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本書分別是:
1.弗蘭克的《活出生命的意義》,向我們展示的是他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這樣一個人間地獄的洞穴里的體驗和感悟;
2.朋霍菲爾在《獄中書簡》中,向我們展示了他在納粹監獄里散發著溫馨與光明的哲思;
3.格拉寧在《奇特的一生》里,向我們展示了科學家柳比歇夫用一種叫作“時間統計法”的方法,構建一個屬于自己的時間城堡,抵擋意義的滑坡,讓自己免于在各種偽意義的行為中成為被他人裹挾的活僵尸。
4.杭特的《仆人》,講述了一個商界精英在修道院里遇到一位傳奇性商界領袖,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領悟到如何在動蕩世界里成為一個不為人知的向導。
吳老師說,這四本小書,是他談過多遍且經常回味的書。偶爾打開其中的一本,就會立即產生一種“連接感”。
在精神上與他本人結盟、能與之形成思想對流的四本書,四本很薄、卻又越談越厚的書。
期待晚上吳老師的講述。
作者朋霍費爾,是一個神學家,也算是一個間諜,他是參與了一場刺殺希特勒的行動,被關進了監獄,納粹被打敗的前兩了月,他被推上了絞刑臺,這是一本名著。《獄中書簡》
作為某些特定環境的產物,我們驚訝地發現了這種情況我們得到的印象是:愚蠢是養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蠢是在這樣一些環境下養成的,在這種環境下,人們把自己養成蠢人,或者允許別人把自己弄成蠢人我們還進一步注意到,比起不善交際或孤寂獨處的人來,在傾向于或注定要群居或交往的個人或團體當中,愚蠢要普遍得多由此看來,愚蠢是一個社會學問題,而不是一個心理學問題。
比如,有個窮人,穿上了一件衣服,他覺得很好看,對他來說,可能是最好的衣服。如果你對他說,這件衣服是地攤貨,你說的是真話,但是你對待世界的方式,比謊言還可怕。因為你對待世界、對待人的方式錯了。
蘇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知道自己不知道,而你們不知道
他自己的愛好,就是突然那一天,打開自己的某一天的記錄翻看。主人公把自己的每一天都當成自己的朋友,微信中你會發現有很多名字你都不知道,你甚至不知道是什么時候認識的,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有點像微信上的名字,我們對自己過往的日子,就像陌生人一樣。你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但是很多天,你對它毫無印象。那你的一輩子,還是你的一輩子嗎?
如果你過往的日子,回想起來竟是模糊一片,這就是你的人生啊,這是多么荒唐。
我們剛說了《上帝死后》上帝沒有了,沒有人監督、懲罰你了,你該如何自處?
信上帝的人,他會禱告、他會懺悔。他在周末,會審計自己度過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年。
但是當宗教消失后,我們便不會這樣做了。
造物主交給我們,歸我們所有的,就是我們的時間,而所有人,都能輕易地將他剝奪,我對你訓誨開導,而我自己心中有數,我自己浪費了多少
賽列卡:我們一生的是時間,很多都是虛拋浪擲,無所事事,都沒有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他不愿意浪費一分一秒,是因為他要捍衛自己生命的質量,他應得的是踏實感,他的時間是結實的,他的生命歷程是結實的,他打開自己的賬本,任何一冊,他都能知道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他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哪怕大家學習柳比歇夫,你給時間要記賬,你給自己的知識也要記賬。我們的印象筆記、我們的微信收藏,我們的mark,有多少是后來又打開了的。
如果你沒有這樣做,你的人生按兆來計算,回憶起來該是多么模糊,如果你能給自己的時間賬本記錄上這樣一筆,你的人生該是多么清晰,分辨路多么高啊。
假設現在是2057年,40年后,我八十多了,你一身贅肉,皮膚粗糙,垂垂老矣,人生沒有缺憾,面對一片美景,護士、醫生、大廚伺候你,但是,你每天要大巴吃藥,你身上的零件都在嚎叫,你隔壁的老人在一個個走掉,每走一個人,都會放一首溫馨的歌曲。在這樣的生活中,你一定會禱告,我想再擁有一次青春,讓我回到20、30、40,我有同事,我能閱讀,我能做一番事。突然上帝開天眼,你回到了現實,你打算如何過這一生?
【東吳相對論】講過,仆人領導力。說的是一個故事,赫爾曼黑塞寫了一個探險隊的故事,他們要去一個艱險的地方尋找寶藏,便面上有隊長和仆人,這是一個后勤服務的老者,它的存在如同不存在。有一天,他告訴探險隊,他有事情要離開。后來探險隊發現整個團隊,沒辦法運行了,這就很想操作系統。
仆人領導力講了個故事,EMBA考試中,前4題都講過,第五道題是每天給我們打掃的老師叫什么。老師說:第五題我是認真的,你覺得不重要,最為一個領導者,知道這位女士的名字非常重要。我想問你,你覺得班里最有可能成為領導的人是誰?結果他們仨都把清潔工的名字打上來了
領導者滿足的是你的需要,而不是你的欲望,作為一個仆人的角色出現在組織中才是主人。如果你總把自己當回事,你就不是領導者。
領導者最高等級:
1太上不知有之,它的穩定性和成長性最好
2大家親之
3大家畏之
4大家武之。
比如賈母,大家不覺得他是領導者,(不知有之)領導者應該無形而有強大的力量。
一個很成功的管理者,發現企業中有很多原本沒有的幺蛾子,他的員工和家人都抵觸他。他去了修道院,見到了商業傳奇大咖,教會了他很多他平時不以為然的方法,讓它實現了刷新,他發現了自己的心智模式是一個舊版本,他自身的行為的操作系統出問題了,這位老師幫助他換了腦筋。
只有所知甚少,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才覺得自己什么都知道,才沒有敬畏之心。你知道的越多,敬畏之心反而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