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酒文化堪稱中華文化之縮影,獨樹一幟,源遠流長。從“葡萄美酒夜光杯”到“煮酒論英雄”再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古人”……幾乎可以說,酒,是華夏文明的標簽,是歷史的介質(zhì)。
酒文化對于我們這個擁有五千年輝煌歷史的民族來說,不可為不輝煌,各地的酒種類繁多,喝法不同。但是總有那么一種傳統(tǒng)是各地認可的,那就是勸酒。
無論是民風彪悍的西北和西南,還是那嘎達東北以及說話溫溫如玉的南方,對于喝酒基本上就是:能喝就喝,不能喝,創(chuàng)造機會也要喝。
然而,對于一些不能喝酒的人來說,聚會時飯桌上的勸酒是一種煎熬,聚會時飯桌上的敬酒是一種遭罪,聚會時飯桌上的拼酒是一種無奈。
而我就是這樣的人,啤酒一瓶微醉,白酒半杯頭痛,吃飯時半推半就,吃完后痛不欲生。
昨天,高中的幾位朋友一塊聚會。在一個火鍋店里面,看到一瓶白酒。我當時的心里面一陣陣痛啊。看著那瓶白酒,我一個后悔啊,后悔自己不勝酒量,后悔自己之前沒有練量。看到幾位損友端起的酒杯,可以說 臉上笑嘻嘻,心里媽賣批。一口酒入喉,神經(jīng)抖三抖。一杯酒入胃,立馬頭來痛。就在這樣的狀態(tài)中昏昏沉沉的聊完這場飯局。回到家中,頭痛難耐。狂睡四小時,醒來已經(jīng)天黑。
當時的我就在想,飯局上為什么一定要喝酒的呢?
當時的我就在想,為什么我就不能喝酒呢?
我想,可能只因為朋友相見唯有一杯酒下肚,兩者的內(nèi)心才能真正的靠近一些。這里,酒就起著一種調(diào)節(jié)聚會氛圍的功能。
平時里不敢說或者不樂意說的話,可能會在一杯酒下肚就變得侃侃而談。
平時里有矛盾的兩個人,可能因為一杯酒下肚,就變得無話不談,一杯酒泯恩仇。
可以說,高興了,喝酒;難過了,喝酒,戀愛了,喝酒;失戀了,喝酒;考好了,喝酒;考砸了,喝酒……
但確實是有這么一群人,不能喝酒。畢竟人無完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千杯不倒,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喝酒如水。
見到這種人,希望大家多一分寬松,多一分擔待。一杯酒對能喝的來說,輕輕松松的;可一杯酒對于不能喝的來說,想唱煎熬。
適量的酒才是有利于健康的,過了就成害人之物了。
最后也祝大家小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