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天共讀計劃:《自卑與超越》Day2

Chapter 01 生命的意義

每一個人都背負著三大約束而生

它們構成了現實,人生所要面對的一切問題或疑問都因它們而生

在回答之中,我們將找到自己對于人生意義的解讀

? ? ? ? 人類總是生活在“意義”之中。我們從來無法經歷抽象的事物,而需要從人類的角度來體驗。即便是最原初的體驗也受控于我們人類的觀點?!澳绢^”指的是“木頭與人類的關系”,而“石頭”則意味著“作為人類生活要素之一的石頭”。任何試圖拋開“意義”來探討環境的人都必將是如此不幸:他將自己與他人隔離開來,他的行為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其他任何人都將是無用的——一言以蔽之,這些行為將變得毫無意義。然而,并沒有任何人能真正逃離“意義”。我們只能通過自身所歸因 的意義來體驗現實——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經過解讀的某物。因此,可以順理成章地得出以下結論:意義永遠是不完整的,解讀的工作或多或少都未完成,甚至它可能是永遠也無法被恰當而完整地闡述出來的。也就是說,意義的國度就是各種錯誤存在的國度。

? ? ? ? 如果我們詢問某個人:“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他們很可能無法回答。絕大部分人根本就不會用這樣的問題來困擾自己,遑論尋找答案了。事實上,這個問題就和人類本身一樣古老,在我們的時代里,年輕人——更年長的人也不例外——偶爾會追根究底:“但生命究竟是為了什么?生命意味著什么?”然而,若說人們只有在遭遇某些挫折時才會提出這些問題,這也是事實。假如生活一帆風順,無須面對艱難的考驗,諸如此類的問題絕不會被宣之于口。與其聽其言,不若觀其行,人們必定會在各自的行為中提出他們的問題,并加以解答。如果我們能夠塞住耳朵,專注于觀察人們的行為,就會發現每個人早已得出了他們自己所獨有的“生命的意義”,而他們所有的觀點、態度、行為、表情、習性、志向、習慣和個性特征都與這一意義緊密相聯。每個人都表現得好像他們能夠依恃某種對生命確定無疑的闡釋。不言而喻,人們的一舉一動中都蘊含著對于世界和自身的總結,一個“我就是這樣,世界就是這樣”的論斷,一種賦予自身的意義、解釋生命的意義。

? ? ? ? 有多少人類,就有多少種生命的意義。然而正如我們已經提及的,每一種意義在某個層面上來說都是錯誤的。沒有人知道生活的絕對意義,也正為此,任何一種能夠有所裨益的解讀都不能被判定為絕對錯誤。所有的意義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衍生變化。然而,擇善取優,我們還是可以在這么多種解讀中分辨出切實有效的和乏善可陳的,掂量出錯得輕微些的與錯得更離譜的,進而發現較好的解讀所共有的要素,以及差強人意的那部分解讀中所普遍缺乏的東西。并據此尋找到一個關乎“真實”的公共尺度,一個普世的意義,從而獲得解密人類現實的能力。在此,我們必須牢記,所謂“真實”,是與人類有關的“真”,是能夠為人所用、所追尋的“真”。再也不會有比這更加真實的“真”了。換言之,即便有另一種“真實”存在,那也與我們無關。我們永遠無法知曉它,它毫無意義。

人生的三大任務

? ? ? ? 每一個人都背負著三大約束而生,這是三個不容忽視的人生枷鎖。它們構成了現實,人生所要面對的一切問題或疑問都因它們而生。它們一再在我們面前出現,我們常常不得不回答這些疑問,解決這些問題。在回答之中,我們將找到自己對于人生意義的解讀。

? ? ? ? 第一大約束,是我們都生活在這個小小星球——地球的堅硬地殼表面,別無他所可居。我們必須傾盡所能,與地球資源更好地共存,同時受它的制約。我們必須健壯體魄、發展心智,來繼續我們個人在地球上的生命,確保人類的存續。這是沒有人能逃開的挑戰。無論做什么,我們的行為都是我們對于人類生活狀況的回答:它們揭示了,在我們心目中,必須的、合適的、可能的和有價值的究竟是什么。每一個答案都基于同樣的事實:我們是人類的一員,人類生活在這個地球上。

