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特意挺著大肚子去影院看了這部劇,是我看的第一部國內拍的東野圭吾的作品。他的小說看過不止一本,原著自然是喜歡的,也覺得東野圭吾我的作品邏輯性可以保證改編為電影仍然可以保證故事脈絡清楚。
這是第二次看蘇有朋導的電影,第一場我給了好評,因為他第一次拍電影,但是故事講的很清楚,至少抓不到大毛病,看第二次拍的,我覺得有點失望,沒有達到我對蘇導的預期。
首先說一下三位主演,林心如全程瞪眼皺眉,雖然扮演的角色年齡已經比較大了,居然還讓我想到她演的瓊瑤劇。女主做了多年的陪酒女,二婚失敗后自己帶女兒生活,又一直被前夫騷擾,她所經歷的滄桑與無奈,林心如的眼睛中沒有,甚至在剛剛見到石泓的時候,像是一個不經世事的小女孩兒一樣,而蘇導把這一段也處理成了暖暖的陽光下的一幕,不免讓人誤解,石泓喜歡她愿意獻身是因為她的溫暖和陽光,使得原本的人物設置失去了厚度。
第二位,王凱扮演的物理天才唐川,片中襯托他天才身份的場景只有開頭的一個演講,還有中學時的一些回憶,還是過于薄弱的問題,如果這不是東野圭吾的作品,如果不是被我們熟知,我們很難從這個電影里準確地抓到唐川的性格特點,留下的印象可能只是帥氣跟有磁性的嗓音。即便前面的部分沒有鋪墊好他的性格,其實在他發現石泓作案手法種也是很有機會說明的,個人認為,看東野圭吾的小說,整部都是在鋪墊,都是在壓抑著你想要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發現故事原委的是期待最高也是見真知的一部分,可惜,蘇導把這一部分修改了,并且改的不是特別如人意,唐川的發現過于突兀,給人的感覺是他拍拍腦袋,突然就想到了,沒有任何邏輯的推斷過程。當然這中間可能也要考慮片長的制約因素,總之,還是不夠酣暢淋漓吧,沒有高潮的感覺。
張魯一,在三個主角中是最為重要也最為相對成功的角色,他的話很少,基本都是靠眼睛和動作來傳達表演內容,最后一段他發現林心如投案自首時的絕望跟無奈,眼睛里的內容還是比較豐富的,只是突然被林心如的一句港臺腔給破壞了……還有一點就是形象太好了,一個獨居很多年沒有朋友,甚至對生活絕望的數學家,他的形象設置還是有點太好了,當然,中國電影都需要帥哥美女小鮮肉來撐票房,這樣才會有人來看,只是這種跟東野圭吾本身作品內容和他想要表達的主題就有些出入了。另外,本身石泓的作用是要幫她們母女二人掩蓋事實,或許并沒有想到要去獻身,但是后來唐川的出現讓他改變了想法,決定自己去頂罪,這中間人物的情緒變化表達也不夠明顯。他決定獻身后去攻擊唐川顯的有點多此一舉。
最后,蘇導把故事講清楚了,但是沒有高潮和亮點,有點小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