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謠光? 來源/ID拾卷少女
生活還是劇本,現實還是魔幻,離奇還是理解,陌生人還是自己。人間戲永不散場。
——這是一檔訪談類綜藝節目《和陌生人說話》的開篇。
2018年8月,這檔節目播出了第二季,只播出四集的時候,就因為某些原因被全網下架,觀眾們無不大嘆可惜,這樣一部國產良心節目就這么沒了。
2019年3月,這檔節目終于回歸,并在豆瓣保持9.5分的高分。
本期筆者想跟大家分享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期——無聲合唱團。
? ? ? ? ? ? ? 偶然成就經典
無聲合唱團始于一個偶然。
是的,哪個正常人會想到要為聾啞孩子們組一支合唱團呢?
聾啞人,天生與聲音無緣,但合唱團的孩子們很幸運,因為他們遇見了李博與張詠。
李博,36歲,畫家。
張詠,47歲,原搖滾樂隊"子曰"貝斯手。
2014年,經人介紹,他們來到了廣西凌云縣的一家特殊學校。那時的他們還不知道,他們的到來,會打破這個無聲世界的秩序。
起初,李博和張詠只是想來做聲音采樣,他們想找到一種原始的,沒有修飾的,可以穿透人心的聲音,作為藝術素材去應用到作品當中。
采集的過程開始并不順利,孩子們缺乏自信,總是說自己不行,做不到。李博和張詠也覺得他們的行為和做偽善來拍張照就走的人沒多大區別,有些不道德。
所以,還沒采集完,他們就決定了離開。可就在他們離開的時候,轉機出現了。
一個四歲的小女孩拉住他們使勁地一遍遍地喊著"啊——啊——",好像在說"看吧,我們能行!"
他們被小女孩的"天籟之音"打動了,決定留下不走了!
合唱團就此誕生了。
李博和張詠這一呆,就是5年。
? ? ? ? 帶給孩子們快樂才是初衷
當真實的接觸到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李博才發現他們之前想采音的想法簡直太渺小了,用張詠的話說是"這都不算個事兒"。
張詠開始也沒想過要把合唱團做成什么樣子,只是想帶著孩子們出去玩一次。因為他們來之前,孩子們完全是與世隔絕的生活狀態,連學校的后山都沒爬過。
在不斷的實踐與完善教學中,通過觸摸、共鳴,從出生就隔絕無聲的孩子們終于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聲音,合唱是由孩子們獨特的聲音構成的,而非刻意傳授。
為了兌現承諾,2017年11月,李博和張詠帶著孩子們第一次走出小城,到廈門做了一次演出。
廈門演出獲得成功,無聲合唱團引起廣泛關注,2018年4月,他們受邀前往北京音樂廳演出。
演出時,孩子們才唱出第二個音,臺下的老師和觀眾們便忍不住紅了眼圈,不是因為聲音有多么驚艷,而是因為知道這聲音背后的付出,孩子們太不容易!
僅通過記住振動頻率來發聲,這在常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
很多人認為聾啞人不需要發聲,大可用手語交流。
也許他們是聽不到,但是他們會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去感受。
發聲,使他們多了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在靜的毫無波瀾的世界中,蕩起層層漣漪。
我們永遠無法感同身受,但孩子們臉上洋溢的快樂,是可見的。
這一段經歷會帶給孩子們什么?
誰都沒法承諾以后。
李博說,他們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也許會發芽,也許不會。就算不會,又能怎么樣呢?
這5年的陪伴是真實的,這一段美好的經歷會伴隨孩子們一生。
? 幫助別人的同時,"我"被治愈了
因為表達方式有限,孩子們跟外界的交流總是很直白,情感的表達也會很真實、很熱烈。"無聲的熱鬧"是主持人陳曉楠對孩子們生活狀態的描述。
這種單純的美好感染著所有接近他們的人,李博說經過這5年,他變得沉穩了,有責任心了。同樣被改變的還有兩個人。
一個是音樂人武麟,之前,他迷茫,找不到自己的發展方向,甚至一度想要放棄音樂,是通過與孩子們的接觸,讓他找到了方向——去東南亞做靈修音樂——這對于一個音樂人是質變的飛躍。
另一個,是李博一個患有抑郁癥的女性朋友。僅僅是通過陪伴孩子們,她的抑郁癥就好了很多,已經停藥并恢復了工作。這些孩子讓她找到了目標,她說現在只想努力工作,掙夠了錢再回來陪孩子們。
有些事可以改變,但有些事的改變還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的努力。
凌云縣的這些孩子們身上除了有聾啞人的"標簽"外,隨之而來的還有貧窮。
有一個叫羅美麗的小女孩,舞蹈跳的特別好。由于家里人生病被領了回去,十四五歲的年紀就上不了學了,還要被迫嫁人。
生活的艱辛并沒有因為他們的特殊而有所優待,反而更加雪上加霜。
30分鐘的紀錄片,在孩子們一陣陣此起彼伏的"啊——啊——"聲中結束了。短短的半個小時,我們看到了一群陌生的人做了很多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的事。
也許,看過就忘記了,也許這些故事也會像一顆種子一樣種在我們心里。
它可能引發一些深刻的思考,可能,將來的某一天會影響你的某一個決定,甚至開枝散葉,讓你也成為一個助人為樂者……
生命因此多了一種可能性,還有比這更大的意義么?
兩張椅子,親切平實的對話,沒有浮夸,沒有矯飾,真實就是這檔節目的風格。
鏡頭對準的雖然都是小人物,但確是有故事的小人物。這些故事,填充了我們普通人生命的廣度,讓我們品嘗到了人生的各種滋味。
除了無聲合唱團,節目還講述了曲折離奇的"保姆偷子"案。 采訪過當年的"殺馬特之父"羅福興,還有23歲就靠炒幣賺了一個億的淘金者,等等。
在現在這個資訊只為博人眼球,取個勁爆標題就沒有下文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深入人心的節目。
它讓我們看到瘋狂表象背后的真實故事與當事人的心路歷程,讓這個社會多了一些理解,少了一些偏見。
最后,衷心希望《和陌生人說話》這檔良心國產節目,能讓更多觀眾看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