? ? ? 考慮到人類軀體的孱弱和生存環境中潛在的各種危險,對于人類來說,修訂我們的答案,放長眼光并考慮其可持續性就變得非常重要了,唯此才談得上謀求個人的更好生活與整個人類的福祉。這就像解數學題一樣,我們總得找出一種解答方法。不能指望好運,不能依靠猜測,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盡全身解數,堅持不懈地工作。我們很難找到一個絕對完美的答案來一勞永逸地構建萬應靈丹似的真理,相反,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竭盡所能去尋找一個接近完美的答案。并且還得不斷努力,以求更上層樓。當然,無論什么答案都無法脫離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一切的利與不利都源于此。

? ? ? 第二個約束,是沒有誰是人類中唯一的存在。我們生活在人群中,與他人息息相關。獨木難支,單一個體絕無可能與世隔絕地達成其目標。如果他們孤零零地生活,試圖獨自面對自己的問題,等待著他們的便只有死亡。不但自己的生活將無以為繼,亦無力為人類的繁衍生息聊盡綿薄之力。因此,人們多少總會與其他人發生關聯,以此來彌補自己的弱點、短處和局限。無論對于個人還是人類整體的幸福而言,貢獻最大的正是伙伴關系。同樣,有關生活的問題,每一個答案都受制于這一約束,都必須承認以下事實: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系之中,一旦隔絕,即是滅亡。若要生存,哪怕是情感也要與一個最偉大的問題、目的和目標相一致——這就是,在這個星球上,我們個人的生活乃至人類的生命能夠延續,全仰賴于與他人的群居共存。

? ? ? ? 第三個支配著我們的約束在于,人類由男女兩性構成。個體與集體生活的存在也都必須考慮這一要素。有關愛與婚姻的問題便受制于這第三條約束,沒有哪個男人或女人能夠罔顧它而度過一生。人們在面對這一問題時的態度與作為便是他們對此所給出的回答。人們可以有許多種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一個人所篤信的唯一解決之道便體現在他的行為之中。

? ? ? ? 事實上,三大約束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我們的星球家園里有如此多的局限,該如何在其中找出一個可賴以生存的方式或職業?第二,如何找到我們在群體中的位置,以便與他人達成合作,并享受合作的益處?第三,我們該如何自我調整,理解兩性的存在以及依賴于兩性關系的人類繁衍問題?

? ? ? ? 個體心理學發現,一切人類問題都可以歸類到這三個主題中:職業、社會與性。通過審視面對這三類問題時的反應,人們就能夠了解到他們自己對于生命意義的解讀。舉個例子,假設有這樣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一片空白或不盡如人意,工作上一無所長,沒什么朋友,甚至以與人交往為苦。從這種種他加諸自身的局限與制約上,我們可以推測,他必定視生存為難事,認為生活中危機四伏,少有機遇,而且常常遭遇失敗的挫折。他的生命空間如此狹窄,猶如在宣示著這樣的觀念:“生活即意味著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把自己圈起來,全身而退。”

? ? ? ? 反過來,我們再設想這樣一個人,他擁有親密融洽的愛情生活,工作卓有成績,朋友很多且交友廣闊,無往不利。那么他一定是將生活看作一項創造性的使命,認為生活提供了無數的機遇,也不會有什么闖不過的難關。他在面對生活中各種問題時的勇氣所傳達的是:“生活就是對人的興趣,就是成為整體中的一份子,將我的力量貢獻出來,謀求人類的福祉?!?/p>

社會情感

? ? ? ? 在這里,我們可以發現,所有錯誤的“生命的意義”與所有真實的“生命的意義”都有其各自的共同點。那些看起來失敗的人——神經官能癥患者、神經失常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兒童、自殺者、性變態者和賣淫者——之所以“失敗”,正是由于他們缺乏同伴感和社會興趣。在處理有關工作、友情及性的問題時,他們不相信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合作來解決。他們對于生命意義的理解是完全個人化的,即無人可由他人的成就中獲益。他們所追求的成功,事實上僅僅是一個成就虛幻的個人優越感的目標,而他們的成就也只對他們自己有意義。

