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深圳,又愛又恨。雖然對于深圳并不陌生,因為小姨的緣故,小時候的寒暑假有很多時候都是在深圳過的。但是,小時候的記憶并不深刻,只是每次來深圳都坐10幾個小時的火車或者1個小時的飛機,對于那時候的我來說,坐火車與飛機要比深圳更讓人覺得激動。以前就覺得深圳是小姨生活的城市,并沒有覺得自己會和它有所交集,所以每次都是淺淺地走過。畢業之后來深,半個月的時間處于閑晃,小姨給了我一張公交卡,記得每天吃完早飯就出門了,各種美術館、圖書館、公園是我常去的地方,小范圍的走著逛著,七月的深圳天氣已經十分炎熱了,熱得讓人不想動。晚上等小姨回家,晚飯后就和小姨去附近的蓮花山跳跳廣場舞,還記得山腳下的空地,在一片漆黑中不管男女老少,在節奏感比較歡快的樂曲中舞動著自己的身體,自嘲是一個內向膽小并且手腳不協調的人,好在是出于黑暗的環境中,大家互相不認識,不然我肯定拔腿就跑。再后來工作來到了布吉,才真正認識到了所謂的關外,垃圾很多,人口密集度也很大,說實話很不喜歡,可是不想去找很多理由借口推脫。大概七個月的時間,在布吉搬了四五次家,最喜歡的還是之前住在幼兒園的時候,房間很大,同事們住在一起很熱鬧,一群年紀相仿的女孩,很容易走在一起。那是最輕松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在幼兒園收獲了很多,最終因為種種原因而離開了,可是當它被夷為平地的時候會很失落,還沒來的及告別,看著看著就在眼前消失了。或許,以后這片區域也會改造的丟失了以前的模樣,或許以后也不會再來了。
在深圳出行很方便,地鐵、公交、打車……在深圳也可以接觸一些較好的展覽,演出。印象最深的是初中的政治老師對于深圳的評價:文化沙漠。說起沙漠,是一望無際的荒蕪。也許作為一座年輕的城市,沒有自己的文化底蘊,沒有像北京那樣的文化歷史,也沒有像古都西安的古老神秘,也沒有像上海的摩登時尚……但小漁村發展到今天的深圳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書城,席地而坐的小朋友、年輕人、老者,沉浸在自己的讀書世界中,似乎已經變成了生活在這的一種習慣,書香滿城,圖書館的一座難求,越來越多的文化學者扎根深圳,各種思想的交流碰撞,深圳已經有了屬于自己的特點,正從沙漠慢慢變成綠洲。
深圳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作為移民城市,比起北京上海,深圳的排斥程度相反少了很多。人們交談都會互相詢問老家何處,同一個省份的都會親切稱呼著老鄉。互相幫助,似乎給了每一個在深圳的外鄉人一種溫暖的存在。如果遇到同一個地方的人則會熱絡的說著家鄉話,絲毫沒有陌生感。他鄉遇鄉親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深圳隨處可見的湘菜館,常常聽到的湖南話讓人很安心,會有些生活在家鄉的錯覺。深圳的便民服務做的很好,各種自愿者組織,各種義工。默默地無條件付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付出也會讓人覺得幸福。
深圳的特殊地理位置,去香港澳門都會很便利。還記得四年前第一次去香港的時候,過了關,在關口等候過境大巴時就已經激動不行,雖然主題是吃貨之旅。記得上了大巴,還樂呵呵的讓妮姐姐給我照了一張。過完香港那道關,就意味著到了香港,一門之隔兩種世界。可是這里大巴行駛到的地方讓我失望,不像港劇中那樣,高樓大廈,疾走的人群,一些大排檔。這些都沒有,有的只是破破爛爛的棚屋,偶爾見到的鄉村小別墅,有種荒野郊外的感覺,一路上都沒有什么人。到了粉嶺就好很多了,就像一下來到了城鎮里,但也不是真正的香港。直到來到了旺角,一出來就有種熟悉的感覺,各種各樣的招牌,擁擠的街道,破破爛爛的樓房。就像旺角黑夜那樣呈現給眾人的一樣,原汁原味的香港,褪去繁華的外衣,最原生態的香港。一路吃過去,魚丸,熱狗,雞雜,泡芙,還順道去了波鞋街。有市井氣息的旺角更接地氣,更像香港。
每次去香港都覺得方便無比,四年時間,走遍了離島區大大小小的島嶼,最美的還是當屬長洲,魚蛋、紅豆餅、芒果糯米糍……每家店門前站滿了排隊的吃貨,還記得第一次吃紅豆餅時,入口即化的紅豆,香軟的外皮,咬上一口,滿滿的幸福感。對于吃貨而言,美食在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慰藉。
