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閱讀有關生命
這一年,總是在很多報道上看到一些人自殺的消息,起初,也許那些人并不為人所知,可是頃刻之間,似乎所有人都感同深受似地哀傷一個人的離去,然后嘆息生命的脆弱,又有多少人真地能體會那些人一個人在深夜里的絕望。曾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也有過類似的夜晚,總是莫名地就哭了,站在能看到街道的窗口邊,光很暗地打在沒有了來往車輛的路上,看到那里有一個喝醉了的人,不算冷的日子,就那么站著看,直至那個人消失在自己僅有的視線里。那樣的日子和人說起時,總會被說,哪里來這么多的憂傷,不是每天都看著你在笑嗎,是啊,哪里來的悲傷,讓自己這般地不愛惜日子的每天不愁不憂。
然后開始了用閱讀去填滿日子,讀《宿命》、《我們仨》、《納蘭詞》、《皮囊》每一本能夠讓自己忘記了疼痛的書。
一字一字地去念容若寫給盧氏的思念,愛著那個年代的父母之命媒束之言的大家閨秀,多難得的一見鐘情。每一個花開的日子,容若喚著心上人的名字,看她纖纖玉指將風鈴系于花間,轉身間的回眸一笑仿佛“一生一代一雙人”大約就是如此了。后人評說,納蘭性德留給世人最多的詞是關于懷念盧氏,不是關于家國天下,不是關于紅顏知己,是那位只陪了他人生當中最美好三年的結發之妻,這樣的男子真真如書所寫,世間終究留他不住,如此多情公子,怎會容他在世間孤獨太久。
讀《我們仨》,錢鐘書先生和楊絳先生戰爭歲月里的從容愛情,從國土到異鄉。書中寫到楊絳先生注定是要去清華遇見那個高傲的公子的,因為才華早已讓她就是錢鐘書眼中的公主。不敢過多地寫關于他們的文字,因為兩個人擁有著讓人望塵莫及的學識,卻又如平常夫妻一般過著最樸實的生活,隱于市,守著摯愛的女兒阿瑗,作著一輩子的學問。很多次讀到楊絳最后對逝去親人的追思,總是會悲傷,覺得那個時候她整個世界都是靠著回憶在支撐著吧,支撐著她要去找尋她的愛人和女兒,走完一生,為給他們帶去更多的文字,在另外一個世界講述給他們聽。
看《宿命》,知道這世上總是有著被上天眷顧的人,他注定家世富裕,成績優秀,有著大把的家產等著繼承,然而,卻也被一些注定要去做的事羈絆一生,不得不去完成那個在內心成了形的罪與責,讓自己得到救贖,結局是幸運的,上天最后還是讓人代替了晃彥去受了罰,讓他在角落里可以看著一切人的命運歸于沉靜,宿命二字有著輪回的逃不開,一輩子,讓兄弟二人終究為了同一件事情找到彼此,完成使命。
每一個周末都讓自己坐在人群里戴上耳機,抬頭看時,只能看到奔跑的孩子和書架,植物置于桌子旁,陽光落下來,溫暖了文字的冰冷。每一個架子上的書,對于自己來說,都是一種平靜下來的藥劑,慢慢地,把閱讀當作治療來寬了自己的心,世界那么大,是書里告訴的,因為會有飛行十幾個小時以外的不同國度,那里有極光,有如童話的雪夜。世界又那么小,也是書里告訴的,小到每個故事最后都是人心。這一年閱讀下來的文字,有些融化了,變成了如血液一般流淌進身體里,隨著每一次看書時聽的歌,變化成喜怒哀樂,可以為了一本書一整天悲傷,也可以為了一本書一整天反復地看同一個情節,暖進這個冬季的陰霾里,都好,讓自己找到呼吸的氧氣,活下來,走出去。
一輩子那么長,真的只喜歡你
這一年看完的電視劇好多,有著一直喜歡的美劇,把《指環王》看了兩遍,把《暮光之城》看了三遍,可是卻將一段小美好記了最深。不算特別的劇情,喜歡上是因為女主的一句,一輩子那么長,我才不會只喜歡你一個人。可是,她真的只喜歡了他一個人,喜歡了一輩子。微博里鋪天蓋地的說,其實江辰才是暗戀了小希一輩子的人。那又如何,小希不是為了江辰假裝聽懂了英語聽力么?不是為了江辰露出了小學霸的潛質么?不是為了江辰死皮賴臉這世上沒有比她漂亮、比她懂事的女孩么?所以當吳柏松說喜歡她的時候,江辰才慌了。這世上,每個人都會走,可陳小希不會。就算這么自信的江辰也會害怕地說,我想和她吃飯,我想和她說話,我想,我不能沒有她。愛情最好的,不就是我喜歡你,好巧,你也喜歡我么?這樣的愛情才是小美好,不會太累,只會慢慢地更珍惜對方,然后,從對方變成我們。看到后來的兩個人甜膩,覺得能擁有一路走來的愛情真的是件愿意用死皮賴臉去爭取的事情。某晚和曉妞說,曉,我好想回到從前,去勇敢且努力地喜歡一個人。回復,你怎么了?答曰,沒怎么,就是想念了。
揮汗如雨的執念
