所以“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的本質。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選擇采取何種態度來對待。
我只害怕一樣——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
個人認為,在生活中,除了善于發現,提煉書中提到的“具化”的意義之外,還應該有一個“泛化”的意義來作為前行中的燈塔。這就是萬維鋼老師一直在說的找到“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