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杭州市長青小學禮堂,全國首屆小學班級讀書會專題研討會現場。
上午第一節課,杭州長壽橋小學的婁屹蘭老師執教了《爺爺一定有辦法》,第二節臺灣教師李玉貴執教了一節文學鑒賞課。
婁屹蘭老師是個典型的杭州美女,聽她的讀書課不是一次了,每次都是一個既養眼又舒心的過程。從心里欽佩她執著于兒童閱讀的毅力與不斷的嘗試,而且感覺她每次展示的班級讀書會都有很大突破。對熱愛閱讀、熱愛孩子的老師,我會很自然地把她看作同類。
不得不說,我愛上了李玉貴!
首先,我愛上了李玉貴的聲音。李玉貴的聲音輕柔,干凈,沉靜,像淙淙的流水,課前略有些嘈雜的會場馬上靜下來了,剛剛坐定有些緊張和拘謹的孩子們也靜下來了。個子小小的李玉貴站在講臺上,寧靜而親切的眼神看著孩子們,沒有初次見面的寒暄與客套,沒有我們常見的近乎諂媚的討好與逗趣,一切就這么自自然然、安安靜靜地開始了。在以往的公開課上,我們已經習慣了“激情四射”,習慣了“熱情洋溢”,這樣的聲音實在是太柔和、太平靜了。但近千名聽課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在這樣的聲音里不但沒睡著,反而經歷了一次極為難忘的思維之旅。事情往往就是那么怪。
在這樣的聲音里,我迷上了李玉貴的課堂。李玉貴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文本——溫蒂·凱瑟曼的《艾瑪》。引導學生用一種純粹的文學的眼光來閱讀文學作品,引導學生感受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第一步,李玉貴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發現人物的個性,并強調自己所下的結論必須有具體的事例來支撐。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點,李玉貴在課堂上作了示范。后來李玉貴在報告中說自己經常在課堂上給學生作這種示范。從課堂現場來看,這種示范是十分必要的。孩子們說,艾瑪是孤獨的;艾瑪是記性差;艾瑪喜歡爬樹;艾瑪喜歡曬太陽;艾瑪愛畫畫……這些觀點都從具體的文字中找到了支撐。學生在這樣靜心靜氣的閱讀中,不僅發現了艾瑪的個性,而且學會了怎樣在閱讀中思考。學會怎樣在閱讀中思考,學會沉到文字中去,這是閱讀的關鍵。
第二步,李玉貴引導學生發現人物個性的復雜與矛盾。李玉貴一再地詢問孩子:“還有沒有不一樣的看法?”于是,孩子們再讀文本。于是我們看到,這些早已習慣了一元思維的孩子,開始遇到了困難。李玉貴似乎并不著急,提示學生找出自己觀點的對立面:孤獨與熱鬧;簡單與不簡單;開心與煩惱;愛作夢與很實際;聰明與糊涂……并繼續在文本中找到相關的語句來支撐。于是,艾瑪復雜與矛盾的個性漸漸凸現出來了。在這樣的討論中,孩子們發現,艾瑪這個形象原來并不像自己剛才所說的“愛爬樹”、“愛畫畫”、“愛曬太陽”那么簡單。
這個環節非常重要,它讓孩子們懂得,人原本就是這樣多面,人不是扁平的,而是一個豐富的、立體的統一物,正是這一個個復雜而多面的個體構成了這個多樣化的世界。
第三步,李玉貴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人物個性的復雜與矛盾。教師在兩個對立的個性中間加入了一組數字,請學生圈畫有關的數字,以對艾瑪的個性做出進一步思考與判斷:
孤單 ? 1 2 3 4 5 6 7 ?不孤單
簡單 ? 1 2 3 4 5 6 7 ?不簡單
聰明 ? 1 2 3 4 5 6 7 ?糊涂
愛作夢 1 2 3 4 5 6 7 ?很實際
煩惱 ? 1 2 3 4 5 6 7 ? 開心
……
李玉貴讓學生思考,在這些數字中間,你想圈出哪一個數字,以表示艾瑪個性中更明顯的傾向。比如,你在“愛作夢”與“很實際”中圈畫了“1”或“2”或“3”,則表示你認為艾瑪的個性更多的是“愛作夢”,反之,你圈畫了“5”或“6”或“7”則表示你認為艾瑪的個性更多的是“很實際”。其它的個性分組依此類推。
這個環節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人物的個性并不是簡單的一元,不是做一個選擇題,不是非此即彼,不是找出一個答案即可,而是在復雜與矛盾之中發現還有更加復雜與細化的東西。
我認為,第二步與第三步是教學中難度最大的地方。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發現一個人的某一種個性并不難,難就難在發現人物個性中復雜與矛盾。而這,恰恰是人本身的真實面目。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最復雜的莫過于人類,引導孩子發現這一點是多么重要!
