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0】真米如初“有故事”
“真米如初”可能大家并不熟悉,但其投資人高亞麟幾乎婦孺皆知。高亞麟是曾經紅極一時的大型室內情景劇《家有兒女》的主創人員,還是今年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的總制片人,想必很多70后、80后、90后都是他的粉絲。
1990年,18歲的高亞麟參軍入伍,翌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1994年畢業時被分配到空政話劇團。2000年首次參演電視劇《亂世英雄呂不韋》出演嫪毐,2002年導演電視劇《炊事班的故事》,2004年在《家有兒女》中飾演夏東海一角而名聲大噪,2017年參演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并擔任總出品人及總制片人,在投資得“傾家蕩產”之后賺得“盆滿缽滿”,人生和事業可謂一度登峰造極,發展到了極致。
有點扯遠了。言歸吃飯這個“正傳”,其實有許多話想說。“人是鐵,飯是綱,一頓不吃餓得慌”,沒有了綱,倉皇失措的日子簡直無法想像;“民以食為天”,天的好壞,勢必直接影響吾等小民生活質量的高低……
曾經到如今,一代人又一代人,我們都在為給孩子做什么樣的可口飯菜而操心;偶爾,長大的孩子為我們下一次廚,會讓我們激動好久。年輕時,與戀人愛人葡萄美酒夜光杯,米飯滑下肚,濃情往上涌;一些時候,呼朋喚友或者商務聚會,酒肉穿腸過,唯有米飯留胃里……
作為世界美食的典范國度,中華的飯文化和酒文化一樣源遠流長。扎根于這片土壤,“真米如初”的情懷才得到了最好的釋放。從精挑細選每一顆種子開始,真米如初讓曾經是貢米的五常大米飛進尋常百姓家。《真米如初的一千零一種炒飯之揚州炒飯》《給爸爸做個下酒菜——愿時光停留,父愛永恒》《夏天到了!風靡“除濕界”的紅豆薏米湯喝起來!》……它不僅是“一碗好米飯給全家送上歡聲笑語”,更希望“我和我的朋友都在吃”。
米飯本身很平常,但它承載的情感卻潤物無聲。真米如初,致力于網羅天下好糧,只追求最安全、最營養、最有心意的糧食。是的,我們從它推送的每一篇帖文中感受到了這份“瞬息世界,唯心如初”的真切情意。
【鏈接】中國網|真米如初,吃飯是個大學問
http://yuqing.china.com.cn/show/152139.html
【2017-07-11】巧遇作家“潘向黎”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往往蘊藏著豐盈的人生。我是一個愛閱讀的人,今天就發生了一件極巧的事情,仿佛冥冥中早已注定的緣分。
先是讀七月(下)的《讀者》,看到“人生”欄目摘發了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茶生涯》一書的文章《生命的拼圖》。標題很吸引人,我就讀了下去。本來忙得焦頭爛額、決心誰都不見的作者潘向黎,因為被一位歸鄉重游的惦記了她40年的伯伯想見她,“所有閉門謝客的理由都融化了”。她由此悟出:“生命是一幅拼圖,由許多塊小拼塊組成。”“但在我們成長、奮斗的過程中,有一些拼塊遺落了。”“有的則在某一個故人的手里——沒有他們手里的那塊小拼塊,我們的生命其實是不完整的。”找回那些小拼塊,或許就是重逢的意義所在。
如果今天只是讀了這一篇文章,倒也沒什么,無非是通過閱讀多認識了一位年過半百、知書達禮的老鄉。然而放下雜志,我順手拿起桌邊剛剛送來的還散發著鉛墨味的《作家文摘》,鬼使神差地就翻看到散文版面的頭條——《不想知道我的命運》,令人驚訝的是:文章還是出自《茶生涯》,作者還是潘向黎!
潘作家說:“如果生命是一朵花,它自會依它的時節一瓣瓣舒展、綻開。為什么要預先剝開它緊閉的花苞,去看它的花蕊?”“能躲得過的還叫命中注定?要么算出來就躲不過,要么躲過了就是沒有算準,否則就不成其為命運了。”就算能算得準,但是,預知好事卻無法“像一個意外發現了美味食物的兒童”那樣面對驚喜,預知壞事只能被“提前放進恐懼的石磨中”飽受折磨,那么,被劇透的人生又有何意義呢?所以睿智的她誠懇表示,“不想知道我的命運。為了敬畏,為了珍惜。”
無巧不成書。一天兩遇,這就是傳說中的緣分嗎?前面一篇文章寫的是重逢,是回憶,是感性地看過去,后面這篇文章寫的則是預測,是命運,是理性地看未來。同一天里,在她的引導下向前看又向后看,讓我對生命似乎有了更深的領悟。感謝潘作家、潘老鄉、潘淑女,讓我們走過半生,真心依然如初:)
【2017-07-12】我們聚是“一團火”
今天,是我們局辦“七劍”在一起的最后一天。明天將有三公一母轉隸到研究院,只留下我們“三劍客”接過TA們的工作繼續守攤。在前天召開的辦公室特別會議上,與會者感慨萬千。
偉偉說:來部里走一趟,感謝體諒、培養、改革、人生,我們將先找個囤身之所,把小攤子給支起來,為下一步做好準備。紅紅說:辦公室要走的人里,數我年齡最大、進機關時間最長,一定起好表率作用,站好最后這一班崗。博博說:轉眼來機關快八年了,部里就是我們的家,希望在機會還能再回家。韜韜說:雖然從未想過如此離開,但是堅決服從組織安排。
徐頭說:感情上舍不得,工作上離不開。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就是人生。人有悲歡離合、酸甜苦辣,月有陰晴圓缺、星辰輝映,希望大家都能夠跳出來,在人生的長河中去正確看待。看得越長,想得越開,即使這次沒攤上,年底也會攤上,年底沒攤上,明年后年也會攤上,這是遲早的事兒,誰也逃不過。我們一定要思路開闊看長遠,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大家一定要找機會走出去。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無論走到哪里,工作環境無論如何改變,也改變不了我們的感情。畢竟相處這么久了,心還是永遠在一起的。希望大家“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祝愿大家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爭取有更好的發展,給自己的人生更多的選擇。
季頭說:鈣哥來襲,大家經過幾輪大浪淘沙,能夠在座的,不用說都是骨干。然而,這一次恐怕要傷筋動“骨”了。不過話說回來,風物長宜放眼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珍惜我們在一起的每一天。
當明天的太陽升起,局機關將只剩下一支3331陣形的足球隊:建建當教練,中中當守門員,樹軍路路剛剛當前鋒,曉軍躍躍輝輝當中鋒,斌斌驍驍雷雷當后衛,強強作機動,另外還有老同志春春和小同志磊磊、秋秋作替補。
我相信,這次走出去的姐姐弟弟們必將亮如“滿天星”,而這支留下的球隊也依然會抱成“一團火”!
