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真的好快,2017年要過去了。聯想到2016年最后一天對2017年的期望,真的好懷念那時候的自己。18歲,地球人類對于自己成年的普遍年齡標準,最美好的年紀。過了今年,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人們,也可稱為“千禧一代”)們都成年了。最近網絡上開始懷念自己的18歲,我始終不想跟風,但是如果論及我的18歲,我認為不完美。每個人的18歲其實都不完美,正因為有“缺憾”所以我們才有很大的空間去懷念、想象它。我覺得自己完美的十八歲應該是這樣的:“得到”的早期資深用戶,訂閱了所有內容。在高中同學們間很受人喜歡,學習情況好,有特長,最后高考考了高分、順利進入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在大學里交友無數,生活快樂,鍛煉了各項方面。當然也有了一個*聰明、漂亮、有氣質*的女朋友……以上雖然都是我胡謅的,我這么看來也太狂妄自大了,但是這樣美好的向往我相信每位人都會有的。我對自己的這個“錯誤”還比較滿意,因為我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么。
這一年我遇見了好多人,非常感謝上天讓我們之間有緣分產生從而相見。我最想感謝的是羅振宇先生、“得到”公司的全體成員、吳軍博士、薛兆豐先生、萬維鋼先生等等。我在2017年做的最正確的事是在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上看到*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現更名為*薛兆豐的經濟學課*)*的宣傳文章而訂閱了這個專欄。從此我開始使用“得到”App,我的*見識、思維、知識*都開始得到了巨大升級。尤其是吳軍博士的*硅谷來信*(現有了第二季專欄*吳軍的谷歌方法論*),因為這個專欄我的很多認知都變化了。我也和一些用戶交換了聯系方式,他們在微信群里互幫互助,我很高興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中國一群質量最高的用戶)。后來我看到有一些人開始黑羅振宇先生——得到只是包裝精美的“知識垃圾”,學習“碎片化知識”沒多少用……這些有些說的對,但是誰說用得到只是被動的學習?那可能是使用*得到*的姿勢不對。我也沒有真的100%運用*得到*,但是有朋友幫助我,我很感激。雖然我有時候也反感羅振宇先生對一些專欄的宣傳,但是我相信他不會真的把人忽悠得沒用。畢竟每個人的“見識”有大有小,我們才有機會成功。
我在調研部又待了一學期,可惜我的能力還是不被真正認可,我不對此感到無奈或者憤怒。最后決定離開(后來接受邀請,成為“非正式成員”)。大一我體驗了校園官方組織(校級學生會、青年志愿者協會),我也高興認識很多朋友。在英語方面我見長了一些,但我覺得還不夠。大二開始我要嘗試不同的東西了,雖然我的學習成績可能會下降些,但是浙江人的底子上不會讓自己很差的。我沒奢望自己成為專業成績第一,也就是前五就夠了。我想我應該加把力了,畢竟目前的教育選拔制度沒法改變、只好順從。我很高興自己有升級,希望我會有更多、更大的升級。
年初設置了一些目標,我想我實現了一些:讀完了5本以上的書,去北京玩了等等。但是我還是沒有女朋友,我曾經希望WY是,但她選擇了另一個人。(畢竟小Y的見識和普通女生沒高多少)我雖然不是完美的人,但是我還沒到被人討厭的地步,我會有女朋友的。
2017要走了,世界還是不太平,但是我們人類永遠有希望的。2018年會有更好的我,會有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