? ? ? ? 比如,謀殺者們承認,在手持武器時會感受到一種權力感,但很顯然,他們只能自我認可其重要性。對于除他們以外的人來說,諸如僅僅擁有一件武器便等于獲得了某種超凡價值的推論是不可思議的。歸根結底,個人化的意義其實毫無意義。只有在溝通交流中有效的意義,才是真正的意義:正如一個指代某物的名詞如果只為某一個人所了解,那它便是無意義的。我們的目標與行動亦是如此,它們唯一真實的意義便是對他人的意義。每一個人都為追尋意義而努力奮斗,個人的意義完全建立于對他人生命的貢獻之上,如果不能明了這一原則,人們就常常會犯錯。

? ? ? ? 有一個關于小宗教教派領袖的故事:一天,她將追隨者們召集在一起,告訴他們,下一個星期三就將是世界末日。她的信徒們大驚失色,立刻變賣掉所有家當,拋開一切所謂世俗的煩惱,等待著預言中滔天大禍的來臨。然而,星期三靜靜地過去了,與往常沒有任何不同。一到星期四,信徒們就怒氣沖沖前來質問領袖了?!翱纯茨憬o我們帶來的這些麻煩,”他們說,“我們拋下了所有的財產。對每一個遇見的人說世界末日將在星期三降臨,當他們嘲笑我們時,我們還堅定不移地告訴他們,消息來自一位絕對可信的權威人士。結果呢?星期三就這樣來了又走了,世界仍好好地在那里。”“但是,我的星期三,”這位女先知說,“并不是你們的星期三??!”就這樣,她用一個完全個人化的概念來保護自己免遭責難。因為個人化的概念是永遠無法被驗證的。

? ? ? ? 所有真實的“生命的意義”都有一個共同標志,那就是它們都具有普遍意義——能夠為眾人所分享,為他人所接受。對于生命中種種問題來說,一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是為他人樹立的樣板范例,因為它提供了一個解決普遍問題的成功之道。即便是最偉大的天才也無法超脫出“卓有建樹”這樣的評價——只有當一個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認為是舉足輕重的時候,他才有可能被稱為“天才”。在這樣的生命中所傳達出的意義總是告訴人們:“生命,就意味著做出貢獻?!蔽覀儾⒎窃谶@里談論所謂的動機,因為我們不在乎宣言,只關注實實在在的成果。但凡能夠處理好人生問題的人,其所作所為無不傳達著這樣一個信號,即他們仿佛已經透徹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義,懂得最根本的東西在于對他人的關注以及集體協作。他們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來都符合人類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努力尋找不損害他人的方式來加以解決。

? ? ? ? 對許多人來說,這或許是一個全新的觀點。人們會懷疑,說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關注他人以及合作,這真的是對的嗎?也許還會問:“那么個體呢?如果一個人永遠只考慮其他人,只體現在他人的福利之中,不是一定會損害他本身的個性么?至少,在某些情況下,總得有某些人為了謀求發展而需要首先考慮他們自己的問題吧?難道不應該讓某些人首先學會保護自己的利益或加強自己的個性嗎?”

? ? ? ? 我相信,這種觀點是一個巨大的謬誤,它所提出的問題也根本就是個錯誤的問題。如果一個人根據他總結出的生命意義行事,希望有所貢獻,而他的一切動機也都直接指向目標,那么自然就能在這個過程中成長起來,唯有這樣才有可能達成最終目標。他們將根據個人目標的要求來打造自己,培養社會情感,在實踐中日臻成熟。一旦目標確立,訓練便隨之而來。之后,也只有在這以后,人們才會開始武裝自己,解決生命中的種種問題,磨練自己的能力。就以愛情與婚姻為例吧。如果我們關心自己的愛人,如果我們能夠竭盡所能地令愛人的生活舒適富足,那么自然就會呈現出最好的自己。反之,假如我們認為應該在一個純粹的環境下發展自我人格,拒絕一切有利于他人的動機,那么只會成為一個囂張跋扈、令人生厭的家伙。

