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項目的投資,雖然發展迅猛,波動巨大,但如果以價值投資的眼光和穩定的心態應對它,其實這個投資領域并不難駕馭。
可以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關注“價值”,正確看待波動:
價值投資的關鍵,是獲得代幣目前的價格向這個區塊鏈項目價值回歸這一部分收益。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正確發掘區塊鏈項目的價值,然后找到足夠的安全邊際——也就是價格和價值之差。
比如,如果深刻理解了比特幣的未來價值,判斷認為其確有巨大的空間,而現在的價格,離未來巨大的價值被挖掘之后所能達到的價格還差得遠,或許就能理解“心有十萬刀,何須瞎操勞”的觀點,也容易理解“現在開始買都不晚”的觀點。
所以,不要太被幣價波動所干擾。要明確自己買賣價格的參照系是“這個區塊鏈項目未來的合理價值”——即要以當前幣價和區塊鏈項目未來能達到的合理價值去比較,而不是拿當前價格和以前的價格相比較。正所謂的“關注價值,忘記價格”。
繼續引申開來,又能得到一條投資原理:忘記成本。
真正好的投資選擇,不是看過去的成本是多少,而是當下一刻,你能選擇的項目里面,哪個項目的性價比最高。
舉個例子:如果你在5000元的時候買了比特幣,現在已經漲了很多,你會怎么思考?如果你想,哇,比特幣已經漲了那么多,比我的成本已經高了好多,實在下不了手再買了。
這就是一個錯誤的思考方式。
正確的思考方式是:過去我投資了什么,是賺還是虧,不影響我當下這個投資選擇。
當下要做出的,是一個獨立的投資決策。比如,經過分析,我發現在確定性接近的內些品種里面,比特幣還能漲10倍(只是舉個例子,不是真實分析),而別的幣,最多也只能漲8倍,那理性的決策就應該是買入比特幣。無論比特幣過去已經漲了多少,也無論另外那個幣是不是壓根沒怎么漲過。
這和笑來老師說的一個觀點也是相通的:不要活在過去,要活在未來!
2.用“幣的數量”(而非幣的市值)來衡量自己的資產:
如果只是用市值(而非“幣量”)來衡量自己的資產,就容易受到幣價波動的影響。如果你深刻理解了價值投資的哲學,不妨用“幣量”來衡量自己的資產,這樣,在幣價上升時不會太興奮,因為你一幣沒多;在幣價下跌時不會太沮喪,因為你一幣沒少。
同時,用幣量衡量資產,讓人更能清醒地認識到,只有通過“上漲——賣出——再買入更多低估的幣種”整個環節完成之后,你的財富才算增值了,而不是幣價一漲,就太興奮,覺得自己賺到了錢。
如果幣價一漲,就太興奮,覺得自己賺到了錢。那或許應該再思考一下自己的金錢觀:到底法幣是錢?抑或比特幣(以及其他有價值的區塊鏈資產)才是真正的錢?
當然,我們不需要走極端,在很長時間之內,法幣的流通性依然在很多方面有優勢,我們還是需要使用法幣,但心中應該明白,這只是應用之需,而非財富的存儲、保值、增值之道。
3.做好自我預期管理,平常心,不奢求暴利:
區塊鏈投資,目前也只是資產配置的一部分,而且短時間內盈虧難料。比較好的方式是,深刻理解區塊鏈所代表的未來以及整個區塊鏈行業的價值增長,做好配置,然后買定離手(部分品種也可以考慮定投),然后無視漲跌。
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作過一個精妙絕倫的比喻:“短期來看,股市是一臺投票機;長期來看,股市是一臺稱重機。”?
在區塊鏈的價值投資者眼中,格雷厄姆的名言依然正確:
短期來看,幣市是一臺投票機;長期來看,幣市是一臺稱重機。
另外,最好在幣市投資之外還有比較賺錢的事業。它不僅能持續為幣市增加投資資金,也能起到資產配置、相互對沖的效果。
4.謹慎使用杠桿:
越是目光長遠的投資者,對使用杠桿越謹慎。對于價值投資者,只要所投資的區塊鏈資產基本面不變差,幣價波動是殺不死他們的,即使跌了90%,持倉不動就好了,甚至還可以加倉。但使用杠桿的人,大幅的波動就有可能導致爆倉,吃掉他們的整個投資;哪怕你買的真的是一個好的品種,你也永遠沒有機會再等到它價值回歸的那天了。
如果對幣市的未來價值理解很透徹,資產配置也做得很好了,還希望使用杠桿,那么在確保自己的現金流足以覆蓋融資利息的前提下,可以考慮適量使用一些融資利率低的“場外融資”——比如有些人能獲得銀行長期低息的授信等等,但也需要非常謹慎。除非堅信自己有足夠的風控能力和經驗,用本金投資足矣。
而場內的、有可能因幣價下跌而被平倉的杠桿,對于區塊鏈資產這樣一個波動巨大的品種,著實是一個很危險的選擇。
5.不必賺到每一分錢:
這個可能需要一點“博愛”的精神(或者叫“傻根”的精神也行)。
如果自己在賣出之后,賣出的幣反而漲了,不要自怨自艾,而要意識到沒有賺到的錢就是自己沒能力賺到的錢、不該賺的錢;同時祝福買走你的幣的人,畢竟他們賺到了錢,也不失為一件美事嘛。
如果買入的幣下跌了,不必自嘆自悔,而要意識到價值投資者買入被套(或稱“左側交易”)乃是常態,只要買入價格真的低估且這個區塊鏈項目真的有價值,就不怕沒有出頭之日;同時要感謝賣給自己幣的人——他們把長期的收益權出讓給了自己。
上述原理也適用于ICO。最近ICO很火爆,ICO平臺被刷爆的情形屢屢出現,真是一票難求。很多人沒有搶到,就開始抱怨、遺憾。
當然,我們可以研究如何提升自己投上ICO項目的概率;但沒有投到的項目,真的不必遺憾。ICO項目,即使是靠譜的領投人精選的項目,有很多依然會失敗的。你錯過的那一個,很有可能就是一個沒有成長起來的失敗項目。這是早期投資的規律和宿命。
項目早期的投資,其實并不是靠某一個項目而賺錢的,而是通過分散資金,投一批項目,來保證在勝率和賠率之間達到平衡,讓自己實現正向的預期收益。
舉個例子,如果你確保每一個自己參與的標的成長空間都在百倍以上,而且你知道自己的成功率大概只有5%。假設把資金分散投資到20個項目上,那么,這20個項目只要成長出一個未來的巨頭,給了你百倍的回報,你的資金總額就翻了5倍。這才是早期項目的投資邏輯,即所謂的“投資整個賽道,而非某一匹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