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與花椒》是扶霞·鄧洛普寫的第四本關于中國美食的書。這本書講述的是她在中國研究美食的一系列故事。扶霞是個英國人,1994年20歲不到來到中國四川大學學習,從一開始不習慣中國的飲食,到最后什么都吃,并且把研究中國美食當成自己的事業,在這個領域已經深耕了二十多年。一共出版了5本中國美食書籍,可以稱得上是美食界的中國通了。
和平常人不一樣,她喜歡美食,就要親自試一試。那時她約上同樣愛好美食的小伙伴德沃克一起到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經過軟磨硬泡,校長才同意接受外國學生,給他們開私教課,私教課里他們學了16道川菜。然而扶霞并沒有滿足,從西藏旅游回來后,得知學校開設3個月的課程,她如愿和中國學生一起又接受了新一期培訓。
在川大,她結識了一位博士生,劉復興。一個來自甘肅貧困農村的男生。劉帶著她到了農村一起感受中國北方春節。這段北方之行,讓扶霞知道中國南北差異,也讓他認識到那時候中國農村青年一代在那個時代的變化。青年人如劉,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奮,通過高考,考入四川大學,一路讀博繼續深造。她把劉視為社會主義階層流動的活廣告。
體會過了南北差異后,出于對革命領袖毛主席的好奇,她來到了湖南,對湖南湘菜展開研究。后來她把湖南菜編寫了一本書,叫《革命菜譜》。除了川湘菜系,她還研究了宮廷菜,閩南菜、淮揚菜。。
從扶霞的經歷,感受到以下幾點:
1、扶霞的父母是開明的,他們的女兒劍橋畢業后到中國,學習烹飪,父母對女兒的愛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反觀國內,我們的家長大部分還是期望孩子按精英路線成長,不顧孩子的愛好。
2、扶霞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愿意克服困難,花時間、精力和金錢去學習研究。哪怕沒有接收外國常規學生的先例,她也嘗試并成功說服烹飪學校接納她。
3、扶霞對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認可,如養生飲食、不浪費,我們也能在現在的國家倡導的文明用餐里體會到我們對自己傳統飲食文化的忽視,而這些被他人視為珍貴的文化。
4、國家的食品安全,曾一度在國際市場上聲譽極差,至今很多人都對我們有偏見。這很大原因還是我們自己做得不好。讓人不放心的食物,不僅影響我們的健康,也影響國際形象。
5、關于野生動物的保護。中國人什么都吃,一方面體現了我們對于食材開發、烹飪手法的智慧,另一方面我們也確實走了一些極端,對野生動物的保護意識欠缺,對物種多樣性的破壞;同時也增加了傳染病風險,如sars病毒經果子貍傳播等。
對于家庭教育、飲食的健康及野生動物保護,我們國家在意識上是落后的,但我們也在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