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楠老師在這一節給出了創意「購買理由」的標準句式,站在「購買體驗執行人」的角度學這一節會覺得被商家安排的明明白白,站在「生產營銷執行人」的角度直呼厲害,這是一句能賣貨的、一句值千金的話,另外業內能夠給出作業標準的企業獨此一家。
華楠老師課上講道:“購買理由是能用一句話說清的,購買理由的標準句式:購買理由=母體性超級詞組+購買價值+超級句式+購買指令。「超級詞組」是熟悉、平凡;個性、獨特;尖銳、直接;「購買價值」:肉身價值;「超級語感和超級句式」:一目了然,過目不忘,脫口而出,不脛而走;「購買指令」:祈使句,含動詞,含行動后獲得的價值。我們前兩年有一部在中國滯銷了幾十年的經典小說,用一句話就賣出了幾十萬冊,「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讀《局外人》」,一句話出去幾十萬冊,這本書可是魯迅第一次引進中國的,所有人都聽說過,但是沒有人看過,因為和我沒關系。”
借助《局外人》這句購買理由的例子來理解「標準句式」,這句話中的『母體性超級詞語』和是「格格不入」;「購買價值」是如果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超級詞組』是:如果……就;「購買指令」是:一定要讀。
這個例子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一定要讓產品與消費者產生關系。這里還是華楠老師在上一節講道的“為什么買東西的人買不著,賣東西的人賣不出去”這個現象背后的原因,“沒有購買理由把購買者和商品連接起來”。
再來理一遍寫購買理由的順序,從前兩節來看,「產品開發」首先要找到產品所寄生的母體,然后在母體發生的場景中找出「母體執行人」,并觀察他們執行『母體行為』時狀態,從這個狀態中確定「母體性超級詞組」(這是產品是否能研發成功的關鍵),然后進入銷售產品的環節,用「購買理由」把購買者和商品連接起來,寫「購買理由」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基于母體溝通,然后在人群中與母體執行人「對暗號」,即:喚醒激活母體,把產品賣給他,賣給他的時候是需要理由的,這個理由要與母體執行人的切身利益相關,購買才能發生。
在人群中,可能只有10%、甚至更少的人才會感到“格格不入”,而《局外人》也正是在描寫這群人。當用“格格不入”這個詞把這群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的人激活、揪出來,這本書就能精準地賣給適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