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要期中考試,想著不復習摸摸學生的底子,看看這段時間學習的怎么樣,結果一言難盡,慘不忍睹!在改試卷的過程中發現了這么一個現象:有很多認真聽講、認真問問題,認真寫作業、認真復習….的同學學習卻始終處在中游,上不去。家長有時候還責備孩子不努力。其實,他們也許已經足夠努力,只是學習方法有問題。方法不對,不管多努力,也是徒勞。
比如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見一道特別難的題目,左思右想始終不能想起來,最后決定翻看習題冊后面的答案。
看了一遍以后恍然大悟"哦,原來這道題是這樣計算的,還挺簡單的!"
可是這道題真的簡單嗎?過一段時間再讓孩子重新計算一遍他還會計算嗎?
當然不會。因為解題的過程他只是參觀了一遍,但是從來沒有在心里演算一遍。
所以,我們總能看見孩子的數學作業錯題很多,孩子后來都認認真真訂正了,寫得密密麻麻一大片。錯題本、試卷、作業都寫得很認真,但成績總是上不去。
最重要的是做對題,要充分理解每一題的思路。如果不經常去分析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拒絕做出調整,那么只能叫磨洋工或者叫重復勞動。重復勞動最大的特征,就是反復地去做對事情結果沒有實質影響的事情。
上課時候只去聽老師講,而不去思考為什么老師會用這種方式去解答題目。對于學習來說,單純地輸入是沒有用的,要學會在輸入的時候思考,學會用心看,而不是只用眼睛看。
家長可以時不時抽查孩子的作業,問問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學會了,對知識點到底掌握了多少。每隔一段時間對孩子之前寫錯的難題進行提問,將孩子寫錯的題用試卷的方式進行整理,讓孩子"模擬考試"。
在平時生活中也要多注重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多讓孩子思考"為什么",而不是事事讓家長包辦。用提問、檢查的辦法去"逼迫"孩子多思考、多動腦。
要知道,一個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傾聽能力的合力才是真正的學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