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兩年國內的幾個時裝周依舊還是槽點滿滿,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獨立設計”如今已成為了大熱話題:國外重要媒體、買手開始參加上海時裝周;美國知名買手店Opening
Ceremony將2016年主題定位“中國年”;新穎的“買手店”模式在全國各大城市遍地開花;更不要提淘寶都開始炒作“某某中國設計師同款”……
我做時裝編輯的這幾年,接觸的中國設計師不算少,這兩年更是成倍增長,從外國學成創業的新人一波接著一波。我自己有幾個非常喜愛的設計師——喜歡他們的人,喜歡他們的想法,所以喜歡他們的設計——我覺得對我來說算是共鳴吧。但也有我的同行向我表示:現在中國設計師的東西也不便宜,花這個錢不如去買大牌。我當時沒有去說服他,因為我覺得這是個人喜好的問題。我本身不是有logo崇拜的人,所以為我認可的好設計買單,我覺得這件事很值。
況且,現在的中國設計師衣服單價貴,也是因為他們目前顧客群小,起訂量低。有過服裝產業經驗的人都知道,在習慣了做大規模加工生產的中國工廠,數量高低完全決定了生產成本。大多數工廠并不會去重視“設計”這種價值觀上的重要性。而如果我們,也是因此而忽視中國設計師的“設計”價值,那么中國設計也許就永遠沒有做大(價格更合理)的那一天了。
下面可以分享幾個我自己買過穿過的中國設計師品牌:
白色圓點裝飾上衣( Nicole Zhang)
Nicole Zhang在我看來,是一個可以將優雅與搖滾氣質完美結合的品牌,喜歡它設計師說過的一句話:穿件最昂貴的衣服或鞋子,把它穿的不怎么昂貴;穿件最便宜的衣服,把它穿的不便宜不刻意。而且,它的面料一直都會有驚喜。
熱壓印花羊毛大衣(Fake Natoo)
這件衣服應該是我被詢問率最高的一件了!每次(真的是每!次!)穿出門,都會被問是什么牌子。這是有一年紐約時裝周在林肯中心外,零下10度的天氣,超級保暖!設計師張娜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北京女孩,她的設計總是有趣味、有人性、有力量。她還發起了一個回收舊衣創作新衣的“再造衣銀行”項目,有興趣的可以關注下。
熒光色薄紗連衣裙(Ricostru)
設計師歐敏捷應該是我最早接觸的中國設計師之一。那時她剛剛創立品牌不久,但對做“奢華的基本款”這個想法已經非常成熟。這兩年來,她的設計愈發冷靜、歷練,有種建筑學的美感。
還有一些我沒有圖(太懶不愛拍照>.<),但也非常喜歡的設計師:
ANGEL CHEN
古靈精怪的女孩,設計也同樣鬼馬有趣。 設計師陳安琪畢業于倫敦中央圣馬丁(她的風格太圣馬丁了!),今年剛剛入選了福布斯亞洲“30 under 30”榜單。
XU ZHI
很多人說年輕設計師的設計都是“放”,但XU ZHI是“收”,他的東西很有東方美學的禪意:外型結構簡單,但細節卻非常講究。面料提倡重工,仔細研究愈發有意思。
XIAO LI
第一次見到XIAO
LI的作品(還是她的畢業系列)就覺得非常新鮮:柔軟的針織怎么可以做出如此好玩的廓形!之后,她的設計在廓形之外,總是會帶有更多的思考:關于膨脹、關于速度、關于時間……設計師李筱從畢業開始就在不停拿獎:Pitti
Filati Feel the Yarn大獎、Diesel Award、入選2015 LVMH
Prize半決賽名單……今年,她也入選了福布斯亞洲“30 under 30”榜單。
Museum of Friendship
設計師王天墨成立了友誼博物館(Museum of Friendship),想要通過服裝設計收集朋友之間的記憶、微妙的情感和一些特別的經歷。所有有了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主題系列:冰島、圣馬丁的孩子……
SHUSHU/TONG
兩個90后設計師雷留樹與蔣雨彤創立的時裝品牌,充滿新時代女孩的個性:乖僻、叛逆、獨樹一幟。花朵、蝴蝶結這些傳統少女元素在他們的設計中總有不一樣的內涵。穿SHUSHU/TONG總有種可以立馬變身“酷少女”的感覺。
Short Sentence
這是特別特別特別(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能讓我產生共鳴的一個牌子:一切都好平常,但卻讓人忍不住想再多看一眼。設計師在認認真真琢磨到底什么是我們這一代中國女孩想穿的衣服、想要表現的氣質:一定是時髦的,但同時也是不張揚的,與時尚保持一個冷靜的距離很重要。
差不多以上。很想知道大家都喜歡哪些中國設計師?買過穿過誰的衣服?感受如何?
以及,大家現在都是通過何種渠道購買中國設計師品牌的呢?又是從哪里獲取他們的信息?覺得有什么可以改進提高的地方嗎?
和中國獨立時裝設計師有關的,都一起來聊聊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