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訴
信仰。
這個詞語,我們曾無數次在各種小說影視中提起,但信仰究竟該如何定義,無數個人有無數個看法。
哲學家定義信仰為一種強烈的信念,通常表現為對缺乏足夠證據的、不能說服每一個理性人的事物的固執(zhí)信任。
聽起來很是拗口,但解釋起來就是單純地說,一個人所相信的東西,即使缺乏邏輯,沒有任何可證明的證據,哪怕是不能說服任何一個人,這個人依舊固執(zhí)的相信。
《神奇女俠》中的戴安娜就是一個有著絕對信仰的人物。
已經有很多人去談戴安娜飾演者蓋爾·加朵的風姿,她的確非常美,性感的、張揚的美麗,不僅可以征服男性觀眾,更是讓我們這些同性移不開眼神,可以說,她是上帝的寵兒。
當然,在影片中,她不是上帝的寵兒,但也毫不遜色,她是眾神之王宙斯與亞馬遜女王希波呂忒的女兒,自小生活在天堂島上,備受母親與姨母的寵愛,天資聰穎,再加之勤奮努力,身手自然不凡,說戴安娜是天之驕子,也不為過。
若不是史蒂夫偶然闖到天堂島上,戴安娜應該會順利地繼承王位,率領戰(zhàn)士們保衛(wèi)天堂島。當然,若沒有意外,又怎么會有今日的電影,也不會今日有關于信仰的想法了。
不同于史蒂夫單純地想結束戰(zhàn)爭的決心,戴安娜想要的不僅僅是世界和平,沒有戰(zhàn)爭,她更多時候是想要戰(zhàn)勝戰(zhàn)神阿塞夫,想要借助殺掉阿塞夫終止世界上的戰(zhàn)爭。
在她看來,戰(zhàn)爭的根源在于戰(zhàn)神阿塞夫,人類都是受害者。
可能生活在無神論社會的我們無法理解戴安娜的想法,但若是仔細思考一下她的人生經歷,我們卻可以窺探出根源,當然在分析這個問題時,我們需要拋開劇中的某些背景。
她聽著母親保衛(wèi)世界和平的呼聲長大,她身處時刻準備戰(zhàn)斗的環(huán)境中,她固執(zhí)地相信著阿塞夫是戰(zhàn)爭的根源。
哪怕她來到了人類社會,哪怕史蒂夫多次告知,哪怕看到了戰(zhàn)爭的罪惡,她依舊堅持自己的看法,這就是信仰,可能不對,可能毫無道理,但依舊固執(zhí)地選擇相信,沒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相信就夠了。
可是,當信仰逐漸坍塌的時候,再強大的人也會不知所措。
她曾一度以為魯登道夫將軍是阿塞夫,因為他同丹博士一起制造化學武器,一味發(fā)動戰(zhàn)爭,不在乎人類的死活,沒有任何人道主義精神。
可是,她殺死了他,戰(zhàn)爭卻依舊沒有結束,她茫然地看著戰(zhàn)火紛飛,不明白為什么“阿塞夫”死了,戰(zhàn)爭為什么還沒有結束。
她曾一度一意孤行,她曾一度拼命抗爭,可是,戰(zhàn)斗到了最后,她恍然發(fā)現,阿塞夫促進了戰(zhàn)爭的產生,卻非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源。
而根源,卻是她曾以為單純善良的人類。
信仰坍塌是什么樣的,我無從知曉,但透過朝圣者的腳步我們可以看到信仰者的虔誠。
可以說,信仰,于他們而言,就如同生命,失去了信仰,就是失去了生命。
所以,在真正的阿塞夫化身帕特里克爵士的鼓動下,戴安娜差點失去了自我。
愛情可以拯救一個人的信仰,這樣的劇情有些狗血,但放在影片中倒也合適。戴安娜想起史蒂夫對她的告別,因為愛情,因為史蒂夫等人的信仰,她戰(zhàn)勝了心魔,打敗了阿塞夫。
信仰得以重塑。
若說之前的信仰,有些畸形,那么之后的信仰,便是正確的。
“無辜的生命慘遭迫害,我不能無動于衷。如果沒有別人保衛(wèi)這個世界,那么我將挺身而出。”
這是戴安娜的信仰。
而史蒂夫則說,“戴安娜,我要拯救今天,而你將拯救未來。”
這是史蒂夫的信仰。
雖有不同,但都通向于一個終點。
戴安娜離開天堂島的時候,母親說,她不會再回來了。那個時候,我還不太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直到看到最后,想到信仰,我才真正懂得。
信仰還在,戴安娜所希望的世界和平還未真正到來,她怎么可能回到寧靜和平的天堂島呢?
固然那里也需要她,但卻非無她不可。
信仰,看起來虛無縹緲,但它的力量卻沒有任何人可以忽視,影視劇中有不少的人物為信仰而戰(zhàn),現實生活中為信仰而戰(zhàn)的人物也有不少。
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強大,我們透過戰(zhàn)爭就可以清楚地預見,不管是世界上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還是我國的抗日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勝利都是戰(zhàn)士們堅持信仰的結果。
有很多人在乎榮譽,但也有很多人不在乎,他們堅持下去的理由大多因為信仰。
所以,在影片最后,戴安娜留了下來,即使她深愛的史蒂夫已不在世間,但她依舊選擇留在人類社會,選擇為信仰繼續(xù)戰(zhàn)斗。
信仰的力量有多大,透過《神奇女俠》我們就可以大致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