而在深圳,湘菜似乎吃得反而不太多,最常吃的就是火鍋了,火鍋似乎已經變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別去過重慶之后對于火鍋又有了新的認識,火鍋是熱辣江湖,是一種情懷。
深圳的公共場所開發利用的很好,關山月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博物館等等都免費開放。最喜歡的還是一些自然風光,紅樹林生態公園、蓮花山、梧桐山、仙湖、大小梅沙、大鵬、南澳……不過令人慚愧的是至今還沒有爬過鵬城最高峰。印象中第一次露營也是在深圳的背仔角,和幾個喜歡戶外的朋友一起買菜,趁著太陽下山之后出發,一路上就像個興奮的孩子,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到了目的地天都黑了,奔向海灘,不知道為什么不太喜歡赤腳踩著沙子的感覺,總歸有些奇怪。不過并不影響自己對大海的喜愛,迎面而來的海風,還有海浪拍打著巖石發出的聲音,三五好友,在如此美好的時刻打著邊爐,喝著小酒,暢聊人生,簡直是人生一大快事。酒足飯飽之后鉆進早已搭好的帳篷,和小伙伴們聊著。總有種小時候的幻想被實現的感覺,特別美好。雖然海風吹著很舒服,但是夜晚的蚊子實在是太多,半夜起來,無論如何是睡不著了。躺在躺椅上仰望著星空,前方一片漆黑,心也十分平靜。面對大海,可以全身心的放松,在大自然面前,人總是很渺小的。還有一次去東西沖穿越,據說是深圳最美的海岸線,可是穿越時才發現難度有點高,要徒手爬過幾個山頭,最后還要在巖石堆里跳來跳去,還被小伙伴們戲稱為潘奶奶,跌跌撞撞的穿越完,路上的風景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穿越時候的艱辛,只要堅持,就會到達終點。差不多用了六七個小時穿越,走到西沖的海邊時自己感覺要虛脫了。回去躺在床上雖然很疲憊,卻很開心,完成了一個念想,堅持到終點還是讓人興奮的一件事情。不過穿越我不會再去了,不喜歡湊熱鬧,也深知自己的身體吃不消。曾經最美的海岸線已經變得名不符實,越來越多的人穿越,帶來了人氣也帶來了滿地的垃圾,環境遭到破壞,人們沒有反省反而樂此不疲。大量消費環境會給我們帶來一個怎樣的未來?
生活了六年的城市越來越熟悉,但是高房價又會讓人喘不過氣來,相信這是大多數生活在這的小伙伴們最大的苦惱。來這邊為住的事情沒有操過心,之前都有宿舍,現在也和以前的小伙伴們一起住。不去租房不知道租房的艱辛,記得第一次陪麻花姐姐去租房子,頂著烈日跑了西麗、白石洲,腿快斷了不說,看了很多都不是很好。最后應該算運氣好吧,在網上看到了租房信息,最后租到了比較滿意的房子。現在想換個住的環境,看了寶安的房子,只想說且行且珍惜吧。在我們傳統觀念中,有房才有家。房子是安生立命之所,會帶給我們很大的安全感,確實是這樣的,租的房子隨時都有搬家的可能,好的位置好的房子供不應求,隨時漲價的租金讓人苦惱。住是在深圳一個最大的難題,有時候在糾結環境位置,還有價格。想想,自己是不太挑剔的,在沙頭角住陳舊的小區,連簡裝都談不上,只刷了一個墻,什么都沒有。住在八樓,沒有電梯,每天上上下下,很熱的天,沒有空調,簡單的木板床就這樣睡了三年多,之前覺得住的地方只是宿舍,所以沒有去整理,看起來十分凌亂,反觀室友姐姐的房間卻很溫馨,小到開關上都裝飾的很精致,還鋪上了地板膠,豪華升級版的床。其實現在想想這些都是自己造成的,改變不了事實可以試著接納它,當自己認識到問題所在之后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隨之就會做出不一樣的行動。比如把宿舍好好裝飾一下,最起碼住的舒服,一點一滴的改變都可以帶給自己美好。雖然住的小區有些破舊,但是地理位置很好,靠近海邊,每天下班了就可以去海邊散步鍛煉身體,早上也可以晨練,風景是很好的,三年的時間沒有好好與周邊的環境相處,沒有與自己相處,每次只是看到不好的地方,比如沒有電梯,比如很陳舊。雖然有些不完美的地方,可是不失為居住的一片靜土,很安靜,上班走五分鐘就到了。其實房子的舒適度是和空間密切相關的,空間夠大,東西夠放才會覺得舒適,如果反之很狹小很密閉則會讓人覺得很壓抑。
對于下一個住處,我會好好用心布置,東西好好規整。首先,會買一個書柜,把這些年所買的書擺放整齊。然后,我會把房間整理干凈,盡量利用空間布局。最后,會買些小花小草,讓屋子充滿植物的馨香。實際上好與不好都是自己的選擇,做與不做還是自己的選擇。選擇是自己的,不是他人所給予的!選擇溫馨,舒適自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