? ? ? ? 關于貢獻與合作正是生命的真義這一論斷,還有另一個明證。環顧周遭,如今我們繼承到的一切都來自祖先的饋贈。放眼看看吧,他們留下來的全都是造福于人類的東西,農田、公路、房屋建筑,歷歷在目。祖祖輩輩的人生經驗,借著傳統、哲學、科學、藝術以及應對各種人類境況的技術傳遞給了我們。所有這一切,都是那些對人類福祉有貢獻的人留給我們的。

? ? ? ? 其他人都到哪里去了?那些從不合作,為生命賦予了其他的意義,只會問“我能從生命中得到什么”的人,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什么?終究不過是灰飛煙滅,了無痕跡。他們不僅僅是作為個體早已死去,就是在整個生命中也庸碌無為。就好像是地球本身在對他們發言:“我們不需要你們。你們不配擁有生命。你們的所謂目標,所謂奮斗,所謂珍重的價值,所謂思想和靈魂,毫無未來可言。滾開吧!你們不受歡迎。滅亡吧,消失吧?!彼姓J為生命的意義并非合作的人們,永遠只能得到一個最終判詞:“你一無是處,沒有人需要你。走開!”當然,在我們當下的文化中還能找到許多不完美的地方。只要發現有哪里不令人滿意,我們就必須去改變它,而這改變長遠來說也一定是對人類有益的。

? ? ? ? 總是有人能夠明白這一事實,他們知道生命的意義便是關注人類整體,他們愿意努力促進社會利益與愛的增長。我們能夠看到,所有宗教關注的都是人類的救贖之道。在人世間一切偉大的行動中,人們總是努力提升社會利益,而宗教則是其中最偉大的努力之一。只是它們常常被誤讀,并且也很難說究竟要如何才能比現在做得更好,除非有一個辦法能更切實地解決這一共同任務。個體心理學從科學角度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同時還期望能夠以科學的方式來達到目的。我相信,這是一個進步。通過提升人們對于所處群體和人類福祉的關注,或許科學比政治、宗教等其他運動都更有成效一些。盡管角度不同,但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向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提高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注。

? ? ? ? 我們所領悟到的生命意義既可能成為人生歷程中的守護天使,也可能成為揮之不去的惡魔,那么顯然,了解這些意義的形成與由來就十分重要了——它們是怎樣區別于其他意義的?萬一領悟已經發生了重大的偏差,又該如何將它們導入正途?這正是心理學要做的事情,是它有別于生理學和生物學的地方,它讓我們得以理解各種不同的“意義”,知曉它們是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乃至命運的。

兒童成長期的經歷

? ? ? ? 早在個體的生命之初,就已經能夠展現出人類對于“生命的意義”的探索了。即便是小小的嬰兒,也會努力去判斷自己所擁有的力量以及在所處生活環境中的地位。五歲前,兒童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為模式,能夠開始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應對問題和任務,我們將這稱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已經形成了個人最為根深蒂固,也最恒定的概念,知道能對世界和自身期待些什么。從此以后,世界在他的眼里就被放進了一個固定的統覺 框架中。一切經驗都得經過解讀后才會被接受,而這解讀又往往離不開兒童時期形成的對生命意義的原初理解。

? ? ? ? 哪怕這個意義大錯特錯,哪怕面對困難和任務時一再被誤導,總是擺脫不了苦惱與不幸的糾纏,人們還是不會輕易放棄它。要糾正我們觀念中對于生命意義的誤讀,唯有重新審視造成這一錯誤認知的環境,回頭尋找到錯誤之所在,最終完成統覺框架的修訂。在極少數情形下,也可能有人被歧途導向的嚴重后果所迫,自行修正了他們對于生命意義的理解,從而成功調整了自己的處事方式。然而,若無一定的社會壓力,若非意識到繼續舊的行為態度無異自我毀滅的話,人們是絕對不會主動走出這一步的。通常來說,人們要調整其生活方式,最有效的方法是借助于訓練有素的心理學家的幫助,因為他能夠了解這些意義,能夠幫助人們發現最初的錯誤,并提供一個更為恰當的生命意義。

