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八點左右,小A發(fā)來一條信息問:“有沒有辦法不讓任何人看我的朋友圈?”細聊之下才知道原來小A想把朋友圈對一些同事屏蔽。不是沒有見過身邊的朋友將微信好友細細分組之后才分享狀態(tài),朋友圈本就是個自由抒發(fā)情感記錄生活狀態(tài)的地方,當通訊錄里越來越多工作上的同事領(lǐng)導(dǎo)加入,朋友圈也開始變得不太自由。
小A和小B是同事,隔壁座的那種。某一天,單位通知換了新的工作表格,不巧的是,小A那天跟隨主任出去開會無法接到通知,于是單位領(lǐng)導(dǎo)讓小B代為轉(zhuǎn)告小A一聲,并囑咐小B將新表交給小A。事情過去了很久,小A由于一直被蒙在鼓里,不知道單位早就換了新表,而小B也從未跟小A提過關(guān)于單位換新表的只言片語。
直到今天,小A因為一直使用舊表而被領(lǐng)導(dǎo)嚴肅批評,而小B坐在一旁一聲不吭。天真的小A還怕小B也不知道單位換新表的通知,告訴了她這個消息,小B卻一臉坦然地告訴小A:“我早就知道換新表了呀,但是我覺得你應(yīng)該用不到這張表格,所以我覺得沒有必要告訴你。”
其實小A的工作內(nèi)容坐在隔壁的小B比誰都清楚,那張表是小A辦業(yè)務(wù)必用也是最常用的工作資料,而一句自以為是的“我覺得”就將責(zé)任推的一干二凈。小A想不通明明只是一句話的事情為什么小B要這樣做,她認為工作是很嚴肅的事情,再怎樣都不可以這樣不負責(zé)任,拋開個人被領(lǐng)導(dǎo)批評不說,如果客戶趁機找茬,不就連帶著抹黑了單位的形象嗎?
其實只是舉手之勞,我也不太能理解小B的做法,難道同事之間真的一定要搞成像宮心計那樣爾虞我詐嗎?又或許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時,很少有人能幸免于難吧,就像同班同學(xué)為了爭獎學(xué)金不惜互相抹黑一樣。
把私人情緒帶到工作中來的人,生活也一定拎不太清。
小A和小B不僅是同事而且還是同宿舍的室友,這樣的倆人理應(yīng)是關(guān)系親密的。但小A覺得小B在生活中是個特別沒禮貌的人,總是心安理得接受別人的一切好。小A的姐姐在小A宿舍附近上班,偶爾會過來給小A做飯,姐姐總是很熱情地招待小B和另一個同事小C一起吃,小B從開始吃飯到結(jié)束從來都是不吭一聲,自己吃完飯就帶著自己的碗筷回房間,相比之下,小C總是很熱心地幫著姐姐一起洗菜刷碗。
有一次小A姐姐去國外旅行,回來給小姑娘們都帶了小禮物,小C很開心地接過并熱情地拉過姐姐問長問短,而小B只在小A告訴她姐姐帶了禮物給她的時候說了一個字“哦”。小A不是個喜歡計較的人,她只是覺得姐姐怎么說也是長輩,在收到長輩的禮物時于情于理都應(yīng)該說聲謝謝。
要我說其實這已經(jīng)不是禮貌問題了,而是教養(yǎng)問題。哪怕是收到陌生人的幫助或者禮物,說聲謝謝都是需要的,畢竟誰都沒有義務(wù)對你好。我可以理解關(guān)系親密到一定程度的朋友之間為了避免顯得生疏而不說謝謝,但那畢竟是同事的姐姐啊,而不是你自己的姐姐。
還有一次,小A和小B一起去逛街,小A看中了一條連衣裙,小B當時說很好看很適合小A。轉(zhuǎn)眼到了工作聚餐的時候,小B當著大家伙兒的面,嘲笑小A買的那條裙子款式像媽媽裙,還嫌棄小A穿那條裙子顯得特別胖。小A是真的很生氣,怎么會有這樣的人,把愚弄別人當做樂趣。
同事之間開些怡情的小玩笑無可厚非,但是當著單位所有人的面讓人下不來臺就是一種惡意。以玩笑之名說著傷害別人的話,就是不可取。成年人應(yīng)該學(xué)會對自己做的事說的話負責(zé),曾幾何時,連換位思考都變成了一個難得的優(yōu)點。
同事,歸根到底是因為工作才聚集在一起的人。雖然還未真正接觸過職場上的爾虞我詐,但也多有耳聞,也看過很多文章分享如何正確處理和同事之間的關(guān)系。鄰居、同學(xué)、同事,也許最多只能算得上是熟人,當然也不排除其中部分人可以發(fā)展成朋友,但真的要看運氣。年輕時的友誼大多是天時地利的成全,而非志同道合的彼此欣賞。如果你和某人的三觀頻率完全搭不上的話,就當他是個外星人吧。
同事,真的不等于是朋友,也不適合當朋友。對于像小B這樣的人,固然工作能力令人折服,但就做人而言,我也是看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