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創業是一場認識世界的游戲,這場游戲中充滿了風險和競爭,但對于勇敢的人而言這也正是它最有意思的地方。
一,理性的極限
哥德爾在他25歲那年揭示了人類理性的極限,他說任何基于算術推演的理論體系一定存在多個命題無法被該體系內的公理所證偽或證實。這就是偉大的哥德爾不完全定理。這個定理的提出直接宣告希爾伯特提出建立數學大一統公理體系計劃無法完成。雖然該定理屬于數學領域,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它闡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道理,即邏輯自洽的系統無法解決系統內的某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共有特征就是無法被系統根據自身邏輯所感知,并且它的解決只能依靠系統外部的新能量,而新能量的介入也推進著當前的系統發生演變。
二,驗證
歷史能夠驗證這個道理。1985年喬布斯因發展理念不同被董事會開除,此間蘋果碌碌無為,股價一直徘徊在10美元左右,直到1997年蘋果終于請回喬布斯重新設計產品;2010年各大廠家都在研發手機rom,而默默無聞的小米基于CM ROM率先發布號稱最好用的MIUI系統,時至今日聲名顯赫。由此可見,創業公司往往都立足于發現了某個盲點并解決,即便是大公司在處理盲點時也需要引入系統外部力量。
但是這種外部力量必須來源于一個新的邏輯體系。蘋果早在2007年推出iphone時龐大的諾基亞帝國就意識到了自身的盲點是產品-手機操作系統。所以它在08年的時候就迅速宣布開源symbian系統,10年聯合intel開發MeeGo,再到11年求助wp做出了一系列產品方向上的調整。但所有的這些合作伙伴都和它有著一樣的工業思維體系,用戶體驗至上的產品也因此并沒有誕生,而時間卻被白白的浪費。在諾基亞正忙于這段解決盲點的過程中,android和ios發展迅猛,最后諾基亞只能接受改朝換代的大勢。
當然,根據不完全定理我們還可以推論得知,技術的價值是技術系統自身無法評估的,只有結合產品才能衡量。2011年百度推出了zeus內核手機瀏覽器,它在技術上極大優化了網頁渲染,js引擎性能。百度自以為能借助技術上的創新就此顛覆UC瀏覽器地位。可是產品發布后并沒有引發市場上應有的反響,用戶對優化后的瀏覽器并不感冒。原因很簡單,因為手機頁面通常不會太復雜,高性能內核發揮不出優勢,而交互和產品功能又并不突出所以無法吸引用戶。同年騰訊發布手機瀏覽器,它基于系統瀏覽器內核,性能在理論上比UC還差一些,但是在交互和功能上做的很貼心,根據市場調研后發現用戶很快就接受了這個產品。
在互聯網世界的邏輯中,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尤其是偉大的人往往有個非常嚴謹的邏輯體系,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更不容易發現自己思維的盲點。喬布斯雖然帶領蘋果進入新時代,他獨立于系統思考的能力有目共睹。可是他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癥時卻依然不愿接受醫療手術,直到最后提前離開舞臺。
三,快而不亂的方法論
既然一個邏輯自恰且完備的系統不存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用最小的成本快速找到當前存在的盲點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這種尋找的過程稱之為MVP。一個有效的MVP需要滿足如下條件:
1,首先將需求提煉出一個簡單的假設
2,然后基于這個假設建立一種簡單直接的規則
3,最后搜集方案產生的數據并分析。
MVP的本質其實正對應了互聯網終極方法論-唯快不破。它與書本上所傳授的工程規范完全相反。傳統軟件工程理論通常使用(人/天)來量化項目的進度安排,在這種邏輯認知下參與人員越多項目就能進行的越快,而相關產品質量只要有一系列監控流程就可以得到保證。很顯然,這些軟件開發流程太慢且消耗太多資源。我們無法接受這種所謂控制風險的成本。對于互聯網創業公司而言真正有效的是應該采用扁平化,小團隊,去管理化的手段來節省消耗,所有的精力和資源都放在驗證需求和分析迭代的環節中。項目安排自然也不是人越多越好,而是把能力相當步調一致的成員放在一起因為只有步調方向一致的團隊才能有共鳴,才會發揮出1+1>2的作用。這樣才能做到快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