? ? ? ? 讓我們來勾勒一幅簡單的圖畫,看看童年情境在不同方式下的詮釋。對不同的個體來說,童年的不愉快經歷可能會被賦予大相徑庭的含義,并由此導出截然不同的對于生命意義的解讀。比如,一段不愉快的經歷如果對未來產生了影響,人們就會無法釋懷。有人會想:“我們必須努力改變這樣不幸的狀態,確保我們的孩子能夠在好一些的環境下成長?!倍硪粋€人也許就覺得:“生命太不公平了!其他人總是那么幸運。既然老天這樣對待我,我何苦要對這個世界好?”這就是為什么有的父母在提及他們的孩子時會說:“我小時候也吃過很多苦、遭過很多罪啊,我都扛過來了。為什么他們就做不到?”又或許,第三個人的感受另有不同,他認為自己無論做什么都應該被原諒,因為“我有個不幸的童年”。在每個個案里,人們對于生命意義的理解都會直接體現在他們的行為上,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轉變觀念,他們就永遠不會改變行為的方式。

? ? ? ? 這是個體心理學有別于決定論的地方:經驗本身無法決定成敗。我們并不會因經歷本身所帶來的沖擊而受傷——也就是所謂的“創傷”——而只是從中提取出符合我們目標的東西。決定人生的不是經驗,而是我們自身賦予經驗的意義。如果我們把某些特定的經歷當作未來人生的基礎,那么或多或少就已經開始誤入歧途了。生命的意義不為環境所決定。我們通過賦予環境的含義來決定自己的人生。

生理缺陷

? ? ? ? 然而,童年期的某些境遇常常會導致對生命的錯誤解讀,大部分的失敗人生也都發生在曾經經歷過這類童年情景的人身上。幼時曾飽受身體殘障和病痛困擾的兒童往往屬于這一類。他們經受了太多苦楚,以至于很難感受到為社會做貢獻即是生命的全部意義。除非有某個親近的人能夠引導他們將注意力從自身的種種問題轉移到關注他人上,否則他們的眼里多半都只看得到自己。在如今的社會里,他們的自卑感還頗有可能因那些憐憫、嘲笑或厭惡排斥的目光而越發強烈。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可能變得孤僻內向,喪失掉成為社會中有用一員的期待,甚至覺得遭到了整個世界的羞辱。

? ? ? ? 我想,我是第一個描摹出這些孩子所面臨的困境的人,他們或者機體不健全,或者腺體分泌出現了失調??茖W在這一分支上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但若是繼續沿著固有道路走下去的話,我卻很難看出它還能有怎樣的發展。從一開始,我就在尋找克服這些困難的方法,而不滿足于僅僅將失敗歸咎于基因或生理的問題。沒有什么生理障礙能夠強迫一個人進入扭曲的生活方式。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生理機能(腺體)在兩個孩子身上會產生一模一樣的效應。事實上,我們反倒常??匆娔切┛朔蛘趪L試克服困難的孩子一步步擁有了非比尋常的有用才能。

? ? ? ? 由此可知,個體心理學所宣揚的并不是優生學理論。許多杰出的人物天生就有著某種生理缺陷,卻為我們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許多一直飽受病痛困擾,甚至英年早逝。他們總是努力對抗困難,無論是生理的還是物質的,隨之而來的,便是進步與發明??範幜钏麄儚姶?,令他們能夠走得更高更遠。我們無法從生理上來判斷為什么思想會變好或變壞。然而,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身有殘疾或患有內分泌類疾病的孩子還都沒能得到正確的培養。他們的困境無人了解,大多數人都滑入了自我中心的深淵。為什么我們總能在那些從幼年起便遭遇生理困境的孩子身上看到那么多失敗的情形?這就是原因所在。

溺愛

? ? ? 常常會導致兒童誤解生命意義的第二種情況,便是溺愛。蜜罐里長大的孩子會覺得自己的意愿就是金科玉律,一定要得到滿足。他們享受著眾星拱月般的照顧,卻不需要為之付出任何代價,以至于漸漸將一切看作理所當然。結果就是,等到他們不再是眾人關注的焦點,其他人不再優先照顧他們的感受時,巨大的失落感便席卷而來。他們開始覺得遭到了整個世界的背叛。此前的成長經歷只教會他們伸手索取,卻不曾讓他們學會付出,更沒有告訴他們應對問題的任何其他方式。他們被身邊的人照顧得如此無微不至,甚至喪失了身而為人的獨立性,不知道原來自己也是可以動手做些事情的。被溺愛的孩子的主要興趣中心只有自己,從來沒能理解合作的用處與必要性。一旦遇到困難,他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要求他人的幫助。這些曾經的寵兒從心底里堅信,只要能奪回眾星拱月的地位,就能迫使其他人認識到他們是與眾不同的,并且他們的一切愿望都應該得到滿足。唯有如此,他們的境遇才會越來越好。

