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曉
王漁洋(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禎,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山東新城(今桓臺縣)人。清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康熙三十四年(1704)官至刑部尚書,頗有政聲。清初杰出詩人、文學家,繼錢謙益之后主盟詩壇,與朱彝尊并稱“南朱北王”。詩論創“神韻”說,于后世影響深遠。王漁洋兄弟四人,有一人因侍奉父母未曾出仕,其余三人皆考中進士。
新城王家,歷經明清兩朝。三百多年間,王氏家族培養出了兩千多名秀才,五十多名舉人,三十多名進士,到康熙年間,王家更是有十幾人同朝為官,人稱“王半朝”。
先來讓我們看一下這是一個怎樣的成績。也就是說成為秀才基本上是王氏子孫的“標配”,如果過不了這一關,出門就沒臉說自己是王家人。
再看看舉人,我們小時候都學過《范進中舉》,范進54歲才考取了舉人,花了35年的時間。而我們熟知的蒲松齡,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以后卻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為貢生。
何為貢生呢?貢生不同于貢士,而是相當于舉人副榜。蒲松齡用了52年的時間也沒能考取舉人,后來找到了在朝為官的王漁洋,特批為舉人(后補),也就是在朝廷擢升官員時,做為后補人員。
這并不是因為蒲松齡學習不好,而是歷來山東學生都學習太好,舉人太難考!雖然那時教育沒有現在普及,能夠讀書參加科考的人比現在少的多,但是那時不像現在是應屆去跟應屆競爭,而是只要你不死,就可以考一輩子。所以換算一下,那時考取的比例大概是2500多人比1。可見,考取舉人需要何種實力!
而王漁洋則在18歲應童子試,連得縣、府、道第一,考中秀才。19歲考中舉人,26歲中進士,從此開始了自己的為官之路。
而王氏家族在培養子孫治學為官上取得這樣的成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注重三種教育: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家族女性教育。
王氏家族設有私塾,王家子孫長至四五歲時便入私塾讀書。私塾要求極其嚴格,每日除學習四書五經之外,還要作七篇文,無論寒冬酷暑,不可越一日,亦不可越一篇。想想人家的每日七篇,想想人家的日復日年復年,我們日更這點痛算的了啥呢。
王家注重素質教育,不僅教王氏子孫要讀好書,更教育他們要做好人、做好官。宗族家訓嚴格,王氏家族在朝為官,從無一人貪腐。王漁洋還總結自身為官經驗,親書《手鏡》50條,教育初仕為官的兒子潔己愛民、寬政慎行,做一個“不負民”的好官。王漁洋四世祖王重光更是被嘉靖皇帝盛贊“忠勤可憫”。
王家注重家族女性教育。王氏家族選取媳婦相當嚴格,必須有知識、有才華、有德行。王漁洋的母親孫氏,就是一名這樣的女性。王漁洋父親早亡,可以說能夠培養出三名進士,王母功不可沒。王漁洋母親孫氏家學深厚,且日日親自陪孩子們讀書治學,數十年如一日,言傳身教,所以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而且王氏家族的媳婦多有著論立訓,以下就是王漁洋的母親孫氏以及四世祖王重光的夫人劉氏留下的兩條家訓。
王家雖然是官宦世家,但是在“福祿壽喜”中,卻并不是特別看重“祿”。第四進的內院里便是王家的正廳,正廳之上的房梁上以雙面鏤刻雕著蝙蝠(福)、丹頂鶴(壽)、禧(喜鵲),卻唯獨沒有“祿”。穿過第四進的院落,來到第五進的后院,也就是王家未出閣的小姐們的閨房。在跨入院落所經廳門的門檻石上雕刻著兩只小小的梅花鹿。可見,王家雖是官宦世家,卻對高官厚祿看得不重。而且鹿通“路”,把鹿雕刻在后院,且在腳下,也有“給子孫留有后路”之意。由此可對王家的處世哲學窺豹一斑。也正是因著這種處世哲學,王家才能在歷代的權力更迭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