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看了《百鳥朝鳳》,不夸張,真的哭得一塌糊涂。
看的時候沒想過是這樣一個重型催淚彈。去看也只是因為微博上看見制片人七尺男兒為求拍片當場下跪,又聽聞業內人士對導演吳老先生的種種贊譽,再聯系簡介——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有各種平臺上一邊倒的高口碑。宣傳?什么宣傳?微博被刷屏只是我根本沒聽說過這部電影,一聽名字還以為又是什么十八線故事都說不清楚的爛片。
有趣的是,主角名叫天鳴,這名字大概不是隨便取的,或許他的成長過程多少滲透著導演的個人經歷,又或者吳老先生曾以天鳴向師父發的誓那樣要求自己,要將文化的傳承“刻在骨子里”。
仔細想想,這部電影本身就如同故事里《百鳥朝鳳》這支曲子,本身宏大又精致,但傲骨錚錚不屑吹噓,所以大家并不知道有這個東西存在。而如果只看表面,看客們寧可看姿色平平的女歌手唱一首語焉不詳的情歌——畢竟人家一身豹紋裙子還短在大腿中間,而我差點去看了《超惱48小時》——畢竟它在電影院的宣傳板上呢,不翻遍排片表誰知道還有個片子叫百鳥朝鳳啊。
故事開始在1982年,那時候嗩吶匠還是個體面的工作,受禮來給別人家的紅白喜事表演,如果能夠坐在太師椅上那還是非常驕傲的一件事情。
時間到了九十年代,婚禮變得中西結合,嗩吶班受人尊敬的藝人漸漸變成了拿錢辦事的戲子。再后來,紅白喜事都請了洋氣的西洋樂隊和妖嬈美麗的流行歌手,奏著宏大的西方交響唱著纏綿悱惻的情歌。面對新奇高貴的西洋樂隊和女歌手的大白腿,男女老少都圍在臺前癡癡地看,臺子班無人問津。
當電視劇、綜藝取代了曲藝,當流行歌曲取代了戲曲,當圣誕老人笑瞇瞇的臉蓋住了剪紙窗花……上世紀的某一年這個古國打開了文化、思想、經濟的大門,每一樣對嗩吶,或者戲劇,或者數不清的其他文化遺產來說,都是致命的。因為有機會見到更多樣的世界,所以立刻覺得自己從小看到大的東西陳舊乏味令人厭煩;因為要開放地接受,就干脆以倒垃圾的心態扔掉這些毫無新意的俗物;因為發現除了種田放羊養牛之外還有更多賺錢的方式,還不如一切都以賺錢為前提,只干大家喜歡的、能賺錢的,至于這些垃圾,扔了就扔了吧,反正也不能賺錢——這三環,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成功將以嗩吶為代表的傳統藝術逼成遺產,逼成瀕危,逼入絕境。
改革開放如同開閘放水,市場經濟的洪水載著西方文化的巨輪浩蕩而來,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地登上巨輪,巨輪上電燈電視電冰箱應有盡有,于是沒有人再看掙扎在洪水中的傳統藝術一眼。投機取巧者造出氣墊船如《X子花開》或《快樂X家》之流在渾水中摸魚,又有誰能給《大圣歸來》與《百鳥朝鳳》一葉扁舟呢?
當然,傳統文化扛不住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的AOE,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西方文化和流行文化固然有其獨特魅力和優越性,人民群眾追求新鮮和洋氣乃至從眾也是人之常情,這些都是無法改變的。而傳統文化方面,它本身的戰斗力為何如此低下,它的缺陷和軟肋能否補救,它的潛力如何發掘,這些問題才是挽救它的直接方法。藝術的意義在于被欣賞,而欣賞美是任何政策法規都無法強制執行的。能救傳統藝術的,也只有傳統藝術自己。
我堅信我們傳承千年的藝術不該是這個灰頭土臉的樣子,一朝它墮入塵泥,但它不該就此埋入埃土。鳳凰可以在火焰和灰燼中掙扎,但它涅槃而出的時候,百鳥都將只能在它的萬丈光芒之中歌唱。
以下劇情介紹
……
……不想寫,任性。
……一回憶我就想哭。
……不服你自己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