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項目結束之后,忙著調部門和面試等問題,也在思考去與留的問題。回顧畢業(yè)這兩年的工作,感慨頗多。從研三開始懵懂地覺得互聯網行業(yè)賺錢多開始到現在形成對行業(yè)有自己的觀點,已經在這個行業(yè)摸爬滾打了近三年。
? ? ? ? ?之前沒有一個完整的職業(yè)與求職規(guī)劃,碰到了什么就去想辦法解決,突破。這種狀態(tài)就一直在維系。在這個過程里面,有挫折難過,也有成長與突破。從14年下半年,誤打誤撞,面上了產品經理的崗位。于是,在這個崗位上實習、了解和進階。原本以為這樣的結果也不錯,自己在這個崗位上也看到了一些落地價值,思維能力和工作技能上也有了較為穩(wěn)定的提升。并且后來又面上了自己超級喜歡的云課堂的產品策劃實習。我開始很努力地在那個階段去想證明自己,想留在這個團隊。從一個有一點想法的實習生轉變成一個有框架有系統(tǒng)思維的產品策劃。在那接近半年的實習時間,能感受到自己滿滿的干勁。不再彷徨地找工作,只想去做得更好,最好。曾經為了新產品立項,前期的行業(yè)梳理與競品分析,連續(xù)3-4天凌晨5點才睡覺,第二天繼續(xù)忙。但是結果真的很好,我聽到老大的反饋,我的前期分析報告,產品策略和定位,優(yōu)勢探索等,沒有改動一個字。并立即安排了大會議的討論分享,和總監(jiān)等其他產品一起規(guī)劃討論。討論之后,我也聽到后面評價:這個小姑娘挺不錯的啊。我是努力覺得值的。所以就秉著用輸出不斷地去刷新和證明自己的能力,我覺得自己有希望留下來的。然而,并卵,我們部門并沒有留下來的名額,所以我還是得去找工作。
? ? ? ? ?15年春天,我開始重新去找工作。此時我抱著一顆學習與提升自己產品技能的心態(tài),開始尋找產品策劃的崗位。然而,當時對于這塊的需求基本已經飽和。反而是用戶研究的崗位給冒出來了。面試了幾家之后,選擇了去蘇州,開始從0到1的用研之路。在蘇州的回憶是痛并成長的。開始在實踐中摸索學習用研的工作,當時組里所能給到的支持與幫助非常少,反倒需要自己去做輸出。再后來成為組里的負責人,逐漸從公司層面進行大大小小的宣講,完成一些品牌、校正用戶畫像等專項研究后,讓這個角色發(fā)聲。對內也建立用戶體驗評估體系、用研流程體系搭建、分享機制、常規(guī)研究方法論等沉淀,也在實踐中形成了公司特色的見面會。對自己而言,短短的半年是一個質的飛越。然而,內心仍是一種不自信,覺得自己并非正規(guī)軍而是野路子。在后來在公司遇到了一個瓶頸,從研究技能層面上總覺得提升不那么明顯,于是想去更專業(yè)的團隊進行學習。很幸運,很快就有了一個機會去原來實習的公司。內心是開心的,覺得要加入正規(guī)軍的隊伍了。
? ? ?15年冬天,我到了正規(guī)軍里。我才發(fā)現,真正的學習是自己實踐的學習。我在積累部門里面的沉淀的知識是相對表層的,但可以校正一下自己原有的經驗。在這邊最大的一個收獲是擴展了用研的道路。用研不再是一個隱性的職能部門,而是于數據合并,形成一個有直接落地產出的顯性角色。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自己負責了較多創(chuàng)新性和嘗試性的工作,也看到了直接的營銷ROI的提升。在數據運營方面上,有了實戰(zhàn)積累。另外,在行業(yè)和市場研究上也形成了一套方法論體系。而這對于之前的經驗來說,是欠缺的。在這邊接近1年半的時間里面,對于引導人的這個角色依賴也逐漸減少,對于新的事物與未了解的領域也不再害怕。自感,又是一個較大的提升。
? ? ?然而,部門架構的變動我面臨新的選擇。對于用研,最終的發(fā)展路徑是什么呢?一直研究,專研,不管是擴寬還是挖深,都會到一個職業(yè)的天花板。我所了解到的出路,大部分都是在這個崗位兢兢業(yè)業(yè),然后升職做到整個研究的主管。小部分可以合并其他角色做大部門主管,如合并數據分析角色,或者合并交互設計角色。極少部分是做到了產品總監(jiān)的級別。也有一些不走尋常路的,就是做了自有職業(yè),也更多的是在走培訓、內容產出這塊。這些路都是不錯的選擇,只是要達到這個成就相對會有概率。一個部門穩(wěn)定下來之后,管理人員是固定的,老員工的成長必然會有一定的危機。那么,換個角度,也就是說綜合從用研轉崗到其他角色呢?身邊有成功的案例就是用研轉崗做數據分析;用研轉崗做交互設計;用研轉崗做市場研究(這個不太算轉崗);用研轉崗做產品策劃;用研轉崗做運營。依我來看,橫向發(fā)展是我比較感興趣的地方,而且一直心心念念想往交互設計靠攏。那么,現在是不是需要為它準備起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