? ? ? ? 作為成年人,這些曾經被寵壞的孩子或許會變成我們這個社會里最危險的群體。其中一些人可能戴上冠冕堂皇的良善面具;有的會變得非?!翱蓯邸?,卻只是為了伺機左右他人;然而,一旦被要求在常規的工作中像常人一般與他人合作,他們便會“罷工”不干。也有人會表現出公然的抗拒——當他們無法再輕易找到一直以來所習慣的關懷與縱容時,便會覺得遭到了背叛,認為整個社會都在與自己為敵,于是開始試圖報復他人。如果社會在這個時候表現出對他的生活方式的否定(事實上這很有可能),他們就將這種否定作為遭到了不平對待的新證據。這就是懲罰對他們毫無用處的原因了,一切懲罰只是進一步印證了“人人都與我為敵”的觀點。但無論被寵壞的兒童后來是消極罷工,還是公然抗拒,無論他們是選擇“恃弱凌強”,還是暴力“復仇”,一切的根源仍舊在于同樣錯誤的世界觀。我們甚至會發現有人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手段,但目標始終如一。在他們的心目中,生命的意義就是成為“第一”,被視作最重要的人物,可以予取予求。只要堅持這樣的生命意義,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就都會是錯誤的。

忽視

? ? ? ? 第三種容易形成錯誤人生觀的是被忽視的兒童。這樣的兒童無從得知愛與合作為何物。他們所構建出的生命意義中完全沒有這類積極的因素。因此也就很容易理解,當遭遇生命中的難題時,他們總會高估困難的程度,同時低估自己獲得他人幫助與善意的能力。在他們的眼中,世界是冷漠的,毫無友善可言,而且還會一直這樣冷漠無情下去。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意識到,只要做出有益于他人的努力就可以為自身贏得喜愛與尊重。因此,他們只能就這樣抱著對他人的懷疑生活,甚至無法相信自己。

? ? ? ? 沒有什么經歷能夠取代慷慨和無私所給予的影響。作為父母,最重要的職責便是讓孩子在生命之初便體會到信任“他人”的價值。之后,父母必須進一步加深加大這種信任感,直至它充溢在孩子身邊的整個環境中。如果他們在第一個任務上失敗了,無法贏得孩子的關注、喜愛和合作,那么對于孩子來說,若想在將來建立起社會興趣以及與他人的伙伴關系就會變得極其困難。每個人天生都有關注他人的能力,但這項能力必須經過后天的培養和練習才能得以無礙發展。

? ? ? ? 如果我們能夠研究一些被忽視、仇視或不受歡迎的兒童的極端案例,就有可能發現他們完全看不到“合作”的存在,與世隔絕,無法溝通交流,全然無視一切有可能幫助他們與他人共存的東西。但是,就如我們一直以來所能看到的,這樣生活的個體總是難逃滅亡。一個孩子能夠順利度過嬰兒時期,就證明他已經得到了一定的關愛和照顧。因此,并不存在完全被忽視的兒童。我們討論的其實是那些得到的關愛少于常規水準,或僅在某一些方面被忽視的兒童。簡而言之,所謂被忽視的兒童,就是那些從未真正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他人”的孩子。可悲的是,在我們的文明里,如此多的孤兒或棄兒都經歷著失敗的人生,基本上,我們必須將這些孩子都納入被忽視兒童的范疇。

? ? ? ? 這三種情形——生理缺陷、溺愛和忽視——都很有可能導致當事者對生命的意義做出錯誤的解讀。生活在這些環境下的兒童幾乎總是需要外在的幫助,方能修正他們面對問題時的行為方式。唯有依賴幫助,他們才能尋找到一種對于生命的更好的理解。假若我們稍稍留意一下——更確切地說,我們真的關注他們并且受過相關訓練——就能從各種細微的言行中看出他們對生命的理解。

