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在書桌前,毫無頭緒,我看到了師兄從香港給我寄來的雞湯書《人生沒有什么不可放下》,是一本對弘一大師李叔同的名言語錄、傳聞故事作道理解說的書。
之前,師兄也介紹我看過弘一大師的傳記電影《一輪明月》。一位絕世才子,出身富商之家,錦衣玉食,中年卻突然棄絕紅塵,遁入空門,孤身一人四海云游求道,過上一領衲衣、一根藜杖的苦行僧生活,復興失傳多年的佛教南山律宗,普度眾生。我記得,在電影的后半段,我是流著眼淚看完的,內心非常震撼和感動?!皬那胺N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就是弘一大師的人生寫照。過去的已經過去了,就當從前的那個自己已經死了,重新來過,把今天作為一個全新的自己來活。這種智慧和勇氣,就是放下。
曾經我以為,我這樣一無所有的人談什么放下?后來,我才知道,要“放下”的不是所謂的富貴、物質的享受,而是我們的想法——“貪嗔癡慢疑”(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思想”的巨人,精神世界尤其充斥著豐富的雜念)。放下,說難也易,正如佛家所說,“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如果愿意回歸內心,修煉我們的內心,內心得到平靜,那些執念就會放下,再配合之行動,一切化解。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對于我等凡人來說,放下,說一說很容易,若始終不落入自我的行動中,放下的智慧就不會真正走進我們的生命。
朋友聽我這么分享,問我是不是信佛了?其實我并不是皈依佛門,也不是佛教某某大師的信徒。佛學的智慧是一種出世的精神,通過一些修行的方式,比如打坐、讀書、寫作,能幫助我去“馴服”這顆狂躁不安的心,保持內心的寧靜澄明,長此以往,自我察覺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煩惱一來,馬上就能察覺,放下,煩惱自然減少。但是煩惱,并不能簡單地通過內心的平靜得到消除,因為這并沒有改變你的現實,因此,一刻平靜過后,煩惱依然會卷土重來。所以,內心要得到真正的安頓,最終還是要轉向儒家的入世精神,回歸現實的分析,化作承擔、行動、創造、改變。
昨晚,10點半才回來,我已經感覺很累了,“馬拉松寫作營”的第一次作業還沒有寫,我心想,難道我還沒有開跑就要放棄了?這一整周都在加班,周六日全天都有活動,活動后領導還安排我寫稿。我的天啊,明天我能搞得定嗎?我想想就煩躁。對于修養內心的平靜,我的功夫還是沒白做,還算是訓練出了一點效果的,我馬上察覺自己的狀態,凝神屏氣,開始平靜下來,分析我該怎么做。我很清楚,明天的活動很重要,我必須要全神貫注聽課、參與,但是這個寫作作業不完成,我的心一定會記掛著,心情不美麗,到時反而會連累本職工作都做不好,所以我心里清楚,寫作作業必須完成,但是要在明天上班前完成。那么,我的時間在哪兒?嗚嗚嗚,必須早起了。可是,我早就養成了晚睡晚起的習慣。我又開始擔心,我能不能起早床?起了早床我明天夠不夠精神?兩個小時能不能寫一篇?我沒有試過,兩個小時寫出的鬼東西我不能接受……“人生沒有什么不可放下”,我又灌了了一口雞湯,最終決定放下這些憂慮,調了早上6點的鬧鐘,安分去睡覺。
6點鐘,距離上班還有兩個小時,我坐在了書桌前。雖然剛起來很困,但是打起精神來還是可以的,并沒有想象中那樣無精打采,少睡一點不會死。寫到這里,我好像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扯什么鬼話。雖然我寫得不夠好,記了個流水賬,也不介意不想了,至少我行動了,放下了,安心了。做,比不做強。
是時候,高高興興去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