第四步:李玉貴引導學生在不同的人物個體中進行比照。教師提供了一組描寫老人的文本讓學生閱讀,使學生通過不同老人之間的比較,進一步豐富與深化對人物個性的理解。于是,學生開始按照剛才教師示范的方法,讀出主角的個性,并找出文字來支撐觀點。李玉貴提示學生,現在讀可能會讀出與昨天不一樣的看法,要求學生邊讀文章邊整理出故事主角的個性。學生先自己讀,自己進行整理;再小組讀,交流自己整理的人物的個性。最后回到艾瑪這個形象上來,在不同人物的比照中加深對艾瑪這個形象的認識與理解。
這個過程看似平靜,實則緊張,每個孩子的大腦都在高速運轉,他們必須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對不同文本、不同人物進行比較,然后概括,整理出人物的個性,還要有根據,有支撐;而且必須考慮,如何在閱讀后亮出自己的觀點,以便與同伴分享。李玉貴在學生中靜靜地穿行,間或對學生進行一些提示。
我非常認同李玉貴給學生提供的這種“比較”。想起了孫紹振先生的《名作細讀》,“比較”與“還原”正是孫紹振先生所倡導的閱讀鑒賞的方法,也只有在“比較”與“還原”中才能更加深刻、全面地認識到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這一個”。而能否表現出復雜而豐富的個性,正是衡量一篇文學作品藝術價值高低的最重要的標準,也就是說,只有表現了豐富與復雜的個性的作品,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好作品。培養孩子逐漸具備這種高品位的鑒賞的眼光,實在是太重要了。這需要教師首先具備這種高品位的鑒賞的眼光,需要教師廣博的閱讀視野,豐厚的文學底氣,以及足夠的耐心的等待,才有可能給學生提供這樣的課堂。
我在現場點評中,因為時間關系,只說了大概意思,無法將這些觀點詳細呈現。我提出了幾個問題請大家反思:
第一, 我們應該給孩子提供什么樣的課堂?
第二, 一個教師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站在這個課堂上?
想起了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想起了他所提倡的“潤澤的教室”。
可以說,與之(潤澤的教室)相對而為另一個極端的教室,是那些由缺少人情味的硬梆梆、干巴巴的關心而構成的教室。如那些吵吵鬧鬧、發出怪聲的教室;那些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著“是的”、“是的”,高高地舉手的教室;那些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的教室等等,大都可以劃入這一類。 ? ?在“潤澤的教室”里,教師和學生都不受“主體性”神話的束縛,大家安心地、輕松自如地構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構筑著一種基本的信賴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即使聳聳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見來,每個人的存在也能夠得到大家自覺地尊重,得到承認。“潤澤”這個詞表示的是濕潤程度,也可以說它表表示了那種安心的、無拘無束的、輕柔滋潤肌膚的感覺。“潤澤的教室”給人的感覺是教室里的每個人的呼吸和其節律都是那么柔和。
看看李玉貴的課堂,不正是這樣一種“潤澤的課堂”嗎?沒有小手如林,沒有笑語喧嘩,沒有興奮得摩拳擦掌,但每個孩子都沉浸在閱讀和思考所帶來的挑戰與快樂中,每個孩子都很安心,很安靜,很安全,但他們的思維卻沒有一刻停下過。他們閱讀,思考,比較,整理,發表觀點,討論彼此的認識。李玉貴帶著孩子們在登山,在不知不覺中登上了頂峰。看這樣的課堂,我想到了三個詞:增長,走遠,向上!