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也過了,17年的春節這下就真的結束了。
回想一下,好像就是對工作按下暫停鍵,用幾天時間和同學、老鄉、親友聚會喝酒打牌了。
節前沒有太多的期盼,節后除了一身疲憊什么也沒留下。
對比小時候的春節,現在的似乎成了假的。
1
小時候經濟條件有限,各家各戶平時再怎么艱難到了過年也會想方設法弄身新衣裳、擺一桌好吃的。
那時候我們盼過年,是盼那一身新衣裳、那一把瓜子糖果和滿桌的雞鴨魚肉。
我3歲那年,我們大家庭剛分家,生活還是相當拮據艱難的。
到過年時,父母想到姐姐大我4歲,而且女娃娃本來就好美,就只給姐姐買了一身新衣裳。
萬萬沒想到的是,我這個3歲的小屁孩也愛美啊,整天哭著鬧著要新衣裳。
家里有一只跛腳的鵝,本來是打算過年殺了吃肉的。但我要新衣裳實在鬧得厲害,父母只得決定還是讓肚子忍一忍吧,在臘月二十九那天把鵝背到集上賣了給我買了一件新衣裳。
現在父母說起這事時還忍不住感嘆,那件衣裳質量好,你穿了幾年都沒爛。
如今我們不再盼著過年辦一身新衣裳了。
現在的問題是給父母買衣裳,他們總說不要再買了,買多了穿不了。
而我也時常跟媳婦兒念叨,別再買買買了,堆那么多穿得了嗎你。
如今我們也不再饞過年的零食和雞鴨魚肉了。
如何節食和減肥倒成了我們最關心的問題。
民以食為天。
沒有了對不同于平常的衣食的期盼,我們對過年的期望值也就越來越低了。
2
元旦前一天下午從都江堰回成都,本打算跑個順風車,奈何滴滴反復嘗試也只提示當前網絡忙,請稍后重試。
同樣的是,過年過節掏出手機收發個紅包,遇到網絡擁塞的幾率跟放假時道路擁堵的幾率是一樣的。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的我們,已經習慣了通過網絡、電話、微信和紅包來傳遞祝福。搶紅包成了新一代人交流和祝福的方式,而不必是串門拜年、擺龍門陣打牌了。
小時候過年,男人們是要把一年的牌癮都過足的。下午場剛散,大家在回家的路上就開始約飯后幾點到哪家。晚飯后,女人和孩子都吃著瓜子看電視,男人們吆三喝五的聚一起開始夜戰。
大年三十的晚上,到了十二點是要放鞭炮迎新年的。那時候村子里人丁興旺,從春晚里新年倒計時開始,鞭炮要響整整一晚上。
即使在徹夜的鞭炮聲里,我也能睡得特別香甜,因為輕松溫暖的節日氣氛讓我很放松。
初一是各在各家耍。男人們照例是打牌,女人則三五成群的坐一起擺龍門陣,或是到山上轉一圈,在別人家菜地里摘點菜回來,這為“采青”。我們小孩當然是迫不及待地換上新衣裳,把每個兜都裝滿花生瓜子糖果出去瘋了。
到了初二,親戚朋友開始串門拜年。表哥表姐、七大姑八大姨的今天到你家,明天集體轉場到我家,一圈輪流下來就到初十左右了。
每年我和三個姐姐都會從初五六開始到大姑和幾個表哥表姐家耍一圈。
有一年從二表姐家離開時,我對二表姐的公公說了一句麻煩親家爺了,居然被他們笑了半天。
至今我都想不明白笑點在哪里,吃喝拉撒玩幾天下來本來就很麻煩親家爺他們。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們覺得我一小屁孩兒說出這么人情味的話有些唐突吧。
現在過年回家,村里總共也沒幾戶人了,大家都在城里買了房搬出去了。
沒有了男人們約牌的吆喝,年三十晚上的鞭炮聲也只稀稀拉拉地響一會兒。表哥表姐、七大姑八大姨的也聚不齊了,有的要值班、有的太遠回不來、有的要為工作生意應酬,曾經的小屁孩兒也因為要去丈母娘家拜年來不了了。
城市化消解了我們聚集生活的鄰里感情,也加大了人口的流動,親戚朋友在地緣和情感上相隔更遠了。
信息化不僅改變了我們交流溝通的方式,而且極大地擴大了我們的社交圈。除了家人,我們還有很多群里的、朋友圈的、甚至是搜索附近得來的朋友要在虛擬世界里互道問候。
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了我們對過年的體驗方式的改變。
3
小時候的我們很單純,也沒有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的煩惱和壓力。
上學時只需要應付好老師和考試就行了。
放假時只需要考慮何時把作業做完和怎么玩的問題。
現在長大了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高中的要著急考什么大學的問題。
進了大學的在抱怨這不是我想象中的殿堂和專業,或者糾結是考研、出國還是工作的問題。
畢業了的要操心怎么干好工作、怎么討得領導的歡心和同事的悅納、怎么多掙房貸車貸和奶粉錢的問題。
過節回家本想好好放松一下,誰知還要應對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種疑難問題,有對象沒、啥時候擺酒、怎么還不要孩子、掙多少工資,吧啦吧啦。
我們有太多的壓力和問題,每天奔忙于工作、家庭和人情世故之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感知年味的濃淡。
直到放假那天和家人去商場置辦年貨,可能才從商場的紅燈籠和大拜年的音樂里突然發現春節已經到了。
長大的我們因為過多的壓力和煩憂而無暇體會過年的輕松愉快。
4
明天就是情人節,你想好了怎么過節了嗎?
是不是要提前給TA個驚喜?是不是要在禮物上有所創新?最近TA是不是表達了想要什么的愿望?
小時候的我們不會關注那么多的節日,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這些節日沒有進入我們的生活。
現在,我們不僅要過中國的節日,還要過外國的節日。
而且我們往往更愿意過外國的節日,因為它們帶來了更多的新奇和話題,有更多的玩法和時尚元素。
文化的融合和多元,降低了我們對過年的關注度。
5
世界在變化,我們在長大。
村子就快被擴張的城鎮吞沒了,小時候的日子也回不去了,那時的年也過不上了。
但我們有了車買了房進了城,結了婚安了家,一切也都越來越好。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元素,留給我們不同的記憶。
再過幾十年,下一代回憶起小時候的春節,可能也會對家里的智能機器人說:那時過年搶紅包還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