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我認為打臺球的孩子是壞孩子,逃課去打兩個小時的臺球,感覺這樣的人都是小混混。那時候自己會給自己定位為一個好孩子,而且不能學壞,打抬去就是學壞的一種。我通過行為區分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也通過行為區分好孩子和壞孩子。長大之后才知道,世上的人不分好壞,人也沒有絕對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小孩子才分對錯好壞,大人只看利弊。
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漸漸長大,大學時候的一次打臺球,四個哥們一起去玩了兩個小時。自己傻傻的站在旁邊,看著他們打,感覺打臺球就是在浪費時間和錢。自己并不會打,拿起球桿推出去,滑桿的幾率很大,更不用說打進球了。而畢業的那年自己和一位女同學去打臺球,才發現自己真的很不會打臺球。女同學都打不過,自己還擔心被鄙視。于是安慰自己,不會打就不會打吧,又能怎樣,又不靠它吃飯。
那之后因為對臺球有這樣的態度,接觸臺球就更少了。而去年單位給我們添置了這臺運動器械,自己才從中發現了一片天地。我又一次拿起球桿去擊打臺球。很快就發現自己臺球水平就是學前班。別人早已經上小學幾年級了。當然自己也就被晾在了一邊,更多的時間是在旁邊看別人表演,看別人爽。由于最近也在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為何不從網上搜一搜如何打臺球。通過谷歌,我認識了一個網站http://billiards.colostate.edu/。從這里面我開始了我的英語之旅,而不是臺球之旅。當然也是想一石二鳥,一箭雙雕。
研讀文章是首先的一步,之后就是練習。如何持桿,如何瞄準,如何走位,如何打拉桿和推桿,如何打塞球。我漸漸的在這里發現了一個天地。閑暇的時候就打開網站看一看,中午吃完飯就上去練幾桿。在最初的一個星期中自己進步最快。甚至有一段時間自己打的非常的準確,球非常的遠角度非常大都能準確打進。這些積極的反饋讓我更進一步的想去研究。
這樣的一個過程我感覺到知識非常重要。自己是篤信知識改變命運的。而用知識會改變人生。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從反對臺球到對臺球有些喜好,這個過程走了十幾年。臺球給我帶不來多大的利益,但是我從中學到了好多的東西。學到的這些東西讓我受益無窮。
之后我從網上看丁俊暉與奧沙利文的臺球賽,越來越發現這里面深奧的東西越特別多。例如,從奧沙利文與丁俊暉的比賽就能看出,丁俊暉的水平應該落后于奧沙利文一大截,而丁俊暉已經世界第三了。這一大截是如何出現的呢?我有一段時間就在思考。是天賦,還是技術,還是認識。甚至我會問自己人與人的差距非常的大,這個差距到底是怎么出現的?奧沙利文防守做的非常的好,每次都能從前臺把球擊出,后臺擊球之后兩顆星返回前臺花球后面,并且母球貼庫。這個過程需要力道與精準度。人體為何能做到這么精準呢?
之后我再網上看到臺灣高手傅文正的一些文章。從他的文章中一下學到了很多我沒有學到過的理念。首先是對“技術”的定義。技術就是我們的意識行為所指揮的本能反應。那么這句話怎么用呢?首先是理解。既然技術是本能反應,也就是說奧沙利文的技術是依靠的他的本能反應實現的精確控球。“本能反應”是什么呢?本能反應是人體為了適應環境的需求而產生的反饋機制。本能反應會通過信息傳遞給大腦,大腦產生感覺,大腦通過意識行為控制本能反應,通過協調身體實現動作反饋。這些道理明顯非常的深奧,我想到了生物學中的神經調節過程。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大腦)---傳出神經---效應器。這就是我們理解打臺球過程的工具。有個人說的好,打臺球,或者臺球打的好是因為這個人對自己和抬球認識的深刻。
從這些大道理中我漸漸地認識到了更多的東西。例如:你為什么會喜歡一樣東西,是因為你對它認識的深刻,并且它給你帶來了很多的利益。不管是物質財富還是精神財富這個東西都讓你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如果別人把打臺球的我看作一個壞人,當然現在這么看的人少了,你會怎么做?我覺得你那么在乎別人怎么想么,你自己怎么想的呢?學習任何一門技術,彈琴、學習語言、設計、繪畫、寫作,不管哪個方面技能只有這樣的一個感受:大道至簡,萬法相通。
而本能反應讓我意識到一這樣的事情是如此的重要。例如學設計,那么每天都應該畫幾張圖,找找靈感。學英語,每天都應該被幾個單詞,寫上一段英文日記。學繪畫,每天都應該畫上一幅。讓自己的本能反應越來越靈巧,用的時候,如行云流水。這樣的事情就是基礎,也是在練習我們的本能反應。
誰能告訴我我和丁俊暉站在一起,我與他有什么本質的不同。為何他打的準,而我就是打不過他。如果是奧沙利文會是什么感覺呢?如果是丁俊暉的手下敗將又是什么感覺呢?如果是潘曉婷,潘曉婷是什么感覺呢?如果是你,你又是什么感覺呢?如果是丁俊暉的師傅,他是什么感覺呢?如果是丁俊暉的父母,父母又是什么感覺呢?這些心態的不同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而做為一個人我們又應該如何過好我們的生活呢?我一直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