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
七月江南翻滾的悶雷,像自法國小鎮(zhèn)圣馬洛穿越時間傳來的隆隆炮聲。
一個以短篇見長的美國作家,用出乎意料又似乎在意料之中的方式寫了這個長達500頁的關(guān)于二戰(zhàn)的故事:他將故事以簡短篇章的方式呈現(xiàn)。
我拿到的試讀本只有一個簡單的白色封面,沒有作者介紹,沒有故事梗概。站在一個全新的故事面前,就是站在書中人的命運面前。一切都要開始,我們都是盲的。作者要開始講故事了,命運在織網(wǎng),如天空中看不見的電波。
閱讀之初,在這些獨立的短片之中尋找故事線,就像在無數(shù)信號中尋找那個你想要的頻率。干擾,沙沙的空茫,然后一個聲音從黑暗中浮現(xiàn),闖入你的耳朵,你小心調(diào)整,直到它逐漸清晰強烈。
失明的法國女孩瑪麗洛爾,在迷宮般的巴黎自然博物館里游蕩,對這個世界有無數(shù)問題要問,卻不知戰(zhàn)火中要將她身邊的一切毀滅。瘦弱的德國男孩維爾納在和他頗有主見的小妹妹尤塔,在煤礦區(qū)的孤兒院里艱難成長,偷偷尋找著一個來自他鄉(xiāng)的神秘電波。軍士長倫佩爾曾是珠寶鑒定師,如今病入膏肓,趁戰(zhàn)亂找到那枚傳說中可讓持有人長生不老的鉆石是他的最后希望,渴望終于演化為瘋狂。后來他們將相遇在法國布列塔尼海岸的小鎮(zhèn)圣馬洛,相遇時二戰(zhàn)的炮火正將這座古老的小鎮(zhèn)夷為平地,轟炸機取代廣播信號占據(jù)了天空。
是什么在引導(dǎo),是什么在守護,是什么在照耀?是那顆神秘鉆石的不同切面:爸爸,叔祖父,馬內(nèi)科太太,維爾娜,尤塔,福爾克海默,在戰(zhàn)爭的陰影里發(fā)著光,守護著瑪麗洛爾平安走過斷壁殘垣。
多年后,瑪麗洛爾坐在巴黎3月的清晨里,無數(shù)電波在她身邊傳遞各種訊息。叔祖父艾蒂安發(fā)送的電波已經(jīng)不在里面,那些愛過她,守護過她的靈魂呢?是否依舊如她看不見的光,如白露,燕鷗和椋鳥般飛行于天地之間?
這本長達500頁的書,有德軍空襲巴黎的宏大場面,也有白桃罐頭的清甜滋味。我記住了女主角牛奶一般的雙眸。
讀完這個故事,我找來了安東?尼多爾的第1本小說集The Shell Collector(《撿貝殼的人》),它回答了我很多的疑問,幾乎可以作為這部長篇的背景閱讀。如果你看過安東尼?多爾的這本小說集,就不會對《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的題材與呈現(xiàn)方式有太多驚訝。
他無拘無束的想象力與精致準(zhǔn)確的場景描寫一脈相承,兩者的融合營造出一陣前所未有的飄蕩感,輕盈的,帶一點點疑惑,一點點激動:
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故事呢?它會怎么發(fā)展?它將帶你前往何處?
這種飄蕩感帶你離開身邊的世界。The Shell Collector里,失明的老人在肯尼亞的拉穆島(就是我很喜歡的那個島)收集海螺,蒙大南的深谷里,獵人總是夢見消失已久的狼群,而他年輕的妻子能經(jīng)由手掌的觸碰看見別人的夢境與記憶。
這種輕盈的飄蕩感,這次化成天空中看不見的無線電波,與七十年光陰的距離,還有瑪麗洛爾奶白色的眼眸。作者把對貝殼類的偏愛保留了下來(我也喜歡收集貝殼)。
為什么要寫這樣一個故事呢?
不為什么別的,只因為它很美。
它會怎么發(fā)展?
它就像命運一樣,有無數(shù)種可能。
它將帶你前往何處?
我們留在這個故事里,哪兒都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