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群里莫名其妙的爆發了一個關于是否該取外賣的大戰,我在剛打完一局王者榮耀之后,一臉懵逼的看著群里的你一言我一語,終于找到了些許線索,這才恍然大悟,事情是源于咪蒙寫的文章《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
單獨來看看文章的標題“職場不相信眼淚”,這句話沒毛病,職業本身是一種契約,學習規則、適應環境、付出勞動、獲取報酬。不勝任工作崗位,要么改變自己適應,要么離開,職場玻璃心百無一用。
但咪蒙偷換了概念和情境。
這篇文章的從某個實習生的例子開始講起,大意就是無意中聽到實習生電話向家長哭訴,來這里每天要下樓好幾趟,去幫老板拿外賣。“我上了四年本科,不是為了來拿外賣的…”
而咪蒙似乎認為下屬不管受多大的苦都不算苦,就不該抱怨,老板的任何要求都是你的分內之事,包括一天拿五次外賣。職場不相信眼淚,你干雜活你活該,這就是公司秩序,這就是分工不同。
老板的時間就應該是最值錢的,不應該拿來做雜事。所有的新人,就應該從雜事做起。
咪蒙拿出自己當年做公司的經歷說事,“搶著洗碗,作為老板,我熱情洋溢地干著煮飯阿姨的事兒。因為我認為大家是絕對平等的,這些瑣事我也可以做。不到10個月,我的公司就倒閉了。”
看到這里,我特別想說,公司倒閉是有很多種原因,如果因為沒做好戰略和執行,但不意味著戰略問題和這些瑣事必然矛盾,好像如果當時沒有親自做飯,收拾洗碗,就可以拯救那個公司似的。可惜并不會,這只是一個邏輯陷阱。
咪蒙定義老板該做的事應該是:把時間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比如考慮公司的戰略、讓公司賺更多錢、讓員工的前途更有保障。
而不應該是:每天親自做飯,香辣蟹水煮魚辣子雞,把公司徹底變成私人餐館。
那按照咪蒙自己的邏輯,如果文中實習生的職務,不是助理或內勤甚或內勤助理,那么她該做的事就應該和自己的職務相關,而不該是去拿什么外賣。
確保員工在職責范圍內把能力發揮到極致,這是一個老板應該做到的。一個專業人員,干本專業的事情,才是真正高效!讓實習生去拿外賣,以此省時間,low到沒底線。
很多老板的時間之所以寶貴,是因為分分鐘的時間里,就可能影響百萬甚至上億元的公司業務。這時,他們選擇的是助理,有負責生活安排的、有負責工作安排的,更大的老板,還會將自己的事務助理進一步細化。花錢購買別人的服務,一紙合同在助理的職責中寫得明明白白,而不是將這些瑣事一股腦交給實習生,這違背了最初的工作契約(除非這個實習生就是來做行政助理實習的)。
給人家實習生的待遇,讓人家干勤雜工的活兒。要么是當老板的公司管理有問題,招了實習生,而沒有充分的工作,也沒有提前的培訓。那就是公司的管理問題,都沒想明白要個實習生干嗎,人浮于事,只能去拿外賣;錢花不完,她低效她樂意,再要么,故意用實習生來省助理的錢,所以想把人當勤雜工使,專門用實習生來處理她的生活瑣事,今兒是拿外賣,明天就是幫她買東西,后天再給她遛狗、洗衣服……但不是隨便哪個職員,都有義務去給你拿外賣!
文章中特別強調了“分工”,員工就是幫老板省時間的,這話不假。但工作時有邊界的,而且你雇傭的是一個人,也有其基本的權利。只是我沒有明白她公司里基本的職場分工是什么,每一個職場人都可以做公司的雜事,但沒有必要負責老板的雜事。花錢招了本科學歷的新人進公司,卻打發去人做拿外賣的雜事,這就叫做懂分工了?
憑什么老板的時間就是時間,實習生的時間就可以被浪費,雖然不渴望公司給溫暖,但把下屬當奴仆還理所當然就過分了吧,受了委屈被教育還被吐槽玻璃心。我可以負責任的說這個世界上是存在既不會幫公司做飯,也不會讓實習生幫自己拿外賣,同時懂得基本的職場分工,并且也并沒有破產的老板。
我曾經做過三份實習工作,最后入職到國企,身邊的同學和朋友本科四年之后也都實習中度過,畢業后有的告別校園進入職場,有的繼續讀書和實習的生活,我們都未曾有幸進入咪蒙老師的公司實習,因此從沒有過入職三天每天下樓好幾趟幫老板拿外賣的經歷。
拿外賣是實習生分內的事嗎?正規實習協議里,都會明文規定在職的工作內容和需要承擔的責任,如果咪蒙老師在合同上明確寫了“幫老板拿外賣并心無怨言”,就會讓所有人無話可說。就算讓員工干雜活,起碼也得是本職相關的吧。
那么不愿意做雜事的實習生都想做什么?干單大的,寫公司BP,制定2017年整體戰略。
實習生真的可以委屈死了,誰說我們不愿意給你拿外賣,就得會寫公司BP,制訂2017年戰略了啊?你不能說我不想幫你拿個外賣,就是想當你們家副總吧?我就不能想想比如跟著跑跑地推,學著做做報表理理合同這種事嗎?我們不能寫寫公司的小文案,做做公眾號后臺維護嗎?
員工與公司之間,是契約關系,是相互幫襯,是相互利用的關系。這是唯一牢固不破,值得信賴的東西。
實習生應該多積累經驗,就可以包括取外賣的經驗、甚至幫你遛狗洗衣服的經驗,分工不同嘛,要節省老板的時間嘛。一個負責的行政助理,像什么訂餐、接待、日常工作統計都由專人來完成,這是契約關系;讓不相干的員工和實習生來做私人事務,還要求你心甘情愿,就是奴役。
咪蒙還拿出劉若英和金城武掃廁所的故事來教育大家,還引用劉若英的話,“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我特想補一句,“但要看你的委屈是否值得。”不能因為劉若英和金城武當過助理掃過廁所,就認為他們的走紅是掃廁所積累來的。那樣的話,更多的雜工沒有成為劉若英和金城武,你能說是因為他們不努力嗎?這種邏輯,正是讓那些沒有出人頭地的分母,心甘情愿地繼續做那些瑣事。
職場并非一個修羅場,沒有必要給妖魔化了,無論何時,在這個社會上仍舊有健康的的職場環境。
我一直相信,對員工最大的激勵,是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中國已經基本脫貧了,沒有人會再為了一口飯逆來順受,甘心受辱。工作只是生存的一種手段,沒有必要為五斗米而折腰。
錢作為一種保障固然重要,但是對于那些90后的孩子們來說,被尊重,被認可也很重要。
這種尊重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平等自由,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所謂平易近人。
中國的企業進入了合伙人時代,公司很難再通過管理員工的方法使用到優秀的人才了,最好的辦法是把他們變成公司的合伙人。所以現在更多的公司選擇把股份作為一種激勵,給員工一種歸屬感,讓員工覺得這個公司是有自己的一部分。這種方式,遠遠比指責一個員工,更能讓人有信心去做好分內的工作。
當我還是一個普通員工的時候,我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我深知職場不相信眼淚,但是我上了四年本科,真的不是給你取外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