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好的禮儀教養在家庭,勿庸置疑。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有意義的人,而并非知識與技能的集合體,而教育始于家庭而非學校。
昨天我準備乘坐電梯上29樓,我住在六樓出來時,正好看到一對母子走出電梯,臉上都洋溢著得意和詭異的笑。
等我走出電梯驚訝地看到從七到30都被按亮的電梯控制按鈕,除了嘆氣再無他法,電梯在每一層都停,而每一層都沒有人,我只能默默的按動關門按鈕到11樓的時候,我已經開始有些煩躁了,逐層停逐層關門,而我要去29樓。
回想那對母子自得其樂的表情,我不知道他們的快感何來快感,又是如何坦然發生的。
深深感慨每個熊孩子身后都必定有熊父母,真的是犯渾的路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深深感慨每個熊孩子身后都必定有熊父母,真的是犯渾的路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而事實是熊孩子的每一個任性的行為,都體現了家長的教養和素質。
“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出自《墨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把¥1白色的詞不放到青澀的染缸里白癡就變成了金色放到黃色的染缸中就又變成了黃色。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這樣家庭環境,決定了每一個孩子的“色彩”。
回想那位母親得意的神情和孩子得意的神情何其相似,孩子在這樣的家長身邊學會的只能是為所欲為,完全沒有考慮過給他人帶來的不便對公共資源的浪費。
我在做兒童禮儀教育10年間,聽到來自家長的最多期待就是老師我就這樣了,從小沒學過禮儀,也不懂什么禮儀,但我想要孩子學習里能夠成為彬彬有禮的人。
可是您知道嗎?孩子天生喜歡模仿家長是給孩子關系最密切的老師。她從家長每次有禮貌對保安說“你好”中學會了與人友好打招呼;她從父母在自助餐廳吃多少拿多少中學會了愛心與節約食物;她從父母每次整齊排隊中學會了排隊和遵守公共秩序;她從父母在公共場合的低聲說話中學會了不大喊大叫,控制音量;她從父母不小心碰到他人的一聲“對不起”中學會了同理心和致歉語。
當然,他也會從父母在自助餐偷偷拿水杯灌飲料的動作中學會偷雞摸狗,他也能從父母對停車管理員大聲呼喝中學會“看人下菜碟”,他還能從父母把他放在公共秋千上玩許久中學會唯我獨尊,學會世界以我為規則的霸道……
教育始于家庭。
我一直覺得越早學習兒童禮儀,孩子的學習就越簡單和自然,但現在傳播兒童禮儀十年,我更覺得教孩子米如果家長不參與學習,那么禮儀教育就很快變成2大于5,孩子兩天休息日和熊家長共處的殺傷力遠遠大于五天的學習和培養。
《三字經》中“性相近,習相遠”,充分說明了生長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東北的一個名叫米德納波爾小城,人們常見到有一種神秘的動物出沒于附近的森林,往往是一到晚上,就有兩個用四肢走路的像人的怪物尾隨在三只大狼后面,后來人們打死了大郎,在狼窩里終于發現了這兩個怪物,原來是兩個裸體的女孩,其中大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這兩個小女孩后來被送到米德納波爾的孤兒院,人們給他們取的名字,大的叫卡瑪拉,小的叫阿瑪拉。他們剛被發現時,生活習性與狼一樣,用四居行走,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餓了找吃的,吃飽了就睡覺,不吃素食而要吃肉,吃東西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齒撕開吃,不會講話,每到午夜后像狼似的引頸長嚎。
后來,他們被送進孤兒院,卡馬拉經過七年的教育,才掌握4.5個詞,勉強能學幾句話,開始朝人的生活習性邁進,他死時估計也有16歲左右,但其智力只相當于三四歲的孩子。
最初的成長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最大最深遠的。
最初的成長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最大最深遠的。家庭是最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場所,家庭也是最有可能不著痕跡實行有意義教育的地方,有時身為父母,你做了,便已經完成一項教育,而我們常常以為教育就是在教室里,我講你聽。
而事實上,很多時候你在做孩子在學。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和偶然出現的因素。
家庭被列在了首位,這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的田園。也是對他影響最深的地方,很多急功近利的家長總是把孩子送到不同的培訓中心,卻忽略了自身的成長,殊不知家才是教育的起點,父母才是他最直觀的榜樣。
我是一個特別心大的人,從小帶兒子毛豆,他可能看得最多的就是我永遠不急不躁,最后我發現每一個“不靠譜”的父母都會有一個淡定而樂觀的孩子,當然,我也沒有特別給他上過“樂觀”課,他的樂觀完全是從我身上耳濡目染學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