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一把雙刃劍。生活中需要培養一些好的習慣,工作中不建議培養所謂的“習慣”,因為人最大的惰性源于學會了“習慣”。畢竟工作還是占據青春的大半生命,多少點綴著人生的意義和生活的幸福指數。習慣會讓你沉淪于一直重復中的“穩定”。
前段時間的朋友圈被《你所謂的“穩定”,其實只是在等死》一文刷屏了,戳到了很多人的心聲,包括我的。我回想了3年的銷售生涯,前兩年基本是廢的,除了背話術就是模仿,模仿領導的表情、語氣、手勢等等。第三年我才懂得做銷售有一種心態很重要:自己就是老板的心態。
因為有了這種心態,你才會把自己與客戶定位在同一平等的高度,而不是覺得自己是過來求客戶買我們自己的東西。也只有把自己的心態擺正到這樣的高度,你自己才會從重復的模仿中醒悟,自己才會不停地去分析、追求創造更有利的成交方式。
在前兩年的工作中,我是那種渾渾噩噩地上、下班,回家做飯、看電影、聊天、睡覺,第二天繼續重復著前一天的上班一族。不學習,缺乏對自己的思考規劃,偶爾看到一部勵志電影也就激動那兩三天。時間一長,我也覺得沒有什么不正常的,周圍的人差不多也都是這樣,該上班就去上班,回來該干啥就干啥,工作已經熟悉穩定,前一天不用操心明天的工作安排。
直到我后來看到一句話: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可能再做了。
我躺床上想了好久,我有什么事情是現在要做的嗎?我現在會做什么事情?
到最后,我發現一個也答不上來。也就是那晚,第二次失眠了(第一次是高考)。因為我發現除了每天重復的工作,我沒有任何能干的,而且工作貌似也成了習慣,拜訪客戶被趕了就去下一家,每天靠著一副軀殼去本能地完成工作的量,不去思考總結工作的結果。內心掙扎了一段時間,既然沒人逼自己那就自己逼自己一把吧。最后決定換了一個新的工作環境,買了一些書回來強迫自己看,在平時的工作提醒自己多思考下一步。才會發覺自己每天都有進步,感覺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因為每天都想去挑戰、驗證昨天的所學所悟。
出來創業,不是我在沖動下做出的決定,而是我知道,現在這樣工作下去只能給我的生活一份基本保障但給不了我生活的意義。我比較喜歡自由隨性,不喜歡被人管束,不喜歡按照別人的安排來工作,不喜歡根據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結果。
說實在的,如果現在有一份很穩定、工資還算高、升職可能性又大的工作,很多人都不會辭職出來創業,這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我也不建議這類人出來創業,你完全可以借助這個平臺,把工作本身當作是自己的創業,不要沉淪于工作中重復的穩定。關鍵自己的眼界要放在整個行業,不要只關注公司這個小圈子,要向行業內最頂尖的人找差距,不要做井底之蛙。通過不斷學習、結交行業內的大咖,并把自己的所學分享給新進的行業小白,慢慢積累起自己的影響力。到最后你會發現,雖然老板賺到的錢比你的多得多,但是你也靠著這個平臺積累起了自己生命的厚度,個人影響力足以讓你隨便去到哪一家大公司都是一方諸侯。
當然還有很多工作看似穩定、工資又不高的人,他們一直都想自己出來創業,但是他們一直都在等,似乎在等一個更好的時機;也似乎是在等有錢的時候;或者是在等自己的內心準備好了先。就這樣想著,等著。不停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更多的人,我要這樣,我要那樣。但是遲遲沒有行動。還在一天重復著一天,也不在現在的工作中尋求突破。
你打算什么時候從重復的穩定中驚醒?
如果你被社會邊緣化了,你還能靠什么來支撐你成為一個社會人的支點?圓心只有一個,就算站不到圓心的位置,也希望別讓自己離圓心太遠。
創業不是一件傻事,也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創業離成功還有十萬八千里,這十萬八千里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去走出來的。我(xiejy898)出來創業做智能硬件的自媒體營銷,真正算起來也有半年,前期都是在摸索中,雖然還沒賺到什么錢,但是我相信這是一件很有積累的事情。
怎么說呢,創業,其實是一件小而美的事情。與其說是一種賺錢的途徑,不如被看作是創業者的一種情結,一種信仰,一種興趣,一種激情……尤其是在很多細分的創業領域,很多創業者,他們因為喜歡而選擇,因喜歡而堅持,因喜歡而努力,最終因努力而成功,因成功而自豪。即使是小成功,也使得創業的過程成就了一種非常美妙的體驗。
如果你覺得現在很穩定,那么你就要想想這樣的穩定能持續到你多少歲?而你到了那個歲數后還能干嘛?如果你現在很苦逼、很不穩定,就跟我這樣,那么就要想清楚我的興趣在哪?有沒有一件有積累有進步的事情值得我堅持做下去的?
只有每天進步才是最穩定的生活。不必為了所謂的穩定放棄浪跡天涯;為了穩定丟掉生命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