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小故事:一位婦人,她看向窗外的時候,發現對面鄰居家總是灰突突的不干凈,就覺得對面鄰居是邋遢的一家人。忽然有一天婦人發現是自己家的那面窗戶臟了,才明白是她誤會了鄰居。一面不自知的自己之鏡,造成對他人帶有標簽的偏見。其實我們父母往常做的就是這樣。有一句話大家都聽過,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孩子遇到各種問題,要改變的應該是誰呢?父母改變,孩子改變。但父母平時所做的這些改變,真的是在改變自己的原件嗎?
在心理學中的改變過程中,有一種非常特殊的風險,叫做慢性化。意思是當事人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好像也在不斷的取得這個成果,但實際上只是在用一種長期的、改變的幻想,來避免真正重要的改變的發生。短程心理治療就把改變分成了兩類:第一種叫做第一需改變,往往發生在慢性化的過程,也就是那些小修小補不是很重要的改變。比如生活中父母發現孩子不聽話怎么辦?剛開始時哄一哄就可奏效,后來慢慢發現哄一哄不管用就改為訓斥,甚至打罵也會奏效,這種不斷調整自己溝通的策略方式最終達到的目標就是孩子聽話,不再和父母鬧騰了。第一需的改變功能是維持穩態,通過調整方式保持狀態。另一種是第二需改變,也就意味著那些對生活有重大意義的根本性的轉折。第二需的改變功能是打破穩態,不再是通過切換不同的狀態維持穩態,而是改變了本質,達到整個系統層面上的變化。同樣是父母發現孩子不聽話,父母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想法,真實探尋孩子的內心需求,發現是父母對待孩子的教養方式過于嚴苛,孩子感受不到尊重,才是孩子與父母鬧脾氣的根源,此時父母開始改變自己與孩子的教養方式,尊重孩子的需求,那孩子不聽父母話的現象就會逐漸減少,親子關系也將更加融洽。同樣是面對“孩子不聽話”這一現象,第一需的改變和第二需的改變,看似現象、結果一致,但最終目標與長遠生成完全不同。
常說教育方式要“合情合理”,那情是什么?情是情緒、情感,通常做父母的看見孩子不好,看見孩子有需要改變的,就會習慣性的用“講父母不易”的苦情方式,“父母教育兒女天經地義”的孝道倫理,來達到對孩子教育的完全掌控。這種“情”是以人之親情為道德基礎,為普世所接受;而“理”是什么?理就是專業的、科學的知識,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從腦科學角度來謹慎分析的科學知識,比如孩子青春期叛逆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的需求滿足等等。這些基于科學原理的專業化知識,正是當下父母所欠缺的一種理性思維和基本學識。
所以父母究竟要去做什么樣的改變方式去來促進孩子的成長?家庭教育里的合情合理,就是需要父母用理性思維,來完成情的傳遞。父母如果只是在“術”上不斷的改變,認為是對孩子教育的幫助,那并不是真的進步。而真正要從“道”上去理解生命,改變思維,就需要繼續學習和成長,去了解并關注一些科學性、專業性的知識來真正去理解當下的孩子。換“芯”才能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