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20歲開始學日語有可能學到母語水平嗎?大概需要付出多少?
我本人就是20歲大學本科開始學的日語。在開始學日語之前,我連看的日劇日漫都是國語配音版的。開學第一節課,我就給自己設定了目標:“既然我學了,就要講得讓你分別不出來我到底是哪里人。” 估計當時是受了奧黛麗赫本《窈窕淑女》的毒。
就結論而言,我大學四年畢業,工作了半年后來日本。在日本期間和日本人聊天,除非我說我是中國人,一般他們是不會發現我是外國人。最多以為我是四國方向的人。我不知道這可不可以算是達到母語水平。但是我現在用日文寫書,一般也不會首先想到中文。說話時更不會。反而,我現在開始在簡書上寫文章,是為了重新鍛煉自己的中文構文能力。
至于我付出了什么努力。參照以下。
1:大學四年的日語專業課程。
2:看了大量的日劇。比如日劇《交響情人夢》,我至少看了10遍有余,一度連說話都是野田妹風格。
3:聽了大量廣播劇。睡覺的時候,一般都在聽。
以上都是INPUT。只是一味的INPUT,再多積累也沒用,我在學習了兩年左右就開始思索自己的OUTPUT模式。具體如下。
1:搭訕日本人不成功,于是做家教,讓他們不得不和我說話(應該是聽我說!)
2:做字幕組的工作,我翻了一年,差不多四部13話的動漫。
3:做SF小說翻譯。僅半部,我就發現自己的中專日速度突飛猛進了。
以上就是我學日語付出的心血。
很多人說,你日語這么好,是因為在日本久呀!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發音和整個語言習慣的形成,如果你花得精力足夠有效,最快是一年半。其中我特別是發音,一年半形成后就幾乎固定不會變化了。早稻田日語研究中心有這方面比較系統的理論和依據。
而我個人的實際感覺,也是覺得自己的日語巔峰是大三大四趕著去華東參加日語演講比賽的那段期間。可能我比較笨,所以用的時間是3年,但發音確實是在大二下半年,明顯發音自己的嘴部肌肉趨向日語,具體表現為英語念出日本味兒。
個人深感當時的詞匯量或語法都比現在好。在日本常年生活,反而因為有太多“那個”“這個”等能曖昧表述的方法,導致了詞匯量下降。當然留日時間長的好處也有,就是語言習慣更地道了。
但我也得聲明,雖然我的日語發音非常貼近日本人,但在一些細微的發音上還是不地道。具體表現為搶拍。
比如日語的ちょっと(cho^to),中間的“っ” 其實是個頓音,需要停一拍,但中國人一般會連著讀,如(choto)就吞掉那一拍了。這個問題,我在早稻田大學上過播音課,就連著被老師指正了好幾次。后來發現日語再好的中國人都普遍有這種吞音現象。
另外,我的語法,至今還是有些小瑕疵。は和が等助詞用得可能也不太地道。不過編輯們說沒啥大問題。比有些學歷低的企業家作者要好一些。所以不知道達標與否。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經驗,希望對大家的日語或其他外語學習有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