最初的記憶與夢境

? ? ? ? 一項針對夢境和聯想的調查可能被證實是有用的:個性人格無論在夢境中還是現實生活中都不會改變,但在夢境中時來自社會的壓力相對較小,也無需那么多的戒備與隱藏,個性得以更多的釋放。然而要破解人們賦予自己以及個人生活的意義,最有力的幫手便是他們的記憶庫了。每一份記憶,哪怕是被他們自己視為微不足道的瑣事,都很重要。只要記得,就說明它們值得記憶,而之所以值得記憶,是因為這些都與他所設想的生活相關。它在對他們附耳低語,“這是你應該期待的”,或“這是你一定要避免的”,甚至斷言“這就是人生”。在此我們必須重申,經驗本身并非如它們在記憶中所占的地位那么重要,重要的只是它們的用途——被用來印證生命的意義。每一份記憶都經過了我們的粉飾。

? ? ? ? 要了解個體理解生命的特有方法始于何時,以及要揭示他們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形成對于生命的態度的,早期的童年記憶格外有用。最初記憶之所以擁有如此特別的地位,原因有兩個。首先,它儲存了個人對于自我及環境的最初基本判斷。這是他們的第一份表現評估,第一個多少接近完整的自我標記,也是第一次被提出要求。其次,這是人們個體自覺的起點,直至這個時候,人們才開始書寫自己的人生傳記。因此,我們常常能在其中看到弱小、不足的自我感知與將強大、安全視為理想目標的反差。就心理學的目標層面而言,這份記憶究竟只是人們能夠想起來的最初記憶還是真正的最初記憶,乃至這份記憶本身是否源于真實事件,都無關緊要。記憶之所以重要,僅僅在于它們所代表的含義,在于它們所展現出的對于生命的解讀,乃至對于現在和未來的影響。

? ? ? ? 就讓我們看幾個有關最初記憶的例子,瞧瞧它們所展示出的“生命的意義”吧?!翱Х葔貜淖郎系粝聛?,燙傷了我。”這就是生活!如果一名女子的人生以這樣一種方式開端,那么她會時時感到無助,總不由自主地夸大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危險與困難,這也就毫不奇怪了。如果她會在心底里責怪其他人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我們同樣不應感到驚訝。畢竟曾有人粗枝大葉地將一個小孩子丟在一旁,讓她陷入這樣的危險之中。另一個對于世界的類似印象來自另一個最初記憶:“我記得三歲時曾經從童車里摔出來過?!边@段最初記憶后來演化成了重復出現的夢境:“世界末日就要來了,我在午夜醒來,發現火光映紅了天際。星辰紛紛墜落,另一顆星球飛快地向我們撞來。但就在撞擊發生前的那一瞬,我醒了。”這名病人還是一位學生,當被問到是否害怕什么時,他回答:“我害怕無法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焙茱@然,最初的記憶和不斷重復的夢境令他氣餒,一直加重著他對于失敗和災難的恐懼。

? ? ? ? 一名十二歲的男孩被帶來就診,他有遺尿(尿床)的問題,而且總是與母親發生沖突。他最初的記憶是:“媽媽以為我走丟了,沖到街上大聲叫我的名字,她嚇壞了。但我從頭到尾都躲在家里的碗櫥里?!痹谶@段記憶里,我們可以讀出這樣的意味:“生命意味著通過制造麻煩來贏得關注。只有通過欺騙才能獲得安全的保護。沒有人關注我,可是我卻能愚弄別人?!边z尿能夠確保男孩始終處于擔憂與關注的中心,而他的母親則用自己的緊張和對他的焦慮肯定著男孩對于世界的認知。

? ? ? ? 在上面的案例中,這名男孩早早得到了“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危險”這樣有關生命的印象,并且得出了結論,即,只有別人因他的行為而不安時,他自己才是安全的。唯有如此,他才能安撫自己說,身邊的人會在他需要時趕來提供保護。

