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了4個兒子,卻死在出租屋,是我朋友劉小念的老家鄰居,周老太的故事。
周老太養了4個兒子。中風以后,生活不能自理,在北京上海的兒子,她跟不去;留在家鄉的兒子,忙于處理自己人到中年的一地雞毛,無力照顧她。
最后大家一起出錢,把她安置在出租屋里,每月花7000塊錢為她請護工。
周老太覺得自己晚景凄涼,白養這么多孩子,但她的子女,其實也沒誰是真正的白眼狼。
哪個成年人活得容易呢,還不是各有各的難處。
單純的善惡對抗,是童話最愛的題材。現實生活中,親人之間的彼此傷害,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這個故事對我觸動很大。
作為一個二胎媽媽,我太明白生孩子、養孩子,要消耗多少精力、放棄多少東西。所以我也經常自問,你為什么要生?這個世界并不美好,你也沒征求過他們的意見,茫然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么?
如果有人告訴我“養兒防老”,我會跟他打一架。
“養兒防老”有多冰冷,多無知?它意味著每個人的出生,都是一個巨大的騙局。
你以為父母是因為相愛,所以有了你;你以為父母之愛是最單純的本能,但“養兒防老”一說出口,所有的溫情瞬間轟然倒塌。原來我們未經同意被帶到這個世界,不過是跟馬戲團的猴子一樣,為了養大收割的。
養兒防老的危害還不止于此。
它是中國父母普遍缺乏邊界意識的根源。很多人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未來,對他們付出不計成本、不留后路。當孩子長大,當初付出有多狠,如今索取和壓制就有多毒。
孩子是自由的星星,只是恰巧落在了我們的庭院。
《上海的金枝玉葉》里,謝家四小姐黛西被下放郊區農場,丈夫入獄。為了陪伴獨自在家的幼子,她不像別人那樣住在農場,而是晚上十二點到家陪孩子,次日清晨四五點鐘又啟程趕回農場。
這種難,超過我們現在絕大多數父母。然而她90歲的時候,一個人住在上海的老房子里。
作家陳丹燕采訪她,問她要不要孩子們給錢。她說:“我不要他們的錢。他們給我錢,或者回來看我,都是情份,不是他們理所當然應該這樣做的。”
黛西晚年與一個老護工住在一起,子女在美國。她用鋁鍋做戚風蛋糕,去世的時候,子女不在身邊,但潔凈向陽的窗臺上,擺著她最喜歡的白色百合花。
看到這一段,終于明白這個女人為什么一生經歷大風大浪,卻始終活得陽光向上。因為她想得開,不放債,把苦與樂,都當作是自己的命運,是她自己的選擇。
不放債,是人活著的基本。生孩子,無論一胎還是二胎,自己愿意、想生,才是真正的理由。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考慮清楚一個問題:如果養兒不防老,我們為什么生孩子?
對我來說,首先是“我愿意”。作為好奇的白羊座,我想知道懷孕生孩子是怎么回事,想知道被孩子花瓣式的小嘴吮吸是什么感受。
其次,為了活得更有重量和質感。
如果沒有孩子,我一定不會像現在這么努力。孩子作為一種負擔,某種意義上也拓展了我們生命的邊界,讓我們更快成長為一個大人。
第三,孩子是父母最好的老師。孩子屬于未來,而我們屬于過去。我不求他們養老,只求他們愿意帶我一起玩。
除了為什么生,我還有三點建議,能讓你少后悔。
有一定基礎再生、心有余力再生。
孩子不值得你耗盡生命的全部光和熱,如果生一個孩子,就讓你的生活檔次降低兩個level,別生了,對孩子對你都不好。
留錢養老,留健康養老,都比養兒防老靠譜。
不管有孩子沒孩子,都要買保險買房子,鍛煉身體培養愛好。沒孩子的,趕緊賺錢;有孩子的,別把所有財力和精力都投到孩子身上,給自己留點不犯法。
對于生命本質的孤獨有清醒的認識。
衰老本身就是一件悲慘的事,躺在床上動不了的時候,不是你一睜眼就能看到滿臉憔悴的孩子,就叫幸福,而是回想這一生,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是為了自己,直到最后,才把自己交給命運,才叫厲害。
王小波說:“似水流年是一個人所有的一切,只有這個東西,才真正歸你所有。”
似水流年就是我們當下的每一天。為自己而活,就算以后死在出租屋,畢竟你在年輕的時候,經過了大風大浪,看過了人山人海。
悲哀的不是死在出租屋,而是付出所有,還是死在出租屋。
別再用“老了怎么辦”去綁架年輕人結婚生孩子,更不要說他們不結婚不生孩子,是不懂生活。
或許我們都要接受一個事實:即使平凡,也各有各的活法,平凡之中,也有無數選擇。
世界的美好在于它的豐富。有人奮不顧身投入到熱氣騰騰的生活,就有人冷眼旁觀說“人間不值得”。
道不同,彼此祝福,是最大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