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知青三件寶
? ? ? ? 過去東北有三件寶:“人參、貂皮、烏拉草”。當年我們盤錦知青也有三件寶,即“桶鍬、靴子、破棉襖”。
? ? ? ? 桶鍬。與我們常見的鐵鍬不同:鍬身為長方形,鍬頭是平的,鍬體略呈弧形,鍬把為丁字型,鍬身沒有腳踩的部位。這種結構設計適于盤錦特有的含葦根的鹽堿泥土,使用時需靠臂力瞬間往地下戳,不能用腳踩。老知青的桶鍬,鍬頭鋒利,鍬身用8#鐵絲又加裝了一個弓背,一鍬下去可以挖出半米來深的泥土,可以大大提高勞動效率。對于盤錦知青來說,一把好用的桶鍬,就等于是戰士手中的得力武器,平時干活和農田水利建設出工等都離不開它。而我們這些新來的小知青,哪里會用桶鍬,臂力又不足,只好用腳去踩,也挖不上來多少土。
? ? ? ? 靴子。連里給每人都發了大、小兩種靴子。大的是普通的高筒膠靴,鞋幫、鞋底都很厚,適合雨天出門走路用;小靴子鞋幫和鞋底的橡膠都較薄,是專門下水田干活用的高筒靴,也叫稻田靴。在盤錦,沒有靴子干脆玩不轉,雨天出不了門,平時下不了地,所以靴子是我們知青的必備工具。
? ? ? ? 破棉襖。盤錦早晚溫差大,刮風的時候多。當地老百姓說:“盤錦的風,一年刮兩次,一次刮半年”。因此,一件大一點的“破棉襖”,冬天可御寒、春秋可擋風、夜晚能壓腳,非常實用。我們知青的“破棉襖”出自百家,五顏六色的,什么式樣都有。我下鄉時的大棉襖是母親用姐姐下鄉時的棉襖改制的,原本藏藍色的面料已顯得有些退色,新絮了些棉花,還縫上了一個麻絨領,即暖和又實用。每當在農村穿著它干活,就會想起母親對我們的愛。時間一長,我們穿的棉襖難免會有些破損,有的男同學懶得去縫,干脆拿粘膏一貼,腰間再扎一個草繩子,外人還真分不出我們是知青還是當地老農。
? ? ? ? 記得一次出工干活,任務是修建遼河防洪水利工程。當時已是深秋季節,我們都吃住在工地,每人每天平均要挖幾方土,勞動工具僅有鎬頭、桶鍬、土籃子、獨輪車等,運土方全靠人推肩扛。當時的農活原本很重,加上我們這些新知青不會干活,不一會就累得腰酸腿疼了。正在這時,忽然我身旁一名新知青一屁股坐在地上,說啥也不干了。大家圍過來一看,原來是他用力過猛,腳踩桶鍬把鞋底踩斷了。看著他痛苦的樣子,一位68的屆知青開玩笑地對他說:“瞅你那個笨勁,用桶鍬哪能用腳踩啊?要靠臂力,要像‘大姑娘撒尿——有股子沖勁’才行,你看看咱排長是怎么干的?”排長李振榮見狀便給我們親自做起了示范。只見他用桶鍬在旁邊的水坑中沾了點水,往手上吐了兩口吐沫,左手握著鍬柄,右手端著鍬把,身子前傾,腿成弓步,肩膀向下一用力,只聽“刷”的一聲,一條半米多長、連著葦根的泥土被他挖了出來,然后一抬手便輕松地送到了兩米多高的壩頂。那天,排長一個人挖了15方土,在全工地創了記錄,我們這些小青年都佩服得五體投地。休息時,一些老知青喜歡給我們講些故事或來段笑話調節氣氛。其中比較活躍的是老朱,他平時出口成章,頗有些文采,有時還愛吟些小詩或順口溜。我對烹飪的了解,就是從老朱那句“煎炒烹炸扒頓燜,搟烙抻、燒烤熏、熬焯咕嘟燉”的順口溜中逐漸領悟的。他講起故事來也是口若懸河,什么《三國演義》、《水滸傳》、《七俠武藝》等歷史名著,都能講得眉飛色舞,繪聲繪色。其實老朱比我們也大不了幾歲,但那時我們看他老成熟了,加上有些禿頂,好像有40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