? ? ? ? 下面是一名三十五歲女子的最初記憶:“那時我正一個人站在黑漆漆的樓梯上,某個只比我大一點點的表哥打開門,跑下來追我。我被他嚇壞了?!睆倪@段記憶看來,她可能不太習慣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尤其是無法與異性輕松相處。事實上,她的確是獨生女兒,而且在三十五歲時仍然未婚。

? ? ? ? 而下面這個例子則展現出了一種發展得較好的社會情感:“我記得媽媽讓我推小妹妹的嬰兒車。”但即便是在這個例子里,我們仍有可能找到一些不那么積極的痕跡,比如只是擅長與較弱者相處,或是對母親的依賴。當家庭中有新的孩子降生時,引導大孩子們一同來照顧嬰兒通常都會是最好的選擇,這能夠幫助大孩子們學會關懷家庭中的新成員,并給他們提供分擔責任、幫助他人的機會。如果大孩子們愿意幫助父母,他們就不會覺得新生嬰兒搶走了原本屬于自己的關懷與重視,不會心懷怨恨。

? ? ? 想要與人共處的欲望并不總是意味著對他人的真正關注。在被問到最初的記憶時,有一名女孩這樣回答:“我在跟姐姐和兩個女孩朋友一起玩?!痹谶@里,我們很自然地看到了一個孩子正學著與人相處。然而,當她提及自己最大的恐懼時,我們才對她有了更深的了解。她說:“我害怕被扔下?!庇纱耍覀儜斂梢圆煊X到獨立性的缺乏。

? ? ? ? 一旦找到并理解了一個人賦予生命的意義,我們就擁有了解密他整個人格的鑰匙。人們常說“本性難移”,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只不過是從來沒有找到過那把正確的鑰匙。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如果不能找出最初的錯誤之所在,那么一切論證或治療都必然是徒勞的。而唯一的改進之道就是幫助人們以一種更強調合作、更有勇氣的方式來看待生命。

學會合作的重要性

? ? ? ? 合作是我們對抗神經官能癥傾向的唯一安全保障。所以,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應該培養和鼓勵兒童學會合作,應當允許他們自行探索與同齡人融洽相處的方式,可以是通過共同的小任務,也可以是通過一起游戲。任何對于合作的阻礙都可能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比如說,被寵壞的孩子就只學會了關注自己,即便到了學校,對他人漠不關心的情況也不會改變。功課對于他們的吸引力只在于能夠借此贏得老師的偏愛。他們只聽得進去那些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成年以后,社會情感的缺乏在他們身上會越來越嚴重。早在第一次曲解生命意義的時候,他們就已經終止了對于責任和獨立這兩大命題的學習。事到如今,他們毫無應對生命中的考驗與困境的能力,滿心痛苦。

? ? ? ? 我們不能因為幼年時的錯誤去苛責成年人,只能在他們嘗到惡果時伸出援手加以補救。我們不能指望從未學過地理課的孩子在這門科目上考取高分,同樣,也不能期待一個從未學過合作的孩子能正確應對需要合作的任務。但一切有關生命的問題還是得依靠合作的能力來解決,每一項人生使命都不得不在人類社會的框架里,通過謀求人類幸福來實現。生命意味著奉獻,個人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一點,才能充滿勇氣地直面自己的難題,并保有勝利的可能。

? ? ? ? 如果老師、父母和心理學家們了解了在探求生命意義時可能出現的種種錯誤,如果他們自己避免了這些錯誤,我們就可以相信,那些缺乏社會情感的兒童最終都能對自身能力和生活機遇有更好的感受。當遇到困難時,他們會鍥而不舍地努力嘗試,而非尋找一種更輕松的方式來逃避,甚至將包袱甩給他人;他們不會再要求額外的關注或特別的同情;不會滿心羞辱地試圖尋求報復,不會憤憤質問:“生命有什么用?我能從中得到什么?”而會說:“我們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這是我們自己的使命,我們能做到。我們是自己行為的主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舊布新的,那也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完成,無需他人?!碧热羯毁x予了這樣的面貌,成為了獨立個體之間的合作,那就再也沒有什么能夠阻止人類文明前進的腳步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488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034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327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554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337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83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75評論 3 43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14評論 0 286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625評論 1 332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55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37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44評論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73評論 3 34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62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15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43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699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