堅持了大半年的奔跑,一個人帶著耳機在一群快走的人中間奔跑。從最開始的跑跑停停到后來的一直奔跑,愛上奔跑是件幸福的事情,至少可以一個人在夜里讓白天的些許不開心隨著汗液被一一逼出體外,然后隨著空氣蒸發離開自己的身體、忘掉。看到喜歡的一個女藝人堅持奔跑了很多年,每到一座城市都會倒立在地標建筑前,那是種對奔跑愛到骨子里的執著。有人說,自己瘦了,我說,能感覺到。只是希望做一些堅持下來的事情,那樣會練就一些不害怕去面對逆境時的膽怯。從前,一想到一些事情心頭會咯噔一下,現在還是會,卻不害怕了。記得奔跑的時候耳邊聽不到人聲的吵雜,只有夾著風聲的歌,一首一首地隨著節奏帶動跑步時的快慢。總是一個人在奔跑,覺得那是一個人才能完成的事情,不用和誰聊天,不用顧慮誰是不是跟上了腳步,只需要一心往前奔跑就好。這一年習慣了一件事,會不自覺地用手指壓在自己的肩胛骨上,感受那一截突出來的不平坦,有些硌,卻也喜歡上那樣的自己,輕了些許,體重,還有不再放在心里的過往。
我開始聽歌,看別人演故事
不記得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了循環一首歌的習慣,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以前將這習慣寫在了字里,當時耳機里就是一首循環了一個月的歌。漸漸地,發現每次聽歌都會開始在腦子里想象一些畫面,關于喜歡一個人,喜歡一個地方。一個人看電影是件在這座小城鎮里看起來不算光彩的事情,卻又是可以在黑暗里不去理會別人的一件事情。或哭或笑都可以在謝幕燈亮前放肆去做,然后恢復平靜地離開大廳,獨自一個人開車回家,看路燈一盞一盞劃過窗外的斜影,等一個紅燈,看行人匆匆而過,每個陌生人的姿態都想寫進文字里,變成記錄日子的間隙。會被人問到,一個人去影院是什么感覺。沒有什么感覺,當習慣了一個人吃飯、旅行,便對很多事情一個人完成覺得是自然不過的。有過一段日子,開著車去別處,僅僅是為了逃離遇到相識之人的寒暄,漸漸地失去了與人面對面話家常的力氣,便選擇了假裝低頭路過。日子有些時候,一個人過,就剛剛好。
字里行間的欣喜
這是曉給的建議,然后有了第一次的投稿,第一次的收錄,第一次的拒稿,第一次的點贊,慢慢地,從最開始的等待不安到想努力地寫好每一次的字,將別人的故事寫進去,用自己喜歡的名字。寫字是件讓人欣喜的事,也是件小心翼翼的事,總會在愉悅之外被問之,寫的是自己么?不想去回答,是與不是,都不過是被寫下,過去了或者想要它發生的事,都是種希望,卻總被讀到字里行間的失落。開始象大學時一般,拾起抄字的習慣,一段一段地抄寫,然后會發現能寫出令自己開心的一行字,屬于自己的,仿佛是孕育了很久的孩子落地,小心地呵護著,翻看數遍,視為珍寶。如奔跑一般,另一件堅持下來的事情就是寫字,后遺癥是寫完之后靜得可怕的腦子里害怕小心思被人看穿,會在第二天醒來時翻看記錄,些許放松,無人問及情緒之事。越來越膩愛這種方式,可以寬了心和所有人說,那只是字,關于別人的故事。
這一年
這一年,感覺好漫長。以前總聽人說,日子如果是快樂的,就會覺得過得很快。不知道自己算快樂還是不快樂。日歷本上的數字到了2017的最后幾天,新年前都會有紅色的圣誕,有些人說不愛過洋節日,其實還好,滿街紅通通的氣氛,喜悅在任何國度都應該得到尊重,因為能讓人感到愉悅。一整年,堅持下來的事情真的不多,讀書、寫字占據生活除工作外的大部分,漸漸地代替了與人寒暄。他們都說,堅持寫下去吧。能感受到一些字和故事就這樣慢慢地出現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那是對讀過的文字最好的自我釋放。
圣誕節的夜晚收到一份驚喜,來自陌生人的禮物,預示著來年的好運,開心得希望眾人皆知。都好的一年,認識很多人,也告別一些人,學會一些事,就算是一年的收獲了。去書店的路上總會聽《追光者》,陽光正好,曬暖頭發。
倒計時耳機里最后一首歌是《等風也等你》,歌詞里寫,年少時我那么喜歡你。
圈里一堆人在發十八歲,長大以后才明白,如此懷念十八歲,是因為那年是這輩子最后一次覺得自己除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以外,最勇敢地說過喜歡一個人。
2017,安好。
2018,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