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重度拖延癥患者,曾屢次想要擺脫拖延癥而不得,閱讀過多篇關于拖延癥的文章,嘗試過多種時間管理手段和工具,最終無一不以失敗告終。直到讀到艾力書中這一篇關于拖延癥的分析。
大部分人(少數學霸除外)在求學過程中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每次放寒暑假都信誓旦旦地背上一書包的書回家,決心在假期努力學習,爭取下學期名列前茅,可是回到家里一松懈就開始上網、看電視、逛街、找同學玩,想著假期還長著呢,明天再看書明天再寫作業,結果明日復明日,臨到要開學了才發現寒暑假作業還沒開始做,更別提書包里壓根就沒掏出來的書了;大學里期末考試前通常都會有一兩周的復習時間,但往往大多數人也會拖到考試前一兩天才突擊復習,甚至熬夜通宵達旦地啃書備考。直到這樣的“最后時刻”來臨,我們才會深深懊悔為什么之前要浪費那么多時間,為什么沒有早一點開始?!然而下一次卻依然會重復這個過程。這就是拖延癥的表現。
為什么會拖延?是因為懶嗎?如果答案有這么簡單就好了。懶的人通常很接納自己的懶,并不會為自己的虛度光陰而感到悔恨,也不會為自己的碌碌無為而感到焦慮,而是坦然接受自己就是這樣的。拖延癥患者卻并不這樣,在前期拖延著的階段也許和懶的表現近似,但到了最后的完成時刻,卻會為自己沒有及時甚至高效完成而感到悔不當初,想要改變自己卻無力改變,下一次依然還是拖延下去。
問題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艾力舉了一個很準確的例子來說明拖延心理產生的過程。場景一:地上放著一塊長10米寬2米厚0.5米的木板,讓你從上面走過去,你肯定會毫無膽怯地走;場景二:如果這塊木板是架在兩棟5層高的樓之間讓你走,你大概會戰戰兢兢不敢邁出腳步。同樣的任務,因為場景的變化,導致失敗的代價增大了,這時你就開始拖延了,開始抗拒著不愿走,猶豫著怎么走。場景三:而如果再換一個場景,其中一棟樓突然著火了,你必須通過這塊木板逃到另一棟樓去,不走就會被燒死。這時你一定不會再有猶豫,而是拔腿就走。走過去之后還會覺得這么簡單的事情,為什么我沒有早一點走呢?這就是大部分人拖延心理的產生過程了。“一件并不是很難的事,因為大部分人把它想象得特別難,認為失敗了就會有嚴重后果,就開始心里害怕、抵制,直到最后不得不去做的時候,才會視死如歸地去完成。”有沒有覺得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
這樣的心理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似乎小時候我們并沒有這樣啊,想吃就吃想玩就玩,并沒有拖延癥啊,為什么長大了就有拖延癥了呢?因為在我們不斷長大的過程中,想得越來越多,想法也越來越復雜,會把自己在完成一件事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和取得的成績等同于自己的價值,一方面會要求自己一定要表現得特別好,能力特別強,一方面內心又覺得可能做不到,兩方面產生了矛盾和分離,不接受做得不好這個結果,卻又沒有完全的把握可以做到最好,卻步不前,于是產生了拖延。
這里的長大并不完全是生理年齡上的長大,更多的是心理意義上的“長大”。記得上大學的時候我有一句口頭禪,“試試看唄,反正又不用花錢”。那時候的我,剛入學就參加辯論比賽,還和法律系的辯論隊對戰;參加社團時主動報名外聯部,想要克服自己害怕與陌生人打交道的毛??;去學校網站做記者,采訪老師和風云學長……頗有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勢。這些嘗試中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不成功的嘗試在當時也許很打擊我,挫敗過我勇敢嘗試的信心,但現在回想起來,能記起的都是當時的意氣風發,懷念的是當時勇敢嘗試的勇氣,那個時候并沒有想過嘗試了不成功會怎樣,真的不成功了也并沒有覺得很丟臉。 是到參加工作以后才慢慢失去這份勇敢的,害怕說錯話得罪領導,害怕語言表達不準確丟失客戶,害怕做不出成績被同事們恥笑,害怕……于是能不開口就不開口,能不沖鋒陷陣就不沖鋒陷陣,實在逃不過了就一拖再拖。突然覺得,“長大”是一件多么討厭又悲涼的事。
怎樣才能克服拖延癥呢?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一件事情來了,由不得不做、必須要做的態度轉變為我想要做、我愿意做,首先從心理上就克服掉不情不愿的負面情緒;然后可以在一開始就做好最壞打算,想象一下即使做不成,最壞的結果是什么。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不由自主地把后果放大了,才會壓力山大地畏懼不前。試著問一下自己,就算沒有做好,那又怎樣?“你不需要成功,只需要嘗試就好了。如果所有人都想一蹴而就,一下就成功,那世界就不會如此多彩了。”“任何的進展都是在不斷修正中發生的,任何成績都是在不斷嘗試中得到的?!?/p>
讀到這里,我不禁猛拍大腿,對啊,就是這樣??!為什么不呢?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