【2017-07-13】艱難之處“堅挺住”
繼前天在辦公大樓一樓門廳的毛主席雕像前合影留念之后,今天一上班,我們全局人員集合,歡送這次轉隸走的六名同志登車。揮別,只是幾秒鐘的事,卻在這樣的時刻,讓人聯想起許多往事。
往事的詳情不想再費筆墨描寫了,寫得越多越傷感。這里想表達的是:人生有許多轉折點,有的轉折是挫折,會令人感到艱難,有的轉折是機遇,會令人柳暗花明。如果我們遇到的是挫折,我們需要明白一件事:人生沒有白走的路,即便是挫折與苦難,也有它存在的積極意義和反作用力。
曾因張揚而被打擊過,或因內斂而被忽視過,或因外力而被遺棄過,都會改變自己成長的方向與路徑。每一次挫折在制造逆境的同時,都會讓生命變得更加堅強;每一場苦難在制造痛苦的同時,還會照亮人生未來的路。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艱難的時刻,都是人生寶貴的財富。
昨晚剛剛讀過新華社微信號刊發的林一芙的文章《人生艱難時刻,都需要你獨自面對》,里面有一句話講得很好:“倘若我把你扶起來,再塞給你一把糖,那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在站起來的過程中會得到什么。”“與其想著拉著全世界下水,不如一個人撲騰掙扎,勉勉強強地探出頭來。也許這一次之后,你就徹底學會了游泳。”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一次艱難,如果靠別人拉自己,那么下次再遇到艱難,你或許還會束手無策地等待救援;如果是靠自己度過了難關,那么下次再遇到艱難,你將更加從容地信步其間。
生活雖難莫墮落。人生中一個個艱難的時刻就像一道道溝,掉下去是挫折,爬上去就是成長。艱難之處堅挺住,我們就可以像汶川地震時的那只“豬堅強”,像前些天被運載火箭遺落太空而后獨自爬升成功自救的“星堅強”。
許多事難在堅持、貴在堅持,也成在堅持。我們常說堅持就是勝利,言外之意,我的理解是:扛過去了,以后就有能力面對更大的風浪。救星不會每次都恰好出現,學會獨自面對艱難時刻吧,相信自己,我們都是好樣的!
【2017-07-14】中國當代“神農氏”
人民日報昨天的微信號頭條發布了摘自中國青年網的文章《87歲袁隆平飚英文刷屏!引千萬網友致敬!》,消息閉塞、孤陋寡聞的我這才知道:三天前在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雁棲湖論壇”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袁隆平,居然以一口流利的英語完成了一場長達20分鐘的“脫口秀”。
相信“袁隆平”三個字留給吾等印象的,多數會是一位老爺子與一片雜交水稻的合影。然而,這次的“袁氏英語”和之前的“袁氏水稻”一樣,讓人驚掉下巴:“沒想到老爺子還有這項隱藏技能。”
開場時袁老謙虛地說“I speak broken English”,然而演講期間幾乎未見任何“卡殼”,網友不禁感慨:“袁老的謙虛是真謙虛,我們的謙虛是真心虛。”客觀地說,講英語,本不難,難就難在這么高壽的年紀,還能用英語介紹這么專業的術語。如此袁老,不愧為活到老、學到老的典范。
耄耋之年的袁老完全可以停下腳步,頤養天年、安享晚年。然而他非但沒有如此,反而加速前進,想趁他還有力氣搞研究的時候,抓緊時間,再讓自己實現幾個夢,再為人類造幾個福。去年,袁老開始潛心攻關“海水稻”,更長遠的“小目標”還有兩個:一個是畝產破一噸,一個是種出巨型稻。
值得一提的是袁老的第二個夢,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禾下乘涼夢。在他的夢里,通過深度雜交配種,必要時采取基因重組,水稻將可以長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想想都很科幻誘人哩。
國際友人稱頌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是中國繼指南針、火藥、造紙術、活字印刷之后,對人類作出的“第五大貢獻”,解決了世界億萬人口的吃飯問題。而吃飯問題,恰恰是人類社會所有問題中需要首要解決的基礎問題。
世界的袁隆平,人類的袁隆平。當代的神農氏,真正的科學家。“這是一個可以養活幾億人的老爺爺”,讓我們向真正的中國驕傲致敬,向這位平凡而偉大、樸實而杰出的老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